佚名
莎士比亞曾在《雅典的泰門》中,對金錢發(fā)出過最狠毒的詛咒,認為錢不能解決任何人生問題。那么,在現實中,他是否真的這么認為呢?
最近有學者通過梳理歷史檔案,發(fā)現了莎士比亞的另一面。莎士比亞生于富商家庭,13歲時家道中落,因此在他的劇作中,復興之夢始終縈繞著他,他對收復失去的財產、頭銜和身份抱有強烈的渴望。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這一時期被稱為“小冰河期”,天氣寒冷,雨水過量,極端天氣頻繁,植物生長緩慢,糧食連年絕收或者歉收,整個歐洲彌漫在糧食短缺的陰影里。
莎翁骨子里流淌的生意人血液激發(fā)了他,他多次囤積谷物、麥芽和大麥,一類是緊缺的口糧,一類是釀酒的材料,然后高價轉售給本地百姓和商人。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他還將倒賣糧食獲得的錢財放貸給急需用錢的窮人,利息高昂。如果有人拖欠或無力支付全部欠款,莎士比亞就會起訴他們。而且,為了利益最大化,莎士比亞還選擇了逃稅。為此,莎士比亞被當局追查,并于1598年因在糧食短缺期間囤積谷物遭到起訴。
這一過程持續(xù)了15年,通過這一時期的積累,莎士比亞很快完成了角色轉換,躋身上層社會。他一生只工作了24年,便“金盆洗手”過起了衣食無憂的日子。這一過程,因為大師身上的光芒而被深深掩蓋。人們或許無法接受、無法寬恕創(chuàng)作天才同樣受私利驅使而做出不堪的行為,但其實這一歷程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李爾王》中描寫的因糧食分配不公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以及很多有關饑荒的描寫,其人生感悟源自身邊的生活。
人們說,莎士比亞是一個饑荒中的男子,很人性、很簡單、很客觀,但細細思索,也很復雜。就讓我們帶著美好的渴望來審視他們吧,留下的、帶走的、存在的、虛化的,因為人類都是為了夢想而活著、忙碌著、辛苦著、得失著,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