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是實現(xiàn)其課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根本要求。為此,要堅持德育為先,以心換心,力求教書育人;要勇于探索創(chuàng)建新模式,提升課程教育教學效果;要拓寬育人渠道,規(guī)范評價標準,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理論 針對性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C-0046-0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簡稱“思政課”),是國家指定高職院校必須開設的、帶指令性教學大綱和課時要求、統(tǒng)一教材和統(tǒng)一評價標準的“四統(tǒng)一”學科型課程。多年來,各高校對思政課進行認真的探索和積極廣泛的改革實踐,取得了成效且獲得了一些經驗體會。以下是我們?yōu)樵鰪姳驹骸八颊n”教學針對性、實效性,所進行的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堅持德育為先,以心換心,力求教書育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向青年學生傳播科學理論、授以認知方法、啟迪美好心靈、構筑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全國高?!八慕y(tǒng)一”(即統(tǒng)一大綱、統(tǒng)一課時、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評價)課程。作為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公辦院校高職學生而言,文化理論基礎要弱一些,學習熱情要差一些,對教師的依賴也相對要多一些。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思政課”以人為本、以德樹人的目標作為呢?這就需要打牢以德樹人的施教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去夯實。
(一)以德樹人、因人施教,實行課程全方位改革
針對上述特點,我們在第一學年的“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就特別注重了人的因素,緊密結合授課對象的實際進行教學,逐漸引導學生適應環(huán)境、轉換角色,使其從中學時期的“伏案學習”的感性層面,提升為“站立學習并眼觀四面”的理性層面。即從“為誰學?學什么?怎樣學?”上升到“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生活?”
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一,教學內容上,既強調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又突出學生職業(yè)素質的養(yǎng)成;其二,教學計劃上,既要適應企業(yè)崗位職業(yè)道德需求,也要適應企業(yè)文化特點需求;其三,教學方法上,既要體現(xiàn)其理論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更要注重其實踐教學的多樣性和實效性;其四,教學評價上,既要體現(xiàn)學科特點,又要考核學生職業(yè)技能。
(二)以心換心、師生互動,增強教學針對性
“思政課”是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高校大學生并非討厭“思政課”本身,而是不喜歡水平差、空對空的“思政課”教學。根據(jù)我院性質、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實施教學,只要注重從心到心的教育,讓“思政課”教學在學生心中活起來,是完全可以征服學生、獲得教書育人效果的;也是可把“思政課”上成一門真正對學生有用、務實、終生受益的公共基礎課的。于是我部的老師一直都重視自身的專業(yè)理論學習、開拓教學視野、豐富文化底蘊、追求師生良性互動,以提升教學質量效果。
比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既不能涉及太深,讓學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也不宜太淺,讓學生覺得沒啥可學;而是適當安排一些有一定難度、深度的知識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聽課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搜集和選取一些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生動圖片和視頻、音頻等資料作支撐,進行全程多媒體教學,從而使深奧的知識通俗化,枯燥的理論形象化。鑒于高職院校每個專業(yè)的學生對各自工作崗位的思想道德體系有不同的要求等特點,就針對他們各自專業(yè)的知識背景選取案例,并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和考試方法。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這樣一個教學工作目標:教學內容上,能體現(xiàn)針對性,讓學生受益匪淺;教學形式上,能受到學生的喜歡,讓學生喜聞樂見;大大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到課率均在95%以上。正如鄧曉燕老師所說的:用心提高教學和學術水平,用心琢磨,把握學生的心理,用心追求與學生的良性互動,用心去享受學生的真心喜歡所帶來的快樂,這就是我作為一名教師的最大愿望。對一個老師,所有努力的最大回報莫過于學生的真心喜愛。
二、探索新模式,形成合力,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思政課”作為教育部規(guī)定的全國高?!八慕y(tǒng)一”課程,課程內容不能少、教學課時不能減、評價標準不能低、學科建設不能弱,區(qū)教育廳的一年一巡視、兩年一評估、常年的課程教學大賽和不間斷的抽查及自評匯報等諸多要求,讓社科部及任課教師“高度警覺”,其課程教學改革的難度也是非常之大。
(一)明確目標、走出誤區(qū),找準教改突破口
為彰顯學院提出的“爭當教育貼近市場的先鋒,創(chuàng)建培養(yǎng)實用人才的模范”辦學理念,實現(xiàn)“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院領導明確要求:學院的“思政課”教學必須與學生專業(yè)相結合,與學生的入學、實訓、實習相結合,要突出其專業(yè)特點,緊緊圍繞人才目標培養(yǎng)人,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夠用,重在實踐,增強其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辦學之初,“思政課”采取的是本科壓縮、傳統(tǒng)式的大班上課。由于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不喜歡理論學習,盡管教師在課堂上也采用過案例分析、參觀調查、研討式、情景式等多種教學方式,聲情并茂地講授課程內容,但課程教學的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任課教師也感到十分的迷茫和困惑?!八颊n”教學的出路在哪呢?我們認真反復地開展了調查研究,揚長避短,達成了共識:在堅持課程教學“四統(tǒng)一”基礎上,必須大膽進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硬道理,創(chuàng)新則是生命力。于是從2011級開始了以“問題”為導向的“項目+團隊+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從而讓我院的“思政課”教學換發(fā)了生機,走出了低谷。
(二)全員行動,形成合力,踐行教學新模式
為了實施作為社科部頂層設計的“項目+團隊+學研”一體化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自2011—2012上學期開學之初,我部就與學工處、教務處、其他六個系的領導老師進行了走訪交流和深入座談。擬定出了“思政課”和人文社科課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專業(yè)教學過程、學生實習實訓、社會熱點難點項目教學方案部署,各任課教師積極主動踐行于教改活動之中。其方法是,任課老師將教學項目布置給學生,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讓學生形成學習團隊,共同學習、研討,完成項目,最終形成項目成果,由各學研小組代表展示成果。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利用了現(xiàn)有教學資源和技術設備,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自信心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提升了團隊合作意識。
比如11級概論和12級的品德、概論等課程教學中,就廣泛采用了“項目團隊學研”一體化模式,讓“思政課”全程教學活動融入在“角色換位”的師生互動之中。就概論而言,先從概論的整個內容中抽出部分章節(jié),歸類為25個問題(項目),將各級班的學生也劃分出若干個小組(通常3~5人為一小組),用抽簽方式確定各小組課題(項目),然后通過集體閱讀課文、討論備課、檢查資料、制作PPT課件,最后選派代表進行課堂專題(項目)講解討論(每題每組時間為12~15分鐘),并由任課老師帶領各級班班長、學習委員根據(jù)前期準備情況和課堂講解研討效果進行考核評定,最后將此次活動的評分列為該小組期中測試的成績給予公示。
由于“思政課”教學中采用了“項目+團隊+學研”一體化任務驅動模式,注重了將其內容與各專業(yè)課教學活動及學生所關注的熱點、疑點問題的有機結合,加大了教學方法上改革的力度,任課教師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要能增強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方法,有用盡用,不拘一格。諸如案例式、情景式、論辯式、討論式、調研式等教學方法都要有的放矢地搬進課堂,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渲染教學氛圍,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又有效實現(xiàn)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的有機結合,大大提升本部所屬課程教育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質量效果。從而實現(xiàn)了教、學、研一體化,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認知分析、團隊合作及創(chuàng)造能力,達到了“思政課”、專業(yè)課和受教育者的三贏目的。
三、拓寬育人渠道,嚴格評價標準,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一)加強資源開發(fā),延伸課堂,拓寬育人渠道
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實現(xiàn)“德育為先,教會做人做事生活”之目標,這是我們“思政課”教師的不懈追求。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方法的同時,本部還加大了教學資源和育人渠道的開發(fā)應用。2011年,在學院黨委、行政的積極扶持和教務處、總務處、藝術系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一個“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修德守法演練室”,既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處演繹角色、觀看影視、交流討論、查閱資料、開展項目研制的場所,也為“思政課”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拓寬了育人渠道,實現(xiàn)了課堂延伸。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們自主學習、團隊研討的能力和良好學風。
(二)嚴格評價標準,用課程考核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為體現(xiàn)本課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特點,在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上,采用了“3:3:4”的比例成績評定方式,將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平時的到課率、課堂互動表現(xiàn)及學風(占總成績30%分)、“項目+團隊+學研”一體化任務驅動教學活動效果(占總成績30%分)、期末卷面考試(開卷或者閉卷,占總成績40%)有機結合為一體。實踐證明,通過此種教學質量評價方式,既克服了應試教育缺陷,提升了教、學、研活動質量,減少了不及格率,又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良好學風的養(yǎng)成,倍受學生的歡迎。
【作者簡介】許峰(1955- ),男,桂林山水職業(yè)學院基礎部主任。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