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炳焯
巴黎塞納河畔的小書攤只不過是巴黎市民用來交易舊書報、雜志、郵票、明信片等一類印刷品的地攤,它們大都是兩米見長,深黑色或墨綠色的大鐵箱,這些鐵箱子只是用極簡單的方法固定在河兩岸的護(hù)欄上,只要打開箱稍加整理,就成了一排排的書架。攤主平時并不是每天都開門售書的,他們大都是在節(jié)假日或游客多的日子才來的,平時甚至?xí)X得有點(diǎn)冷清,據(jù)說還真有不少人在這里淘到了自己珍愛的書籍。
舊書攤始于18世紀(jì)法王路易十六時期。很多書販子大都出身于書市,大革命時期,許多圖書館被劫掠,數(shù)以萬計的圖書散落在各處,于是那些書開始被游走的貨郎販賣。一直到1850年以后,河堤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小書攤占據(jù)。逛書攤、淘舊書,也成了不少巴黎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多世紀(jì)以來,這些小書攤以如此簡陋的身軀,無所顧忌地匍匐在終日流淌的塞納河畔,與周圍環(huán)境形成如此強(qiáng)烈的反差,卻又如此和諧地廝守在一起,始終占據(jù)著你視線中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它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讓巴黎人這么難以割舍?
郭宏安先生在《塞納河·萊蒙湖》一書中提到:事實(shí)上,在法朗士的一篇文章中就曾經(jīng)看到過小書攤的身影,在加繆的《墮落》中還寫下了“河水在舊書店關(guān)門的書箱中閃閃發(fā)光……”的句子,這樣的景觀在一個以物欲和時尚著稱的大都會中,不禁讓人怦然心動。讀到這些智者的文字,你也許會明白,小書攤的存在,其實(shí)就是一座城市對世俗化生活的執(zhí)著和守護(hù)。事實(shí)上,巴黎人并沒有因?yàn)樗暮喡鴮λ拇嬖趦r值表示過任何懷疑,以至于這些小書攤也成了這個城市最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巴黎人既珍視那些上千年的城堡和教堂,又樂于接受工業(yè)化時代的埃菲爾鐵塔,同時也癡迷于這些屬于城市最底層的小書攤。有了這些小書攤,巴黎城市的底色就顯得更加豐富,大都會的魅力也更加迷人。
一個城市最需要的人文景觀,就在于它的兼容并包;一個大氣的城市,也該接受那些看起來不夠大雅的景觀。它不會簡單地追求奢華人為的雕琢,因?yàn)檫@些都與一個世界級都市的品格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