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紓作為我國早期的翻譯家,他的影響深廣而又備受爭議。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以譯者主觀判斷對原文進行增刪修改。后來的研究者稱之為“誤譯”。而從“誤譯”入手,研究他“有意誤譯”這一翻譯策略的社會文化背景,從而探析其“誤譯”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林紓;誤譯;文化;歷史
在林紓翻譯的百多部作品當中《黑奴吁天錄》屬于較早期的一本。此時的林紓對翻譯及社會現實都有著較大的熱情。無論是文筆還是立意都頗能震撼讀者。本文擬從對譯著文本“誤譯”的分析擴展到翻譯活動的主體——譯者——所構成的特定人群的分析,來探究這一人群所處的我國近代史上這一動蕩變革的重要時期的風貌。從對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的探究和考察還原歷史真實。
在《黑奴吁天錄》中有眾多“誤譯”之處。這第一種不符之處就是,刪掉原著中單純傳教性質的內容,客觀上修正了原著的主題。
即使粗略的對比原著和林紓的翻譯也能輕易地發(fā)現《黑奴吁天錄》中較少出現原著中那些占重要篇幅的傳教性質的內容,比如原著的第12、31、32、33、34、38、39章的開始都有引用《圣經》上的話,而《黑奴吁天錄》當中卻省去了。又如:第四章An evening in uncle Tom’s cabin (湯姆叔叔小屋中的一晚),原文有十三頁,林譯只有一頁。原文中描寫湯姆一家與小主人喬治還有其他鄰居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場面和布道時傳唱的一些歌曲都被省去,只字未提。有一首在集會時傳唱的歌謠:“O,Canaan,bright Canaan, I’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1](哦,迦南,光明的迦南,我要動身赴迦南)”描述了信徒們對圣地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因為涉及傳教布道,而被刪去。為此,林紓也在《例言》里寫道,“書中歌曲六七首,存其旨而易其辭”。 “是書言教門事孔多,悉經魏君節(jié)去原文稍煩瑣者。本以取便觀觀者,幸勿以割裂為責?!盵2]
其實,《湯姆叔叔的小屋》當中出現描寫宗教的場面不僅是因為作者的個人經歷在小說中的自然體現,更是作者寫作的目的之一。斯托夫人正是想通過這本小說來傳達眾生平等,無論白人還是黑人都應受上帝庇佑的宗教思想。但由于林紓作為桐城派儒生,對宗教的不以為然以及該特點與此次翻譯活動目的的背離,再加上當時翻譯工作者對翻譯活動認識的局限性,使得林紓輕易地形成了此種類型的“誤譯”。
由于當時對翻譯活動認識的局限性,林紓認識不到譯者的責任是忠實地傳達原文意旨。而將《黑奴吁天錄》當做了自己的作品,根據自己的寫作需要對文章進行了刪節(jié)和修改。但恰恰是這種“改寫式的翻譯”使得小說更加切合當時的局勢,更容易獲得讀者的理解和共鳴。也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思潮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實例。
第二種不符之處: 將注釋直接加在文章當中并且把對美國政治形勢等的描述省略。
林紓在翻譯過程中持有的標準并不在于忠于原著的寫作手法或寫作目的,而是以期望通過翻譯小說所達到的社會效果作為翻譯目標。對于當時還相當閉塞的中國讀者來說,大洋彼岸的美國的國情是相當難以推測,甚至會有些難以理解的。而當時對歐美文化也知之不多的林紓在翻譯的同時也像讀者一樣經歷了一個學習了解的過程。自然而然地,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對當時中國沒有的社會制度、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進了譯文當中,對原文進行了改寫和刪節(jié)。
《黑奴吁天錄》的第九章是這樣開場的:“美洲天氣,交二月猶寒,以西歷二月即華歷之正月也?!边@是在原文當中找不到的內容。譯者直接將應當在正文以外加上的注解寫入了文章當中,其實仍在像我國傳統(tǒng)小說的旁白一樣向讀者介紹背景情況。這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和文學熏陶四十多年的林紓無法擺脫的理解模式和思維慣性,也是給讀者提供閱讀便利的一個方面。原著第十二章Select incident of lawful trade(合法貿易的范例)的最后,有五段的內容是作者在對造就了殘酷、沒有人性的奴隸貿易者的社會現狀和美國的立法機構進行責問和諷刺。但是在《黑奴吁天錄》當中完全被刪去,找不到一點蹤影。
在他的刪節(jié)和修改之下,小說保持了完整的故事架構,緊湊連貫的故事情節(jié),和適應當時讀者的敘述特點。在《例言》當中寫道“是書專敘黑奴,中雖雜收他事,宗旨必與黑奴有關者,始行著筆?!?所以譯者將不影響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政治議論刪掉,降低了譯文讀者的閱讀難度,提高了閱讀興趣。
第三種不符之處:對人物的描寫進行符合中國人審美標準或道德標準的修改,對文章寫作細節(jié)上的調整。
人們對林紓的批評很多的就是將歐美人士穿上中式的衣服,有了中國人的舉止習慣。林紓在人物描寫方面進行的“入鄉(xiāng)隨俗”的修改不勝枚舉。不過,“譯者和原文作者還各有不同的意義理論和評價。譯者的意義理論使他對原文的解釋帶上了個人的色彩?!?/p>
比如:第一章In which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 a man of humanity(向各位介紹一位仁慈的人)林紓在接近結尾處介紹男女主人的品性說:“雖其夫操行與之微異,而每見愛密柳閨政整肅,因而加敬,故家事聽其柄握?!逼鋵嵲牡拿枋隹梢娭x爾比先生讓夫人全權掌握家政的原因是因為敬畏太太始終如一的宗教信仰,是敬佩夫人的為人并且信任她的能力。作者斯托夫人也為了塑造夫人的這一特點特意花了不少筆墨。但是林譯將這些隱去,只改為“閨政整肅”四個字,符合了他頭腦中傳統(tǒng)的思想,也并不影響讀者閱讀下文。
一百年以后,再仔細讀林譯,從這些并不影響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入鄉(xiāng)隨俗”的刪改或誤譯上卻能相當真切地感受到林紓在翻譯作品的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
第四種不符之處: 刪除每章原有的題目,對文章章節(jié)結構進行調整:
本來《湯姆叔叔的小屋》每一章都有一個題目,但是《黑奴吁天錄》當中只有章節(jié)的序號而沒有題目。比如第一章的題目為In which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 a man of humanity用白話文就會翻譯成:“本章向讀者介紹一位有人性的人”或者:“向讀者介紹一位仁慈的人”。但是,林紓對不夠美不夠雅的詞句是深惡痛絕的,更不會使用當時被看作是“引車賣漿者”使用的白話文。如他在《序》當中說到的:“‘錄’本名《黑奴受逼記》(Life Among the Lowly現譯《下層人的生活》),又名《湯姆家事》……余惡其名不典,譯以今名?!蹦敲?,筆者推測他或許會將第一章的名字譯為“看官首矚遇善人”之類押韻又文縐縐的題目,這樣一來整部小說看上去就與傳統(tǒng)的中國章回小說一樣了。而傳統(tǒng)章回小說是被梁啟超等人所不齒的,自其 1902年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的口號后,文學界紛紛撰文著說,鼓吹小說改良群治的作用。將小說提升到“文學之最上乘”的地位。傳統(tǒng)章回小說被梁啟超以一句“誨淫誨盜”概括,自然擔當不了改良群治的重任。林紓不僅贊同梁啟超的政治思想也積極應和他的文化傾向,其實是當時那一批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的一個反映。
林紓以倡導民族覺醒呼吁人民平等權益為宗旨翻譯的《黑奴吁天錄》一方面可以說是當時民眾情緒的反映,另一方面也不乏對爭取僑民權益的運動推波助瀾之利。正是這些有意為之的“誤譯”加強了此譯本的時代性和歷史價值。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原作者及譯者翻譯目的分析較淺顯地論證了林紓“誤譯”具有不可忽視的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 Harriet Beecher Stowe Uncle Tom’s Cabi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The Riverside Press, Cambridge,1895
[2] 林紓.《黑奴吁天錄》.[美] 斯土活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 許均.《翻譯概論》[M].北京:外研社, 2009
[4]薛綏之 張俊才.《林紓研究資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
[5]斯陀夫人著[美]《湯姆叔叔的小屋》[M]林玉鵬 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