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明節(jié)的祭祀活動至今已有上千年,祭祀用品的地域性差異,體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習慣,更具體的體現(xiàn)在筆者調(diào)查地點的祭祀活動的合葬、新墳、舊墳,祭祀用品的準備、擺放順序和祭祀完畢后祭祀用品的處理方法。
關(guān)鍵詞:祭祀用品;清明節(jié);蛇盤兔
祭祀用品從遠古時代直至今日,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演變的過程。由于地域性和時代性而各有差異。作為溝通神靈的重要媒介,祭品自古以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儀式當中供奉給神靈的祭品, 哪怕是那些日常的、無法作為民族文化特色而放到博物館里珍藏的普通物品及物質(zhì),都有可能成為當?shù)厣鐣磉_其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工具。更有人類學家提倡一種物的人類學研究,從方法論上的拜物教的視角,探尋物的社會生命, 實際上就是用物串起一個人群的研究。[1]本文以山西介休綿山鎮(zhèn)南北槐志村為例子,具體的表現(xiàn)清明祭祀用品的時代性和地域性的差異,畢竟“任何文化元素的愈義都是通過發(fā)現(xiàn)它與其它元素及整個文化的關(guān)系而得到。[2]
一、南北槐志村的基本情況
南槐志村位于晉中市南面,緊鄰綿山,當?shù)厝耸窃诰d山的眷顧下生存,在當?shù)厝呛档?,但在這個地方是天汗雨澆山,其他地方收成不好,這個地方就越好,據(jù)說是受到兩個神靈的保護。
首先是空王佛信仰。據(jù)說此處有條大河,一年四季有水,小麥種好幾穗,人們說烙下烙餅擦屁股用??胀醴饋砹艘院螅衫项^進了村,之后找個老大娘喝點水,老大娘說瞎了眼了,路過河不喝水,到我家喝。用手絹包了水,就是咱們說的沈玉泉,手絹在一路,滴一滴一個地方出水,最后到那一灑,就形成沈玉泉,剩下點說給狗留下,狗吃飯人吃屎,狗就跑了,最后成狗吃屎人吃飯。從此這個地方就沒水了。
第二個信仰的神靈為晉國賢臣介子推,后人尊他為介子,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在晉文公登基后,他不當官了,不做奸臣做忠臣,伴君如伴虎,當官當不了清官,所以他就不當了。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chǎn)生了(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
二、清明節(jié)祭祀活動
(一)合葬
當?shù)厍迕骱彻?jié)是三天,前后兩天中間是好日子,中間這天就可以合葬。合葬的前一天要把墓打開。參加合葬有個人,除了自家親戚參加,還有母親的侄子和侄女,她們說合葬是件喜事,看著大家高興的氣氛,也能感覺到是對亡靈的安慰。
在合葬儀式開始前,她們都在做各種準備,和好做碑刻的泥沙,來墓地之前帶了幾棵柳樹,是要在墳頭栽種,他們總共裁剪好十根柳樹,寓意是有十個子孫后代。打墓的有外家兩個人,完事后給他們一身紅色的內(nèi)衣表吉祥。兩小時后,陰陽先生來了,眾人招呼,他拿著羅盤去墳下,待一切準備就緒,男人們就開始準備下葬,下葬完了開始立碑,碑立好了陰陽先生用羅盤測方位,完了在墳頭插柳樹,擺放祭品,燒紙質(zhì)祭品,磕頭,放鞭炮。
祭品主要有:食物有:11盤菜(熱炒放涼了的)、酒、13個白饅頭、瓜果、糕點、貢。物品:四個炮柱、冥幣、元寶、紙房子、電視、洗衣機、聚寶盆、搖錢樹、金碗、汽車、手機、涼茶水、煙(隨死者生前喜好)。
在墳地刮風特別大,合葬者的后輩告訴我們這還有個小故事,她家老奶奶生前特別正直,思維很清晰,老奶奶知道她們來看她來了,就點點頭,過一會就好了。
(二)新墳
冬至以后去世的是新墳,新墳必須是中午去上,因為新墳姑娘家都要來,等他們都來了。寒食節(jié)上墳了清明都是家里的主人,女的一般不讓去,大人小孩都是男的,新墓女的就可以去。十年就成了舊墳,以后就是燒紙,周年祭日。第二年的那個日子就是周年。在第一年、第三年、第八年、第十年女兒可以去,其他時候兒子去,姑娘就不用去了。一家一年只上一次墳,就是新舊墳一起上,每年七月十五沒時間上墳就在家門口燒紙。
帶的祭品有:三盤饃饃兔(三個饃饃一個兔是一盤,饃饃里必須是包紅豆餡,不包的豆豆意思是生姑娘不能生孩子。包豆豆或者棗、糖都可以。)一個墳頭搖錢樹,一個聚寶盆(沒過六十去世帶的聚寶盆上面是朵大花,過了六十去世帶的聚寶盆上面是朵小花),帶四柱香、兩只紅蠟(一般是白蠟和紅蠟,要去世了的純粹白蠟。像周年、寒食節(jié),紅蠟也可以)、瓜果(以前帶五個菜)、蛋糕五個一盤、貢五個(女兒帶)、冥幣、衣服和酒。 在整理完墳冢、祭拜后,繞墳頭倒酒,把帶的兔兔和祭品掰些扔到墳頭上,其他的分給小孩吃,各自就回家去了。
(三)舊墳
祭祀十年,十年以后是舊墳.上墳的時候把兔兔扔墳頭,用酸棗枝扎兔兔,誰家扎的多表示誰家人旺財旺,最后要在墳頭添三掀土表示添磚加瓦,在地里這些柏枝插大門辟邪。饅頭包豆子(紅小豆),寓意是子孫后代興旺,到地上墳的時候,有小兔,把酸棗刺放到上面滾下來,用各做穿起來,拿回家,小孩吃了肚子不生病。
上舊墳帶的祭品,有蛇盤兔、酒、香、點心、冥幣、元寶、搖錢樹、聚寶盆、手表、手機、打火機、金條、信用卡、各種高檔煙還有衣服。上墳時在整理墳頭、擺放祭品、燒東西、磕頭、響炮的儀式后,祭祀儀式就結(jié)束。當?shù)厝说乃枷胗^念觀念:清明表為祭祖,實為保己。
從祭品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任何事物的發(fā)展更加趨于人性化、簡約化。在祭祀祖先時,表達的不僅僅是最祖先的思念,更多的時教育意義。在這種文明風尚的指引下,人們明白了祭祀祖先的教化作用。它規(guī)范著我們?nèi)粘I畹男袨闇蕜t,教育人們發(fā)揚忠孝節(jié)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代在發(fā)展,文明祭祀也悄然而至,在更遙遠的路途中,要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選擇低碳生活。
參考文獻:
[1]舒瑜. 物的生命傳記——讀《物的社會生命: 文化視野中的商品》[ J] . 社會學研究, 2007, ( 2) .
[2]布朗.杜會人類 學 方 法[M].北 京:華夏出版社,2001:66.
作者簡介:張麗麗(1987.05-), 女,漢族,山西省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yè)方向:民俗學,研究方向:區(qū)域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