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中描寫的是發(fā)生在1919年五一節(jié)的故事,一戰(zhàn)結(jié)束后十年,美國社會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景象,享樂主義大行其道,整個社會充滿了金錢的味道,浮躁、虛榮之風盛行?!段逡还?jié)》描寫了發(fā)生在具有社會代表性三組人物身上異化的事件,它們與春天寓意的生機和希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作者寫作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有著詩人般的出眾的抽象能力,即使選取較窄的生活環(huán)境來寫作,也能讓讀者聯(lián)系到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領(lǐng)略到超凡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繁華;異化;友情;愛情;人生;金錢;享樂
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中,注重表現(xiàn)的是個人化的生活和較窄的生活場景,而在宏大敘事的技巧稍顯薄弱,所以反映現(xiàn)實重要題材的不算多,《五一節(jié)》是比較突出的一篇中短篇小說,小說中描寫的是發(fā)生在1919年五一節(jié)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是歐洲各國,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歐洲昔日的榮光逐漸暗淡,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興起,因為美國遠離戰(zhàn)場,參戰(zhàn)時間晚,依靠戰(zhàn)爭貿(mào)易發(fā)了大財,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jīng)濟上,美國可謂是一戰(zhàn)的最大受益者。
一戰(zhàn)結(jié)束后,從1919年到1929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夕,傳統(tǒng)的清教徒道德對人們的約束力逐漸減弱,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景象,享樂主義大行其道,浮躁、虛榮之風在社會盛行。正如康馬杰在《美國精神》一書中說的:“20 世紀 20 年代那十年是經(jīng)濟繁榮、講究物質(zhì)享受和玩世不恭之風盛行的十年?!盵1]文化史上更是把這個時期稱作“爵士時代”?!段逡还?jié)》向讀者展示了繁華的物質(zhì)世界和異化的人心,具有深刻的諷刺意味。
美國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一場戰(zhàn)爭打勝了;在得勝的人民那個偉大的城市里蓋起一座座凱旋門,處處撒著白色、紅色和玫瑰色的鮮花,點綴得彩色繽紛。”[2]接著,作者就栩栩如生地描述紐約的富裕與奢侈:這里有美酒名菜,五花八門的表演,各式各樣的商品,例如皮大衣、金線提包、金線織衣料等等,紐約成了各地闊佬們的消費的天堂,導致有些貨物變得供不應求。作者毫不猶豫地指出是戰(zhàn)爭的勝利讓供應變得豐裕起來。紐約——一個天堂般的城市,美國——一個充滿歡樂氣氛的國家,一切看似那么美麗,作者卻偏偏用犀利的文字戳破了這些華而不實的泡泡,赤裸裸地向讀者展示了隱藏在華麗外表下的異化。
一、異化的友情。戈登·斯特雷特與菲利普·迪安在大學時代是親密的朋友。幾年后,迪安這個有錢公子哥,在五一節(jié)專程從外地來到紐約玩樂,沒想到昔日朋友會找上門來借錢,聽到戈登講述畢業(yè)后生活、事業(yè)上的不順,再看到他窘迫的樣子,迪安“流露出厭惡的神情”,[3]而不是同情,指責戈登一副窩囊相。迪安想盡一切辦法拒絕借錢給戈登,覺得借了這筆錢,自己就不能盡情享受在紐約的日子了。戈登在他的聲音里聽出了一種“新的冷酷的調(diào)子”[4],他明白自己是來求人的,所以極力壓制自己內(nèi)心的火氣,當?shù)习步K于克制不了對戈登的反感,沖他發(fā)火時,戈登只是“伸直了雙手,緊緊抓住床邊,把哭叫的愿望硬壓下去”。[5]可以說,戈登為了錢,放棄了自己做人的自尊,對迪安的態(tài)度達到了低聲下氣的程度。迪安在扔給戈登五塊錢紙幣之前說了句話,“這點錢拿去,拿去吧”[6],做出了一種打發(fā)乞丐的姿態(tài)。
在追隨迪安來到比爾特莫爾旅館后,戈登無暇欣賞來自各地的準備參加耶魯大學生舞會的姑娘們,他唯一關(guān)心的是迪安能否改變心意,借三百塊錢給自己,最終得到的答復是不能借,不過可以再給他借七十五塊錢。戈登的希望落空了,“他那張漂亮的臉被痛苦折磨得變了樣……他突然淌下眼淚”。[7]迪安為參加舞會精心打扮,花費了不少錢,可是偏偏不愿意借錢給戈登,對他來說,戈登向自己借錢這件事只是參加舞會之前的小插曲,至于戈登沒有足夠的錢,以后要怎么辦,那是他自己的事。戈登和迪安這對昔日的朋友,一個生活潦倒,一個卻過著闊綽的生活,最終兩人因為借錢的事變得鬧得不歡而散,在彼此心中變得面目可憎。他們的友情經(jīng)不起這個浮華虛榮的社會的考驗,異化成了以金錢論友誼的關(guān)系:戈登在變得一貧如洗時,放棄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尊嚴,在迪安面前搖尾乞憐;迪安是個極度自私的人,不愿放棄自己享樂而為朋友做什么雪中送炭的事,為了達到不借錢的目的,不惜大肆貶低往日的朋友,他們純潔的友誼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
二、異化的愛情。在戈登的生活中有兩個重要的女性——伊迪絲和朱厄爾。伊迪絲是菲茨杰拉德筆下又一個世俗佳人,“十全十美、無比嬌艷,挑不出一點毛病的美人,從復雜的發(fā)式到小巧的腳配合得十分勻稱?!盵8]她是戈登在耶魯大學讀書時的情人,那時候戈登是喜歡她的,但是在他去法國后,兩人就沒再見面。在耶魯俱樂部里,戈登得知伊迪絲會來參加晚上的伽馬——普賽舞會,勾起了對她的懷念之情。伊迪絲在化妝間一邊精心打扮自己,一邊沉浸對戈登·斯特雷特的回憶之中,她認為戈登是一個值得托付眾生的男人,所以決定在下次遇見戈登時,就要恢復他們的情人關(guān)系。伊迪絲有這樣的想法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就在三年前,戈登還是一個服裝講究的上流紳士,伊迪絲在舞會上見到了戈登,站在她面前的戈登成了一個沒錢打扮自己的潦倒青年。
面對可憐巴巴的舊情人,一切關(guān)于愛情的幻想瞬間都破碎了,伊迪絲變得冷漠無情,作者用了多個詞語形容她對戈登的態(tài)度——反感、厭煩、厭惡、毫無表情,這與之前想象中的情節(jié)多么不同啊,一個她準備傾訴衷腸的舊情人,突然變成了令她嫌惡的可憐蟲,“愛情是脆弱的……新的情話、溫柔的情意已經(jīng)記在心里,珍藏給下一個愛人。”[9]伊迪絲拋棄戈登的原因是他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優(yōu)秀,只是個處境糟糕,失去了雄心壯志的人。
朱厄爾是戈登在紐約時認識的,但他并不認為自己要和這個家境清貧的姑娘在一起,他直接地告訴迪安,原因是他“受不了窮”,認為朱厄爾是個害人的姑娘。戈登稱朱厄爾在他貧困時敲詐他,用盡各種方法威脅他,這就是自己為什么急于向迪安借錢的原因。其實,朱厄爾與戈登的感情關(guān)系是復雜的:戈登沒有足夠的錢給朱厄爾,十分害怕她會繼續(xù)糾纏自己,但是朱厄爾似乎并不急著要錢,表示自己很愛戈登,不會斤斤計較錢的事;戈登不愛這個女人,卻又擺脫不了她,在五月二日早晨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和朱厄爾結(jié)了婚,竟用左輪手槍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愛情對于戈登來說,不是點燃人生希望的東西,而是異化成了毀滅人生的東西,他生命中的兩個女人一個自私、虛偽,一個如噩夢般糾纏著他,懦弱無能的他最終選擇了自殺。
三、異化的人生。小說中還描寫了兩個獨特的人物——卡羅爾·基和格斯·羅斯,他們是從前線退下來的士兵,兩人不僅相貌丑陋、智力底下,而且生活浪蕩、嗜酒如命。作者一開始就總結(jié)了這類型人的命運是“不久以前還在一片陌生的國土上的一個骯臟的城市里受凍挨餓,被虱子折磨;他們窮困,沒有朋友;一生下來就像浮木似的被人亂扔,他們會像浮木似的被人亂扔到死?!盵10]他們回國后百無聊懶,在大街上一路閑逛,第一件想到干的事就是找酒喝?;土_斯到舉辦耶魯大學生舞會的戴爾莫尼科飯館找酒喝,作者借此機會向我們展示了紐約繁華奢侈的夜生活:晚上,一輛輛出租車像流水似的開到飯店門前,車子里走出美妙的年輕女士和穿夜禮服的直挺挺的年輕紳士;在飯店用來存放供應酒會所需的飲品的房間里,擺放有品種繁多的酒和飲料;參加舞會的人可以在這里盡情品嘗美酒佳肴,通過跳舞來消磨夜晚的時光。上流社會的人們在戰(zhàn)后享受到了空前豐裕的生活,熱衷于消費,把金錢和享樂作為人生主要的追求目標;基和羅斯這樣的下層階級的人民依然生活貧困,而且思想迷惘,逐漸在墮落下去。
戈登的一句“我受不了窮”,體現(xiàn)出窮人對金錢的重視和渴求,但是他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獲得金錢,只是寄希望于向朋友借錢和耽于提高畫技的幻想中,卻不去實踐,于是終于陷入了絕望中,這是一種浮躁的心理在作怪。享樂主義的奉行和傳統(tǒng)道德觀的缺失,使美國社會在光鮮的外表下包藏著一顆空虛迷惘的內(nèi)心,人們成了金錢和享樂的奴隸。
《五一節(jié)》描寫了發(fā)生在落魄的“藝術(shù)家”戈登·斯特雷特,以菲利普·迪安和伊迪絲·布拉丁為代表的上流階層,和以退伍兵卡羅爾·基及格斯·羅斯為代表的社會底層的三組人物身上的故事?!拔逡还?jié)的鮮花與狂歡,本來意味著春天帶來的生機和希望,但小說隨后所描寫的一連串的災難和死亡卻與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11]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充裕的物質(zhì),卻無法讓人們從迷惘的精神狀態(tài)中走出來。從整個小說的情節(jié)來看,作者在重大事件上著墨不多,卻詳細描述了戈登借錢不果、耶魯大學生的舞會過程和兩個醉酒士兵的故事,可見,作者寫作的獨特之處:他有著詩人般的出眾的抽象能力,即使選取較窄的生活環(huán)境來寫作,也能讓讀者聯(lián)系到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領(lǐng)略到超凡的現(xiàn)實意義。
不可否認,小說帶有一定的消極思想,但是作者在小說中不只寫了人性的墮落、異化,夢想的破滅等灰暗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也不忘書寫給社會帶來希望的東西——俄國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一些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美國青年企圖宣揚布爾什維克主義,改變社會現(xiàn)狀——小說中伊迪絲的哥哥亨利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激起了當權(quán)者和群眾的恐懼,并發(fā)動一系列的示威游行和暴動來阻止這一群體的發(fā)展。可見布爾什維克主義要在這樣一個追求享樂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得到支持,是多么困難!
作者并不是布爾什維克主義者,他反而是縱情投入到世俗享樂中的一員,但是作家的本能讓他意識到一戰(zhàn)后,新思想的傳播在美國社會將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將它們寫入小說中,才能讓情節(jié)更豐滿真實。有人說,海明威這樣的作家因為漠視社會現(xiàn)實,僅僅從人類社會邊緣以外的主題上才獲得成功,而菲茨杰拉德更多的向我們讀者講述了美國的文化和傳統(tǒng),他概括了爵士時代的特點:“它是奇跡的時代,它是藝術(shù)的時代,它是不加節(jié)制的時代,它是諷刺的時代?!?/p>
注釋:
[1][美]H·S·康 馬杰.美國精神[M]. 南木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1988:634.
[2][3][4][5][6][7][8][9][10][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小說選[M]巫寧坤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274、280、282、283、283、287、299、307、288.
[11]尹銳.美麗的幻滅——論《五一節(jié)》的自然主義傾向[J].文教資料2007年6月號下旬刊.
參考文獻:
[1][美]H·S·康 馬杰.美國精神[M]. 南木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1988.
[2][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小說選[M]巫寧坤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3]尹銳.美麗的幻滅——論《五一節(jié)》的自然主義傾向[J].文教資料2007年6月號下旬刊.
[4]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