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言二拍指的是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這些作品從各個角度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情感。受到宋、元、明三代話本小說的影響和當時社會科技水平的限制,在三言二拍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神話的形象,而且隨著這三個朝代的宗教思想不斷發(fā)生變化,作品中的神話思想也呈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本文就是針對三言二拍中神話形象的變化,來研究作品中神仙思想的新特點。
關(guān)鍵詞:三言二拍;神仙思想;特點
一、神仙的形象由神圣化向世俗化轉(zhuǎn)變
宋元明時期的很多文學作品和唐代傳奇小說中都會出現(xiàn)很多神仙形象,但是在三言二拍之前,眾多文學作品中的神仙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作者對神仙的態(tài)度也從盲目的崇拜轉(zhuǎn)變?yōu)殡S意的玩笑。人們對神仙情感的轉(zhuǎn)變是神仙形象世俗化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表現(xiàn)。因為人們之所以崇拜神仙是源于內(nèi)心的尊敬,崇拜越深,神仙的形象就越神圣化。反之,如果人們能夠?qū)⑸裣勺鳛橥嫘Φ膶ο螅捅硎旧裣刹辉偈歉吒咴谏?,不可冒犯的,而是越來越接近人的特征。在三言二拍《陳多壽生死夫妻》一文中,玉皇大帝要和人間的皇帝聯(lián)姻,雖然兩個都是皇帝,但是也必須要有一個皇帝來做媒。所以玉皇大帝就派了灶王下界為媒,結(jié)果灶王回來之后,整個臉都變成了黑色,作者在文中戲謔道:“從來媒人哪有白做的?”在道家的宗教信仰中,玉皇大帝最至高無上的,但是作者卻將玉皇大帝作為談資,在自己的文章中對其隨意刻畫,使得玉皇大帝的神威不復(fù)存在,反而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筆下的玉皇大帝不是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而是一個頗具人情味的“父親”形象。
二、神仙的形象出現(xiàn)“人性化”的趨勢
三言二拍中神仙形象的人性化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一是神仙的外貌形象逐漸具有了人的特征,二是神仙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代表,二是和人一樣,有了欲求。在遠古神話和早期神話中,神仙的外貌更趨向于動物的特征,正如《山海經(jīng)》中女媧的形象就是半人半蛇。這就說明早期的神話形象還沒有從原始的神話中解放出來,還不具備人的特征。直到秦漢之后,伴隨著神仙思想的發(fā)展,神仙的形象才逐漸出現(xiàn)人性化的趨勢。葛洪認為,神仙的根本屬性是人,然后才是神,人可以通過自我的修煉和養(yǎng)生來達到的神仙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神仙可學論”。這這種理論的基礎(chǔ)上,神仙就是人進行修煉之后所達到的境界,所以使得神仙形象人性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隨著“神仙可學論”的發(fā)展,神仙在世人的嚴重已經(jīng)具有的平凡人的屬性。在《杜子春三入長安》一文中,對太上老君的外貌描述就是一個鶴發(fā)童顏、聲音洪亮、須發(fā)皆白、頭戴青絹、身穿道袍、腳穿木屐的一個老人形象。這和葛洪心目中老子的形象比較接近,這個時候的太上老君就不是遠古神話時期半人半獸的形象了,而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神仙形象在外貌上開始具備人的特征只是神仙形象人性化的一種外在形象,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神仙已經(jīng)開始和凡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欲的渴望,而不是超然脫俗的。在三言二拍中,神仙形象的人性化更側(cè)重的也是這一點,神仙和世人一樣具有人性的欲求。在三言二拍的作品中,那些被貶謫下凡的神仙并不是因為他們?yōu)^職,或者是違背了天條天規(guī),可若是因為他們都具有七情六欲、紅塵未了。在《趙司戶千里遺音 蘇小娟一詩正果》一種的女主人公文姬本來是天上的一位仙女,但是因為愛上了凡人,所以被貶謫下凡,和男主人公任生結(jié)為夫妻,以此了卻凡塵情緣。
三、神仙的形象越來越具有社會性特征
三言二拍中,神仙形象的社會化只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指神仙離開仙境來到凡塵,和世人生活在一起,身上的宗教色彩正在不斷淡化,呈現(xiàn)出更多凡人的欲望和感情;二是指神仙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面對社會的發(fā)展比較關(guān)注,有強烈的社會救濟意識。在三言二拍中的神仙有著很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會將自己看成是社會的一部分,把對社會的關(guān)心當作是自己的職責,認為神仙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保護大家共同生活的社會和世人的平安。在三言二拍中,神仙的這種社會化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降妖除魔
在三言二拍中有很多降妖除魔的故事,例如《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一文中,有一條妖龍為禍鄉(xiāng)里,許真君就和自己的徒弟一起去向神仙學習法術(shù),最后得到了神仙的真?zhèn)鳎脱堖M行了很多次的斗爭,并最終打敗了妖龍,為村民們鏟除了禍害。
(二)揚善懲惡
三言二拍中的神仙大多具有俠義心腸,路見不平往往就會拔刀相助,具有很強的正義感。例如《灌園叟晚逢仙女》一文中,養(yǎng)花老人中了很多珍貴的花草,但是卻遭到了鄉(xiāng)里惡霸的陷害,在眾多花神的幫助下,最終懲罰了昏聵的官吏,除掉了惡霸。
(三)懸壺濟世
道教非常重視人的生命,以長生不死為最終的目的,所以在道家的宗教信仰中,只要是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因素都視為天敵,除了妖魔鬼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疾病的蔓延,所以三言二拍中的神仙在降妖除魔的同時,還在懸壺濟世,施藥救人?!稄埖懒昶咴囑w升》一文中,張道陵居住在四川之時,就專門用符水來治病救人,《李道人獨步云門》一文中,李清返回人間之后,就專門救治小兒。
結(jié)束語:宋、元、明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道教的修仙理論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之前高高在上的神仙從神壇上走入民間,所以作品中的神仙思想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本文以三言二拍為例,介紹了宋元明時期神仙思想的特點,希望能拋磚引玉,對三言二拍的研究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姜良存.簡論“三言二拍”中神仙思想的特點[J].東岳論叢,2012(25).
[2]霍明琨.中晚唐道教轉(zhuǎn)型時期的心性修仙觀[J].史學集刊,2009(04).
[3]趙紅.唐前人神戀故事向人仙戀故事之演變[J].欽州學院學報,2010(01).
[4]茍波.明清小說中神仙形象的“社會化”與道教的“世俗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作者簡介:楊君(1983.6-),女,漢族,四川儀隴人,助教,本科,西華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