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松而易碎。③面粉和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點心。"/>
摘 要:“酥”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里的釋義有4條:①古代酥油為酥。②<形>(食物)松而易碎。③面粉和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點心。④<形>酥軟。而《宋本玉篇》里對“酥”的最初釋義為“酥,酪也?!睂Ρ冗@兩者對“酥”的釋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歷史發(fā)展變化的長河中,“酥”字一詞的義項也發(fā)生了演變發(fā)展。本文以北大語料庫為查閱材料,找到了它在各個時期及各種文本中的用例,總結(jié)證實了“酥”字作為名詞和形容詞的兩類用法,并重點討論了“酥”字是如何從最初的名詞擴展到其形容詞用法的。
關(guān)鍵詞:酥; 名詞; 形容詞
一.“酥”的名詞義項的整理
“酥”作為名詞可總結(jié)為四大義項:
1.酒名。又《正韻》酥,酒名。亦藥名。(《康熙字典(標(biāo)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②酒之別名。(《中文大辭典(9)》中華學(xué)術(shù)院印行)
這里將其酒名列為其名詞的第一大義項,是因為“酥”字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時就是做“酒”義來解。如:《金匱要略》:“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東漢之后其“酒”義也時常出現(xiàn)在各種文本中。
如:“王婆道:‘他家賣的拖煎河漏子,干巴子肉番包著菜肉匾食餃,窩窩哈蜊面,熱蕩溫和大辣酥。’” 大辣酥是蒙古語darasun(酒)的音譯。也寫作“答剌蘇”或“打剌孫”。 (元明《金瓶梅》)
從以上示例可以看出,“酥”之“酒”義一般出現(xiàn)在東漢到清這一時期,清之后它的用例在北大語料庫中幾乎不出現(xiàn),可見之一時期之后“酥”表示“酒”的意思開始消失。“酥”表“酒”義也不見其形容詞化的跡象。
2. 酥酪 酥,酪屬,牛羊乳為之……入鍋內(nèi)即成酥油。康熙字典(標(biāo)點整理本)2008 上海辭書出版社
① 酪屬煎牛羊乳為之。 (《中文大辭典(9)》中華學(xué)術(shù)院印行)
酥酪是用牛羊乳精制成的食品,所以由牛羊乳、奶制成的可食用的東西,我們可稱為酥酪。現(xiàn)在通常稱作“奶酪”?!洱R民要術(shù)》中就介紹了制作各種酥酪的方法。如:
“盆中浮酥,得冷悉凝,以手接取,搦去水,作團,著銅器中,或不津瓦器亦得。十日許,得多少,并內(nèi)鐺中,燃牛羊矢緩火煎,如香澤法。當(dāng)日內(nèi)乳涌出,如雨打水聲,水乳既盡,聲止沸定,酥便成矣?!保Z思勰《齊民要術(shù)(定本)》)
近現(xiàn)代之后,我們一般稱“酥酪”為奶酪或乳酪。如:
“(呂白)什么不熟習(xí)那牛奶酪酥也?!保ńF(xiàn)代《民報》)
3.酥油 ①酥油。(《簡明古漢語字典》四川人們出版社義1982)
①酪屬,即牛羊乳制成的食品,也叫酥油?!稘h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⑥搽臉的油脂
“酥”也指從牛羊奶中提取出來的脂肪或油脂。如:
“十萬軍城百萬燈,酥油香暖夜如烝?!保ㄌ蒲δ堋队盁粢苟祝ㄒ蛔魃显姡罚?/p>
4.松脆的食品 ③面粉加油、糖等制成的一種點心,松而易碎。(《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二.“酥”形容詞義項的整理
“酥”的形容詞用法始于唐宋詩詞,最初用來形容人的肌膚,后來又用來形容春雨。
1.用來形容肌膚之滑、潤、嫩、膩、白和春雨的軟、潤、細。
④酥軟。(《辭源》1983)
⑤比喻物之潔白柔軟而滑膩。(《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2)
如: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代詩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 物體疏松 (《漢語大字典》 1989 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
這里的“酥”作形容詞一般用來形容原本硬的或是完整的東西變得疏松、松裂了。還可以作松脆講,一般用來指食品。如:
“武松用手打開,看那袋兒里時,兩塊酥黑骨頭,一錠十兩銀子;便問道:“怎地見得是老大證見?”(明施耐庵《水滸傳》)
3. 肢體松軟 (《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哪吒力大無窮,叁五合把李靖殺的馬仰人翻,力盡筋酥,汗流挾背。”(明陳仲琳《封神演義》)
三.“酥”的實詞義項到形容詞義項的轉(zhuǎn)化過程。
1.轉(zhuǎn)化過程
通過總結(jié)“酥”的2、3、4項實詞義的用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酥”字一詞可以指代物體具備白凈、滑、膩、潤、軟、嫩、松、脆的特性。
當(dāng)“酥”作酥酪、酥油義時,就賦予了它自身白凈、滑、膩、潤、軟、嫩的特性。所以一旦某種事物具備了其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特性,我們就可以用“酥”來修飾,如“酥胸”“酥雨”,這時她作為形容詞的第一種義項就產(chǎn)生了。
“酥”作為形容詞的前兩種義項,都是用來修飾具體的事物的。我們在形容人的某種感覺或某種感受時,也可以用“酥”來形容,如“酥麻” “骨軟筋酥” “癢酥酥” “酥軟”。
2.轉(zhuǎn)化成因
2.1概念轉(zhuǎn)喻
概念轉(zhuǎn)喻在概念化過程中所充當(dāng)?shù)慕巧浅V匾?,它不僅僅是一種指稱手段,而且在概念化過程中可以凸顯所指稱事物的某一方面。[1] 名詞發(fā)生形容詞化與凸顯和概念轉(zhuǎn)喻有關(guān)。關(guān)于“酥”這個概念,可以指稱某種食物本身,還包括這種食品的質(zhì)地和口感。
2.2心理成因
說話者的心理動機或意圖不僅影響其話語的內(nèi)容,而且控制了話語的表達形式或結(jié)構(gòu)。[2]“酥”原本指牛羊乳精制成的食物物,或是提煉出來的脂肪。但是它后來出現(xiàn)在詩詞中,如“紅酥手”、“酥雨”,就與作者的心理動機與語境等動態(tài)心理有關(guān)。
四.總結(jié)
本文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酥”詞義的歷史演變,發(fā)現(xiàn)“酥”的詞義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分析了它從名詞擴大到其形容詞的各種原因,這與當(dāng)前名詞形容詞化的熱點研究也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劉玉娟.名詞形容詞化與形容詞動詞化的認知機制[J].黑龍江大學(xué)2011.
[2]向明友.論經(jīng)濟分析的可行性[J].外語教學(xué)(3)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