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這部小說之中的各個人物都展現(xiàn)出了人性的美與善,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倍感溫馨。人之所以為人,是由于人不但和其他動物一樣在自然界中生存,受自然的影響,最本質(zhì)的還是人具有社會性,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復(fù)雜的,而人性中也隱藏著美麗與善良,這些東西是人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所隱藏的積極的一面,也是沈從文先生在刻畫這部小說中的人物時所賦予他們的美。本文從小說中幾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展開分析,論述各個人物隱藏在他們美麗人性背后的性格。
關(guān)鍵詞:沈從文;邊城;人物形象
一、老船夫的形象分析
一方面是老船夫?qū)ψ约邯毶约巴鈱O女無怨無悔的愛,老船夫的獨生女背著自己的父親和茶峒屯防軍人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但是卻無法結(jié)婚,軍人拋棄了她自己服毒死了,老船夫的獨生女一個人將孩子生下來后也自殺了。當(dāng)老船夫聽到自己獨生女自殺的消息之后他什么都沒有說,僅僅是當(dāng)作不知道這件事情,依舊平靜的過日子。他沒有過度的怨恨自己的女兒,苦難的命運也未曾將他擊倒,反而讓老船夫?qū)ψ约旱纳拥恼湎c熱愛。他對自己命運的理解和寬容,對命運帶給他的苦難與不幸的坦然接受和默默承擔(dān),都讓我們從中看到了老船夫?qū)ψ约号畠汉屯鈱O女無私的愛。
另一方面,老船夫擁有重情義、助人為樂的性格。山清水秀、原始古樸的湘西社會讓老船夫形成了勤勞善良、樸實忠厚、恪盡本分的性格。雖然說老船夫的生活很艱苦,每頓飯僅僅吃一點悶瓜菜,過端午節(jié)時連粽子都買不起,但是他卻依舊重義忘利、助人為善。比如在炎熱的夏天,老船夫總是要在溪口準(zhǔn)備一口大缸,將茶葉用水泡好,給過路的人解渴。如果過路人心中不安,將茶錢丟到船板上,老船夫會一一撿起來,還回過路人的手中,并且認真的說“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足夠了,誰要你這個?!崩洗驑飞坪檬﹨s從未向他人索取,將就什么事都要心安理得,上岸買肉時,屠戶不要他付錢,他卻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錢丟進竹筒中,人家刻意的多稱斤兩,他卻讓別人公平對待。清貧窮苦的生活沒有奪去老船夫善良的本性,他一生都為鄰里服務(wù)卻從不索取回報,老船夫?qū)τ阱X財?shù)膽B(tài)度也體現(xiàn)出了沈從文對于普通人性的觀念:淳樸善良的性格是優(yōu)美、自然人生形式的體現(xiàn)。一個人能否取得別人的尊敬,并不在于這個人物質(zhì)上占有多少,而關(guān)鍵的是他是否有一個健康的人格。沈從文先生將老船夫刻畫成為了我國古代農(nóng)民的經(jīng)典代表,讓老船夫獲得了邊城人民的尊重與感激。從老船夫身上具備的純真善良的品德也讓我們找到了中華民族原始而古老的人性之美,而這樣的人性之美在《邊城》之中隨處可見。
二、翠翠的形象分析
翠翠是《邊城》這部小說中人性之美的代表,但是從社會的角度而言,翠翠始終處在懵懂時期,不懂世故,也不懂得如何更加成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和自己的爺爺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隔閡。所以說翠翠無法很好的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社會,她不懂得怎樣去交際,不能夠勇于的去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翠翠的兩次哭泣分別是因為爺爺沒有回家和聽到天保出事的消息。她僅僅是大哭而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其實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例如說去尋找爺爺,她不懂得怎么做,她缺少追求的勇氣。
對于翠翠的不善交際,其實從本質(zhì)上來說應(yīng)該是自卑心理作祟,這種自卑是由于翠翠從小與她爺爺一起生活,她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一個私生子,而這一事實其他人都知道。當(dāng)翠翠知道自己的情敵是團總的女兒,是她曾經(jīng)無比羨慕的女孩,翠翠的心中翻起了巨大的波浪。當(dāng)翠翠得知那女孩的陪嫁物品是一座連爺爺都羨慕得到的碾房,自己卻什么都沒有時,她哭了整整一個晚上。雖然當(dāng)時物質(zhì)對于翠翠還并未產(chǎn)生影響的作用,但是她和那個女孩之間強大的對比反差,讓純真的翠翠也感覺自己的愛情受到了威脅,翠翠始終不敢面對現(xiàn)實。當(dāng)翠翠的爺爺為了尋求她的意見而繞了很大的圈子時,我們可以看出翠翠和爺爺之間的隔閡其實是翠翠在逃避,是她自己自己未來生活的一種迷茫。尤其是當(dāng)翠翠知道做媒的是大老卻不是二老,她只想到了哭,但是卻沒有理由可哭,這是她對自己命運的妥協(xié),雖然翠翠的心中愛著二老,但是她卻要看大老的行事和爺爺?shù)臎Q定,傳統(tǒng)思想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于翠翠來說還是非常有分量的。在小說的結(jié)局,翠翠等到了冬季也依舊還在渡船上等待自己的心上人,就這樣一直被動的等待著,卻不敢主動去尋找,不敢去追求,這樣被動的等待一直貫穿于翠翠的成長中,也是翠翠內(nèi)在性格中消極的一面。
三、順順與妓女的形象分析
順順為人正直,處事公正,對因船只失事破產(chǎn)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游學(xué)文人墨客等,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都盡力給予幫助。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種鄉(xiāng)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有一顆仗義疏財?shù)娜柿x之心,有一種鄉(xiāng)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而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義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fēng)雨中喪親失業(yè)、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后。這就是湘西的風(fēng)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在這里沒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里沒有勾心斗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血與血的對流。但是卻對自己的兩個兒子不同。順順偏愛他的二兒子,這一點我們從他對兩個兒子的取名就能夠得知。對于婚姻的問題,他更多的是偏向于儺送,因此他很希望天保娶翠翠,而儺送娶了團總的女兒,進而得到碾坊,以便于繼承和發(fā)展他自己的產(chǎn)業(yè),而這也恰恰體現(xiàn)出了順順的自私。
吊腳樓上的妓女是一群可悲可憐的女人,雖然說他們內(nèi)心之中還存有一絲人性,但是就當(dāng)時的社會層面而言,她們的人性早已被扭曲。不管是被逼迫還是自愿加入這一“行當(dāng)”,不管是從附近鄉(xiāng)下來的還是和川軍來湘的,她們都缺少從良的勇氣。這些妓女早就已經(jīng)將接客作為了自己的職業(yè),她們在生活無聊時也曾幻想過自己的愛情,即便她們知道自己永遠也得不到它。同時她們將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強加到了水手身上,她們和水手發(fā)誓,越好“分開之后個人皆不許胡鬧”,在分多見少的日子里做著自己的夢。她們常常夢到自己被拋棄,夢到自己的下場很悲慘,其實這些夢恰好是她們實際生活的反映。商人與水手對于吊樓上的妓女而言屬于兩種不同的象征。商人是做生意時路過茶峒,很多商人都不會第一次來這里;而水手則多半是本地人,他們和妓女可以常常見面,加之水手多半都是沒有娶老婆的,因為這些種種因素,妓女對于她們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遇到不熟的主顧,做生意之前必須先給錢,數(shù)目數(shù)清之后再關(guān)上門來“撒野”,人相熟了之后,錢就是可有可無了。這并不是妓女的渾厚,而是大多數(shù)妓女尋找自己依靠的方式,她們同樣希望相熟的人能夠真正的愛上她們而去贖她們,但是她們自己也明白,這樣的愿望在當(dāng)時是很難實現(xiàn)的。
四、大老、二老的形象分析
湘西的生活不但讓翠翠養(yǎng)成了“善”,同時也讓老大老二變得和氣親人,不浮躁、不仗勢欺人。沈從文先生通過超越階級和金錢關(guān)系的兄弟情義來給讀者展現(xiàn)出了人性中蘊含的美。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天保和二兒子儺送,他們都愛上了船夫的孫女翠翠,但是翠翠卻唯獨鐘情于二老儺送,儺送外表英俊,能歌善舞,溫柔又充滿熱情。二兄弟兩人對于自己愛情的追求并不是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他們決定采取公平競爭的方法來獲得翠翠。兄弟二人在滿月之夜一起到碧溪去唱歌,不讓外人知道是他們兩人,相互輪流的唱下去,若是誰先得到回應(yīng),誰就得到愛情。二老儺送為了追尋自己的真愛,寧可舍棄碾房這樣寶貴的陪嫁,而大老則甘愿犧牲自己的幸福來成全弟弟的愛情。正是湘西這片古樸的人文環(huán)境讓他們?nèi)诵灾谐錆M了真誠與熱情,處處閃耀著善良、仁厚、無私的光輝。沈從文先生對于這樣純真自然的人性的贊美在他的其他小說中也很容易找到,比如說《龍珠》中“美麗而強壯像一頭獅子,溫和又謙遜如一頭小羊”,又比如《長河》之中的天天,雖然天天是家里最小的,大人最寵愛的女孩,但是她從來不驕橫耍蠻,對其他人善良又溫和,對無家無室、無兒無女的老水手滿滿如同自己的親人一樣照顧有加;即便是從來不認識的路人,在他們走過天天家的橘子園時,她會拿出最大最甜的橘子給這些不認識的路人吃,她始終都用自己天真無邪的眼睛看待社會中的萬物,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來對待別人。
結(jié)語:
總之,《邊城》這部作品是沈從文先生著重體現(xiàn)人性美的經(jīng)典作品,他通過對當(dāng)?shù)厣鐣L(fēng)俗人情的描寫,感悟其中存在的親情、愛情以及人情之美,讓我們能夠看到一種無與倫比的人性的光輝,而這樣的光輝又通過無私的“愛”展示在我們面前,如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鄰里之愛,這些都是淳樸優(yōu)美的人性,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的人性之美。和當(dāng)代社會中的燈紅酒綠、人情淡薄,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人性追求比起來,它是多么的神圣和珍貴,這也是這部小說給我們的一種警示。雖然說沈從文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三十年代的邊城社會,但是作者卻想通過此來告訴讀者,他對人類智慧與善良的傾心,對美麗與誠實的贊美,以及對當(dāng)代社會中自私、愚蠢、丑惡的人性的批判。而這恰恰也是我們身處的社會的一種呼喚,也讓眾多的讀者通過《邊城》歸于平靜和自然。
參考文獻:
[1]徐金鳳.《邊城》中人物之間的愛情關(guān)系[J].中學(xué)語文.2013(33):19.
[2]羅佩.從青春期心理特征分析《邊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J].現(xiàn)代語文.2009(08):49.
[3]譚正沖,鄭亞輝.淺談《邊城》中翠翠的形象[J].天府新論.2008(S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