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我院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預防處理措施。方法 對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629例普外科手術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629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感染率為4.93%。感染原因與患者肥胖、手術時間、切口類型、糖尿病以及年齡等因素存在關聯(lián)。結論 影響患者術后感染的因素較多,應在術前進行篩查檢查,并注意以精湛的技術水平提高手術精度,縮短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減少放置引流管的機會,切實降低感染幾率。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醫(yī)院感染;處理
普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受手術室管理、醫(yī)院感染管理以及患者自身體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在各類外科手術較為常見,在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中占有較高比例。為探討我院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有關情況,指導臨床控制,本文對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629例普外科手術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行手術治療的62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24例,女性患者305例;年齡1~81歲,平均年齡(53.3±13.4)歲。
1.2診斷標準 根據《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于術后第3、5、7d對患者手術切口進行檢測,并結合危險因素進行分析調查,篩選可疑感染病例并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和分離鑒定。
1.3方法 對629例患者的體溫單、病程記錄、麻醉記錄、手術記錄、重癥監(jiān)護單、醫(yī)囑單、輔助檢查等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評估切口感染情況。
1.4危險因素調查 對患者資料中的年齡(分為8個年齡段)、性別、肥胖程度、有無糖尿病、手術切口類型(Ⅰ、Ⅱ、Ⅲ)、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胃腸減壓,導尿)、有無引流、切口長度、手術時間(<3h,≥3h)等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2 結果
629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其中施行闌尾炎切除術3例、乳腺癌根治術2例、疝修復術1例、膽囊切除術5例、甲狀腺切除術2例,胃腸道腫瘤根治術8例、胸腔修補7例、破腹探查術3例,感染率為4.93%。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中,感染原因與患者肥胖、手術時間、切口類型、糖尿病以及年齡等因素存在關聯(lián)。
2.1切口感染與患者年齡的關系 31例感染患者中,年齡2~81歲。其中,行手術治療的1~9歲患者71例,感染3例,感染率4.23%,在總的感染患者中占9.68%;10~19歲患者34例,感染1例,感染率2.94%,占3.22%;20~29歲患者83例,感染1例,感染率1.2%,占3.22%;30~39歲患者85例,感染1例,感染率1.18%,占3.32%;40~49歲患者39例,未發(fā)現感染病例;50~59歲患者107例,感染7例,感染率6.54%,占22.58%;60~69歲患者162例,感染11例,感染率6.79%,占35.48%;70~81歲患者48例,感染7例,感染率14.58%,占22.58%。
2.2切口感染與住院時間的關系 31例術后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時間7~193d。住院7d以內性手術治療患者314例,感染3例,感染率0.96%,占9.68%;住院7~14d患者103例,感染5例,感染率4.85%,占16.12%;住院15~29d患者83例,感染5例,感染率6.02%,占16.12%;住院30~59d患者81例,感染7例,感染率8.53%,占22.59%;住院60d以上48例,感染11例,感染率22.91%,占35.48%。
2.3切口感染與高危因素的關系 629例患者中有肥胖患者207例,感染18例,感染率為8.69%,占58.06%;伴有糖尿病患者184例,感染17例,感染率為9.24%,占54.83%;年齡>60歲患者210例,感染18例,感染率為8.57%,占58.06%;手術時間≥3h患者117例,感染6例,感染率5.13%,占19.35%;Ⅱ-Ⅲ類切口患者351例,感染21例,感染率5.98%,占67.74%。
3 討論
造成普外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由多方面因素構成,但從數據分析來看,年齡、肥胖、糖尿病、手術時間、切口類型等因素對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的影響較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對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幾率也有較大影響。
3.1年齡因素 從前文切口感染的數據可以發(fā)現,年齡因素與手術切口感染具有較為明顯的關聯(lián),在629例患者中,年齡>60歲患者210例,感染18例,感染率為8.57%,而其他年齡段患者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年齡與切口感染的關系總體上呈反拋物線關系,即在19歲之前,感染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50歲之后,感染歲年齡的增加而上升,這主要是年齡較小的患者機體發(fā)育不夠成熟,自身抵抗力有限;而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機能及自身抵抗力卻在下降,故而術后恢復能力較年輕人而言有所不足,也更加容易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所以,對于老年患者,施行手術時更應當高度重視術前及術后的預防處理。
3.2肥胖因素 本組629例患者中有肥胖患者207例,感染18例,感染率為8.69%,占感染總數的58.06%,可以看出肥胖與術后切口感染的正相關關系,這主要是非歐昂著自身脂肪堆積嚴重,對機體機能造成影響,特別是切口部位的脂肪堆積,容易在術后出現脂肪液化、液體積聚、壞死,從而增加感染的幾率。特別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肥胖患者在人群中呈上升趨勢,導致施行手術時切口感染的幾率更大。因此在施行手術時,對于此類患者應當一次性完成皮膚及皮下脂肪的切割,避免鉗夾、牽拉,減少手術時間,降低切口長度,同時根據患者肥胖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抗感染處置。
3.3糖尿病 本組629例患者中伴有糖尿病患者184例,感染17例,感染率為9.24%,占54.83%,這表明糖尿病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幾率,相較于非糖尿病患者而言是明顯增加的,這主要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企容易形成肉芽,降低纖維母細胞,從而延長切口的愈合。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應當在術前予以明確并進行胰島素治療,切實控制血糖,確保切口安全。
3.4手術時間 在本組患者中,手術時間≥3h117例,感染6例,感染率5.13%,占19.35%,同樣呈正相關關系,這主要是切口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與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是密切相關的,而切口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越長,與空氣等來源的細菌的接觸幾率就越大,感染幾率也隨之增加。對此,對需要施行較長時間手術的患者,應當在術前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確保組織內藥物有效濃度,在術中也可根據情況加用。
3.5切口類型 不同的切口種類,發(fā)生感染的幾率也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在本組患者中,Ⅰ類切口患者278例,感染10例,感染率3.60%,而Ⅱ-Ⅲ類切口患者351例,感染21例,感染率5.98%,占67.74%,這主要是切口本身的污染所造成的。因此,在手術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嚴格程序,無菌操作,適當使用和加用抗生素,以減少切口感染的幾率??傊?,影響患者術后感染的因素較多,應在術前進行篩查檢查,并注意以精湛的技術水平提高手術精度,縮短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減少放置引流管的機會,切實降低感染幾率。
參考文獻:
[1]趙蔚.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18:3849-3850.
[2]王太敏.抗生素在普外科手術中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1,10:154-155.
[3]張云霞.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與預防控制[J].遼寧醫(yī)學雜志,2012,03:149-150.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