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總結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下用間接喉息肉鉗行聲帶良性腫物摘除術的臨床經(jīng)驗。方法 回顧分析我科應用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下用間接喉息肉鉗行聲帶良性腫物摘除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40例聲帶良性腫物患者中治愈37例,占72.97% (27/37),好轉(zhuǎn)12例,占21.62 0% (8/37),總有效率為94.59% (35/37),無效2例,占5.41% (2/37)。結論 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下用間接喉息肉鉗行聲帶良性腫物摘除術,操作簡捷,圖像清晰,鉗夾準確,治愈率高,并發(fā)癥少,反應輕、痛苦小,恢復快、費用低,無須麻師,不太受場地限制,適宜在基層醫(yī)院特別是在全麻技術不夠成熟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推廣應用,特別有利于緩解目前\"看病貴、看病難\"的難題。
關鍵詞: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間接喉息肉鉗;摘除;聲帶良性腫物
引起聲嘶的病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病因要數(shù)聲帶腫物,而聲帶良性腫物又以聲帶息肉、小結、聲帶囊腫、乳頭狀瘤等多見,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中聲帶息肉、聲帶小結多由于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所致[1]。對于聲帶良性腫物的治療主要是直接手術摘除。2013 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或門診患聲帶良性腫物患者40例,有3例因咽反射敏感配合不默契而改用全麻支撐喉鏡下手術外,余37例應用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下用間接喉息肉鉗行聲帶良性腫物摘除,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0例患者,好發(fā)于教師、音樂愛好者、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等,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21~60歲,平均43.5 歲,病程1個月~3年,主要癥狀為聲嘶,講話費力。40病例術后做病理檢查,確診為良性腫物。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常規(guī)做心電圖、胸片,血常規(guī)、血糖、肝腎功能等檢查,常規(guī)行喉內(nèi)鏡檢查,以了解聲帶腫物的位置及聲門閉合情況。術前6 h,術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鈉0.1 g,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
1.2.2手術器械 硬性喉內(nèi)鏡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前后左右開間接喉息肉鉗、喉頭注射器、高度冷光源。
1.2.3表面麻醉方法 先以 2%丁卡因溶液做噴咽1次,觀察5 min,無異常反應,繼續(xù)噴咽2次,間隔3~5 min,再將喉頭注射器將少許1%丁卡因溶液滴入雙側梨狀窩前壁,最后用喉頭注射器將2%丁卡因溶液滴入喉腔及聲帶表面,間隔3~5 min,重復2~3次。
1.2.4手術方法 端坐位,自拉舌體,術者左手持硬性喉內(nèi)鏡,右手持間接喉息肉鉗,在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監(jiān)視下,根據(jù)不同類型不同部位的聲帶良性腫物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法摘除:①聲帶游離緣的蒂狀腫物:在窺清聲帶良性腫物的部位后,將前后開間接喉息肉鉗導入喉腔,張開喉鉗,開口與聲帶平行,逐漸貼聲帶邊緣,咬住聲帶良性腫物基底,然后輕輕拉向中線,以了解腫物是否全部挾住,聲帶是否被誤挾在鉗內(nèi),查清鉗頭位置正確后將腫物整個摘下。②聲帶廣基腫物:根據(jù)聲帶良性腫物所在的位置選用間接息肉喉鉗,右側聲帶良性腫物選鉗葉向左開的喉息肉鉗,左側聲帶良性腫物選鉗葉向右開的喉息肉鉗,將鉗尖接近將鉗葉適度張開,同時將病變側鉗葉輕壓腫物基底,收緊鉗子將腫物取出。③前聯(lián)合腫物:選鉗葉后開的喉息肉鉗,從腫物后方慢慢接近張開鉗葉將腫物取出。④后聯(lián)合腫物:選鉗葉鉗開的喉息肉鉗,從腫物前方慢慢接近張開鉗葉將腫物取出。⑤聲門下腫物:墜入聲門下的腫物,囑患者輕發(fā)\"伊\"音或輕輕咳嗽,同時喉息肉鉗置于腫物上端,待腫物上翻時鉗住取出。以浸有1‰腎上腺素溶液棉球壓迫創(chuàng)面止血。
1.2.5術后處理 術后2 h進食,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超聲霧化吸入1 w,禁聲1 w,2 w內(nèi)盡可能少說話。
1.3療效評定標準[2] 治愈:聲音恢復正常,聲帶表面光滑,邊緣整齊,聲門關閉良好;好轉(zhuǎn):聲嘶好轉(zhuǎn),聲帶病變少部分殘留,或聲門關閉不良;無效:聲嘶無改變或好轉(zhuǎn)后短期內(nèi)復發(fā)。
1.4術后咽喉疼痛評定 1級咽喉疼痛-不需要鎮(zhèn)痛劑;2級咽喉疼痛-需要1次鎮(zhèn)痛劑;3級咽喉疼痛-需要2次以上鎮(zhèn)痛劑。
2結果
40例聲帶良性腫物患者中有3例因咽反射敏感配合不默契而改用全麻支撐喉鏡下手術,余37例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成功地摘除腫物外,術后隨訪3個月~1年。37例聲帶良性腫物患者中治愈27例,占 72.97%(27/37);好轉(zhuǎn)8 例,占 21.62%(8/37),總有效率為94.60%(35/37);無效2例,占5.41%(2/37)。術后第1 d咽喉疼痛評定:1級咽喉疼痛34例,占91.89%(34/37);2級咽喉疼痛3例,占8.11%(3/37);3級咽喉疼痛0例,占0.00%(0/37)。3個月~1年,無復發(fā)病例。未發(fā)現(xiàn)聲門狹窄,聲帶疤痕形成等并發(fā)癥。
3討論
引起聲嘶的病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病因要數(shù)聲帶腫物,而聲帶良性腫物又以聲帶息肉、小結、聲帶囊腫、乳頭狀瘤等多見,聲帶良性腫物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摘除。目前聲帶良性腫物摘除手術多在支撐喉鏡、纖維喉鏡、電子喉鏡、顯微支撐喉鏡、間接喉鏡下進行[3]。目前聲帶良性腫物治療方法是支撐喉鏡下腫物摘除,但它也有缺陷:①支撐喉鏡為直管硬鏡;②支撐喉鏡壓迫舌體、舌根時間長時,易引起舌體麻木、伸舌偏歪;③術中操作不慎,易致牙齒松動脫落;④大多數(shù)患者需要在全麻下手術;⑤頸項粗短、舌根過高者聲門不易暴露;⑥手術難度較高,患者一般都需要住院;⑦若為全麻患者因氣管插管越過聲門,遮蓋聲門,影響操作;⑧若在全麻下進行,術后需要復蘇室復蘇,費用較高,患者經(jīng)濟負擔重。
為此,筆者根據(jù)醫(yī)院實際情況,采用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下用間接喉息肉鉗行聲帶良性腫物摘除活檢術,我們的體會是:①硬性喉內(nèi)鏡、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高度冷光源、前后左右開間接息肉喉鉗、喉頭注射器等設備簡單,價格低廉,易于購買,引進;②表面麻醉下進行,操作簡便,無須麻師,不太受場地限制;③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下進行,易于操作,且損傷小,復發(fā)率低;④光亮度好,能滿足喉腔手術需求;⑤無需全身麻醉;⑥充分麻醉,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⑦使用的必須是喉息肉鉗,確保鉗夾主體不致脫落入氣管;⑧一般不需住院,大部分患者都可在門診治療室進行;⑨對于聲帶廣基腫物,鉗取后易出血導致看不清腫物殘留的部位,應擇日再次手術,若急于一次完成手術可因視野不清致聲帶損傷。⑩鉗夾腫物應仔細檢查是否鉗住腫物整體,是否誤夾聲帶組織,若輕輕牽引感覺韌而富有彈性則誤夾聲帶;○11方便教學及收集病例;○12不配合者、咽反射高度敏感者、伸舌障礙者、舌根肥厚者等特殊人群不宜采用此術式,需要改用其他術式。本組資料總有效率為94.60%,與關國能等報 道[4]的總有效率為88.57%、許建華等報道的總有效率為98.33 %、李玉霞等報道的總有效率為98.41%相近[5-6]。
總之,硬性喉內(nèi)鏡顯像系統(tǒng)表麻下用間接喉息肉鉗行聲帶良性腫物摘除術,操作簡捷,圖像清晰,鉗夾準確,治愈率高,并發(fā)癥少,反應輕、痛苦小,恢復快、費用低,無須麻師,不太受場地限制,可在手術室進行,亦也可在門診治療室進行,適宜在基層醫(yī)院特別是在全麻技術不夠成熟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推廣應用,特別有利于緩解目前\"看病貴、看病難\"的難題。
參考文獻:
[1]Gallivan GJ,Eitnier CM.Vocal fold polyp in Professional brass/wind instrumentalist and singer[J].Biochem,2006,20(1):157-157.
[2]張瑾,史冬梅,尤樂都斯,等.支撐喉鏡和電子喉鏡下治療聲帶息肉的對比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9,16(12):687-689.
[3]張松,熊武,余坤飛,等.支撐喉鏡聯(lián)合鼻內(nèi)鏡顯示系統(tǒng)下聲帶手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7):95-96.
[4]關國能,郭哲寧,何廣明.支撐喉鏡下聲帶良性腫物切除術治療聲帶良性腫物35例臨床體會[J].海南醫(yī)學,2010,21(20):92-93.
[5]許建華.全麻支撐喉鏡聯(lián)合鼻內(nèi)鏡聲帶手術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7,36(3):213-213.
[6]李玉霞,任穎川,王孝升.支撐喉鏡聯(lián)合鼻內(nèi)鏡在聲帶良性病變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5(13):63-63.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