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本院實際治療病例,比較不同劑量甘露醇在腦出血中治療過程中的效果,從而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方法 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對2010年~2013年間我院收治的62例腦出血患者按甘露醇使用劑量不同分為全劑量組和半劑量組,以出血量表為依據(jù)評價不用劑量甘露醇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的出血量改變均有明顯差異(P<0.05),同時,全劑量組總有效率為74.1%,半劑量組總有效率83.8%,兩者療效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 在進行腦血管出血診治中,應遵守早診斷,早治療的治療原則,同時半劑量甘露醇較全劑量甘露醇更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甘露醇;腦出血;臨床治療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有了顯著地增加。但同時,一些老年病的發(fā)生率也逐年增多。其中,腦出血因其高致殘率、高致死率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目前,對于腦出血患者治療主要通過脫水、降顱內壓、營養(yǎng)細胞等方法。而甘露醇作為高滲脫水劑首選,不僅能快速降低顱內壓和減輕腦水腫,同時還兼具保護腦干的作用[1]。但近年來,對于甘露醇的使用劑量,存在較多爭議。本文通過將我院診治的62例患者按甘露醇劑量全/半分組研究,從而為臨床研究提供一定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全劑量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60.5±6.9)歲;半劑量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61.3±7.1)歲。以上患者從入院治療至發(fā)病時間均小于6h。對兩組患者病理進程及生理指標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后,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數(shù)據(j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收治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guī)的基礎治療,包括降壓藥、降血糖藥、腦細胞活化劑、神經(jīng)營養(yǎng)物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全劑量組加用250ml,20%甘露醇靜脈滴注,1次/(6~8)h;半劑量組加用125ml.20%甘露醇靜脈滴注,1次/(6~8)h,維持治療2w。
1.3療效評定指標 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所的出血量表為依據(jù),通過對比患者治療前后出血量的改變,對神經(jīng)功能恢復進行評價。具體如下:痊愈:患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91%,病殘程度0級;有效: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18%~90%,病殘程度1~3級;無效: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17%或患者死亡[2]。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jīng)過相應治療后,全/半劑量組在痊愈病例上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分別為16例,17例。但在總有效率上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分別占分組總病例數(shù)的74.1%,83.8%。由此可見,半劑量組在治療效果上要優(yōu)于全劑量組,見表2。
3討論
所謂腦出血,是指由腦血管破裂導致的血管出血的現(xiàn)象?;颊咂毡榫哂休^高基礎血壓,而腦出血又會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從而導致患者進一步腦出血。而甘露醇作為一種高滲透性藥物,具有脫水及消除自由基的作用而廣泛用于臨床腦出血癥狀。
從本院實際診治中發(fā)現(xiàn),對患者使用甘露醇時,需考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并盡可能在水腫高峰期用藥,來提供療效。有研究表明,甘露醇的作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與使用劑量具有相關性[3]。從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半劑量組的出血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全劑量組的出血量表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半劑量組的總體有效率為83.8%,也比全劑量組的總體有效率74.1%高,兩者對比,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這與之前的報道完全符合。
綜上所示,雖然甘露醇在腦出血中具有很好的療效,但使用過程中,我們也不應忽視甘露醇所帶來的并發(fā)癥,如腦水腫加重、顱內壓反跳明顯、顱內再出血加重等。因此,對于腦血管治療,我們首先應遵守早診斷,早治療的治療原則,同時對于甘露醇的使用量上,推薦先以半劑量作為治療量。
參考文獻:
[1]Koichiro Okumura,Yusuke Ohya,Aiwa Maehara,et al. 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evels on case fatality after acutestroke [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1,23(9):1217-1223.
[2]唐國傳,唐尚偉,顏鐘生.甘露醇使用時機對高血壓腦出血早期病情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3):48-49.
[3]柯肖芬.甘露醇在早期腦出血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一般護理方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8):143-143.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