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yī)李秀琴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行醫(yī)50佘載,衷中參西,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尤以辨治脾胃病、腦病、內分泌病為擅長,李老在\"扶正固本\"的學術思想指導下,臨床治療以\"治病以固護脾胃為要\"為總則,以此立法成方,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常與李老討論臨診醫(yī)案。一日,吾與李老臨診時遇一婦女因憂思而傷及脾胃,李老在疏肝同時治予健脾升陽之劑。方中以葛根、升麻、防風、白芷等升陽風藥為主藥以健脾,吾不解故問李師:\"此健脾為何升陽為主?\"李老曰:\"此需從根本來認識\",故在此將李老健脾升陽法的認識做一整理。
關鍵詞:老中醫(yī);健脾升陽
\"土為萬物之母\"。脾胃居中州,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之氣充足,氣血生化有源,升降有序,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輸布,人體四肢百骸皆有所稟受,形體充盛,人既無?。环粗?,飲食不節(jié)、勞役過度或情志過極均可損傷脾胃,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升降失常,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九竅,都可發(fā)生病變。所以,李氏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反之,\"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所由生也。\"
1從脾的特性來看---脾氣主升
李老說要先從脾的特性來看。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為其特點,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是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水谷精微。是指精微物質的上升和布散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經(jīng)吸收后,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輸于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其功能特點以上升為主,因此\"脾氣主升\"。其上升的是精微物質,又稱\"脾主升清\"。②是脾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臟的正常位置。內臟組織器官,存在于腹腔內,都有各自的固定位置而不下陷,主要依賴于脾氣的升提作用。故脾氣升,才能使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氣上輸于肺送達全身;若脾氣不升,則會出現(xiàn)\"中氣下陷\",表現(xiàn)為少氣懶言,久泄脫肛,胃下垂,或子宮脫垂,或其它內臟下垂等病證。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為補土派的鼻祖,他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本,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氣虛,升降失常,百病由生。元氣充沛,生機盎然,全賴脾氣的升發(fā),谷氣的蒸騰;若谷氣不升,脾氣下降,元氣就要虧乏和消沉。李東垣認為內傷疾病的主要病機是元氣不足或不能正常升發(fā)輸布, 其治法當培補升發(fā)元氣[1]。李老在\"扶正固本\"的學術思想指導下,臨床治療以\"\"治病以固護脾胃為要\",其治療經(jīng)驗多推崇李東垣之學術思想,又有所發(fā)揮。
《內經(jīng)》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胃旺盛,納運有權,水谷精微及人體之水液得以正常輸布;反之,脾胃虧虛,胃無以受納腐熟水谷,脾無以升清降濁,升降失常,濕阻中焦,出現(xiàn)納差、神疲乏力、腹痛腸鳴、泄瀉等癥。\"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主張升發(fā)脾胃之陽氣,祛除濕濁之邪,則脾胃納運功能自當恢復正常。
李氏以陰火立論,即\"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鹋c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在氣機升降上,特別強調生長和升發(fā)的一面,認為谷氣上升,脾氣升發(fā),元氣才能充沛,生機才能活躍,陰火才能潛藏。
此醫(yī)案中婦人憂思日久,飲食失節(jié),傷及脾氣,脾的升清功能失調,不能將精微物質上輸于心肺,影響心肺化生氣血的功能,故其心悸、氣短、納呆,此均與脾主升的功能失調有關。
2再談升陽法
升陽法用于治療脾氣虛弱,不能升清甚或脾氣下陷證的方法。\"升\"即升提的意思。\"陽\"這里是指脾主升清的功能。升陽法也是由李東垣首先提出的,在他所著的《脾胃論》一書中對升陽法的運用作了詳細的論述。其代表方補中益氣湯以升麻、柴胡升脾陽。升麻、柴胡有升而上浮之機。東垣所言[2]:\"補其中而升其陽\",\"升麻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后世醫(yī)家明代的張景岳,清代的傅青主,近代的張錫純等對本法的臨床運用也有所發(fā)展。
3升陽多用風藥
綜觀升陽法中的用藥多為風藥。風藥以\"風\"冠名,具有類似風的特性,如\"風性輕揚\"、\"風性開泄\"、\"善行數(shù)變\" 及\"風能勝濕\"等,在風藥性能中俱有所體現(xiàn)。風藥性溫味辛,其氣升浮,可內可外,能上能下,舒暢一身氣機,鼓舞人體氣化,能鼓舞升舉脾陽,脾陽振奮健運則濁陰自化,不僅長于發(fā)散祛邪,而且善于調暢氣機,開發(fā)郁結;又因風藥走表,有解肌祛邪之功,驅散外濕。
此醫(yī)案中用的風藥有葛根、升麻、防風、白芷等。李東垣之弟子羅天益[3]在《衛(wèi)生寶鑒》中有:\"《內經(jīng)》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甘辛溫,以散滯氣,用以為臣。\"此四藥均有升騰發(fā)散之性,故能生發(fā)脾之陽氣,助脾胃健運,才能復其常態(tài)。
目前,將風藥用于臨床脾胃病治療的報道較多,現(xiàn)代藥理研究[4]也有證實:風藥可擴張皮膚黏膜血管,調節(jié)腺體分泌,增進代謝,從而改善組織的能量供應,增強機體的生理功能,這似可作為其\"升陽\"的藥理學闡釋。
4升陽不忘益氣
在用升陽風藥的同時還多用益氣作用的藥物。東垣曰:\"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足者虛也,虛則補之,補氣為其必然。\"在東垣升陽方中,以參、芪、草甘溫補中者,十居八九。氣充方能健運,氣運始可生發(fā),氣不足者,升陽亦難。故東垣以甘溫之劑升其陽,補其中,以推動氣機升降出入之樞運轉。所以說,東垣升陽之法是在益氣的基礎之上體現(xiàn)出來的。他所創(chuàng)的補中益氣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補中益氣藥與升陽的風藥同用,二者既可使脾胃元氣來復而清陽之氣得升, 又可使甘溫之品補而不滯,升陽之品散而無傷。補中升陽相須為用, 相得益彰?,F(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明, 兩類藥物相配伍, 可以大大提高補中助運之效。同樣李老在李東垣理論的影響下,在此方中亦加用了參、芪、草此等甘溫益氣之品,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5要正確運用升陽法
李老強調升陽風藥性辛散,易耗傷正氣。需注意掌握用藥法度,如病去,勿再服,防止升陽太過,出現(xiàn)陽亢火熱之象;避免過用辛燥,以免傷津耗液。在運用時注意升陽藥味數(shù)不宜過多,劑量不宜過大,過用升陽藥只會犯虛虛之戒[5], 加重病情。適當配伍甘寒藥物,使升陽而不燥,以輕清升浮,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彭紀臨,胡娜.李東垣升陽法及其應用概述[J].河北中醫(yī),2006,28(7):524.
[2]李樹楷主編. 中醫(yī)脾胃通論[M].蘭州: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7.
[3]羅天益著,武文玉,孫洪生校.衛(wèi)生寶鑒[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21.
[4]胡江東.風藥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15(8):1232.
[5]王定祥,萬元志.升陽法的臨床運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1,9(31):187.
[6]楊華升,楊薇,李秀惠.甘溫除熱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中的運用[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5,11(2):151-152.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