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CT下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積血部位對診斷顱內動脈瘤位置的價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經(jīng)DSA檢查確診為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46例,回顧性分析頭顱CT平掃可見的積血位置與顱內動脈瘤位置的關系。結果 22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破裂患者中有19例在CT頭顱平掃上顯示為廣泛基底池積血,占86.4%;14例大腦中動脈瘤破裂患者中有12例在CT頭顱平掃上顯示為外側裂積血,占85.7%;10例大腦前及前交通動脈瘤破裂患者中有10例在CT頭顱平掃上顯示為前縱裂積血,占100%。結論 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患者,行頭顱CT平掃檢查確定積血部位對診斷顱內動脈瘤的位置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動脈瘤;蛛網(wǎng)膜下腔;CT;出血
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是較常見腦血管病,是指血管破裂后血液流人蛛網(wǎng)膜下腔,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它占腦卒中的13%~15%,占出血性卒中的20%,占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的80%左右[1],其病死率和病殘率都非常高。
臨床上引起SAH的原因很多,可將其分為外傷性和自發(fā)性兩類。前者有明確的外傷史,后者病因較多,如顱內動脈瘤、高血壓動脈硬化、動靜脈畸形、腦血管淀粉樣變性、煙霧病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出血等。但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出血在CT影像上是有特點的。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SAH確診病例越來越多。如何早期準確地診斷aSAH一直以來是臨床關注的重點。與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DSA檢查相比, CT具有快捷、檢查操作方便、無創(chuàng)傷性等優(yōu)點,是目前公認的診斷aSAH的首選檢查方法。本研究對其顱內動脈瘤性aSAH患者頭顱CT顯示的積血部位與顱內動脈瘤位置的關系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CT對診斷顱內動脈瘤部位的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經(jīng)DSA檢查確診為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4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齡32~58歲,平均38歲;病程1~41 h,平均7.2 h。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DSA檢查明確診斷。
1.2方法
1.2.1 CT檢查 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36h內行頭顱CT平掃(美國公司GE4排全身螺旋CT機),患者取仰臥位,以眶耳線為基線,層厚10 mm,層距10 mm,記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積血部位。CT上腦池劃分為:前縱裂、外側裂、基底池。
1.2.2 DSA檢查 采用美國GE公司二維旋轉式數(shù)字減影造影儀,12.5幀/s,造影劑為碘海醇,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72 h內行DSA檢查。由兩名長期從事顱內動脈瘤診療的副主任醫(yī)師同時閱片,共同判斷顱內動脈瘤的部位和出血顱內動脈瘤。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6.0建立數(shù)據(jù)庫,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積血部位 頭顱CT平掃檢查示前縱裂積血13例,基底池積血20例,外側裂積血13例。
2.2顱內動脈瘤位置 DSA示大腦前動脈及前交通動脈瘤10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交界處動脈瘤22例,大腦中動脈動脈瘤14例。
2.3不同位置aSAH組積血部位的比較 22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破裂患者中有19例在CT頭顱平掃上顯示為廣泛基底池積血,占86.4%;14例大腦中動脈瘤破裂患者中有12例在CT頭顱平掃上顯示為外側裂積血,占85.7%;10例大腦前及前交通動脈瘤破裂患者中有10例在CT頭顱平掃上顯示為前縱裂積血,占100%,見表1。
3討論
SAH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男女無明顯差異,大多驟然起病。它是由于多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后,血液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所致。未破裂動脈瘤在臨床上無相對特異性癥狀,而當動脈瘤突發(fā)破裂時,患者可出現(xiàn)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等腦膜刺激征,甚至昏迷時才就診。動脈瘤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殘率均很高,約30%患者在院前死亡[2],如何及時診斷和治療動脈瘤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動脈瘤常發(fā)生在腦底動脈環(huán)及其分支,多為小囊狀擴張,瘤壁薄,易破裂出血。導致動脈瘤發(fā)生的病因有:①先天性動脈中膜缺陷:一項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動脈壁的彈力纖維和網(wǎng)狀纖維進行形態(tài)測定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3],動脈瘤瘤壁的中膜網(wǎng)狀纖維結構明顯減少,纖維變短,且分布排列紊亂。行免疫組化進一步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動脈瘤壁的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表達異常增高,且大部分分布在中膜的平滑肌細胞和纖維細胞,這表明動脈瘤瘤壁的中膜層存在著分子水平的構建異常。②內彈力層退行性缺陷:顱內動脈的內彈力層僅有一層彈力組織,如果內彈力層局部損傷,則動脈瘤極易形成[4]。
對于12 h之內發(fā)生的急性SAH,CT診斷準確率可高達99%以上。根據(jù)在CT下顱內SAH的特定部位,還可以間接推測顱內動脈瘤的部位。因此目前不再把腰穿腦脊液檢驗作為診斷SAH的常規(guī)檢查。分析本組病例,動脈瘤所致SAH的cT平掃影像常有其較為特殊的表現(xiàn)。前交通支動脈瘤破裂,表現(xiàn)為五角星型鞍上池的前部出血較多,有時向外側裂,前縱裂擴展,可伴有額葉內側直回血腫,出血可破人透明隔、腦室內,至于向那側外側裂擴展,根據(jù)破口方向而定。胼周動脈瘤破裂,主要表現(xiàn)為前縱裂池的出血。大腦中動脈瘤破裂表現(xiàn)為同側外側裂池、額葉、顳葉皮層下的出血,可破人腦室顳角?;讋用}動脈瘤破裂表現(xiàn)為腳間池、橋池、基底池出血。后交通動脈動脈瘤破裂表現(xiàn)為廣泛的顱底鞍上池出血、環(huán)池、基底池出血。小腦后下動脈動脈瘤表現(xiàn)為延髓池和小腦出血,也可破人第四腦室。我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部分經(jīng)CTA和DSA證實動脈瘤破裂所致的SAH有其特點,并與動脈瘤部位及方向有相關性,說明CT掃描的出血模式常提示動脈瘤潛在的部位。從血腫與SAH的稠密可大致判定動脈瘤破口出血的方向。但有些前交通動脈瘤、后交通動脈瘤以及脈絡膜前動脈瘤有時在CT上較難判斷,還需行CTA或DSA確定[5]。
大量文獻報道顯示SAH患者的頭顱CT平掃有以下特點[6]:①后交通動脈瘤:基底池內積血,也可見同側側裂池積血。②大腦前動脈及前交通動脈瘤:大腦前動脈動脈瘤以前縱裂積血為主,前交通動脈瘤以縱裂前下部及額葉基底部為主。③基底動脈動脈瘤及小腦后下動脈動脈瘤:前者主要以腳間池及橋池積血為主,后者主要以第四腦室及小腦延髓池積血為主。④頸內動脈動脈瘤:形式多樣,主要有同側顳葉鉤回積血。⑤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同側外側裂或顳葉積血。
4結論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經(jīng)DSA檢查確診為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46例的CT平掃可見積血位置與顱內動脈瘤位置的關系,發(fā)現(xiàn)結果與文獻報道相符。CT能初步診斷動脈瘤破裂所致的SAH,是最有價值而首選的輔助診斷方法,其方便快捷,無任何禁忌證,不但可以清晰顯示出血部位、范圍,同時對動脈瘤的部位也可初步判斷,對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患者,行頭顱CT平掃檢查確定積血部位對診斷顱內動脈瘤的位置有重要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呂新兵,王長江,尹連虎,等.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形態(tài)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0,05(10):826-832.
[2]趙欣春.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1000例病因及CT估價方法[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3,20(3):266-267.
[3]張明勇,姚曉新.CT對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診斷價值[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05,4(14):167-169.
[4]李廷,范寶瑜,趙欣春,等.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1000例的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9,33(2):94-96.
[5]宋同均,魏建功,王士強,等.CT對動脈瘤破裂所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4):524-525.
[6]申敬順,袁玉新,楊志強,等.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顱內破裂動脈瘤CT血管造影特點[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