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依戀概念
依戀(Attachment)理論最初由英國的精神分析師Bowlby提出,指嬰兒在和他們的主要養(yǎng)育者互動中發(fā)展出來的依戀的\"內(nèi)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或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s)。這些工作模型或認知圖式貫穿整個生命周期,影響了個體在人際關系中對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顧(自我模型)以及他人能否提供照顧(他人模型)的覺察和判斷[1]。它是兒童對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與他人人際關系的穩(wěn)定認知模式。兒童在內(nèi)部工作模型的指導下處理各種社會刺激,決定自身的反應方式,并以此來建構(gòu)未來的人際關系。
發(fā)展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在Bowlby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了一個用于測量依戀的實驗技術:陌生情境測驗[2]。通過這個測驗,區(qū)分出嬰兒依戀的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及矛盾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把母親當做是一種家庭基地,當母親出現(xiàn)他們很放松,母親離開時則顯得有些難過,只要母親一回來兒童便會回到她身邊;回避型依戀的兒童并不尋求接近母親,母親離開后他們似乎看起來并不難過;矛盾型依戀的兒童對母親既表現(xiàn)出積極也表現(xiàn)出消極的反應。在后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第四種依戀:混亂型依戀,這類型的兒童會表現(xiàn)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亂的行為。嬰兒時期的依戀本質(zhì)會影響他后半生如何與他人建立關系。因此,這種模型在個體的發(fā)展過程中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并影響成人的各種社會功能。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的發(fā)展心理學家、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家、臨床工作者逐漸對成人依戀關系產(chǎn)生了興趣,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3]。然而成人依戀從創(chuàng)立初始即存在兩派之爭。發(fā)展心理學派研究者Main 和 Kaplan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自身的早期依戀體驗會影響她們照看孩子時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而對孩子的依戀安全性產(chǎn)生影響。他們認為,成人對其早期依戀經(jīng)驗的回顧,以及這些早期經(jīng)驗對于當前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影響和成人對這種影響的評價,會成為一種與依戀有關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4]。從這個角度來看,成人依戀實際上就是成人對早期依戀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和重構(gòu)。成人依戀以早期依戀經(jīng)驗為基礎,但它并非對這些經(jīng)驗的完整、客觀的反映,而是經(jīng)過個體加工,并融合了個體當前的情感和期望的產(chǎn)物。
Hazan 和Shaver1987 年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戀關系中的情感聯(lián)結(jié)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依戀關系。他們認為,成人依戀是個體與目前同伴的持續(xù)和長久的情感聯(lián)系。
2成人依戀測量
George、Kaplan 和Main 于1985 年設計了成人依戀訪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來測量依戀,訪談內(nèi)容主要涉及受訪者早期同父母的關系和情感體驗。并將成人依戀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冷漠型、專注型。另外,還有一個附加類型未解決型。后三種類型都屬于不安全依戀類型[6]。
Batholomew等在1991年提出了依戀的兩維度-四類型模型:自我他人模型并設計自陳問卷關系問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7]。他人模型與人際關系中尋求或回避親密感有關。根據(jù)這倆維度可以組合成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正性自我、正性他人)、專注型(負性自我、正性他人)、淡漠型(正性自我、負性他人)、恐懼型(負性自我、負性他人)。
1996年, Brennan等搜集了大量的文獻,經(jīng)過因素分析,設計修訂了親密關系體驗問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ECR)[8]。他認為成人依戀存在兩個基本維度:依戀焦慮測量的是個體是否擔心自己被拒絕和拋棄;依戀回避測量的是個體對于親密關系感到舒適的程度。兩個維度可以構(gòu)成四種類型,即安全型(低回避、低焦慮)、迷戀型(低回避、高焦慮)、淡漠型(高回避、低焦慮)和恐懼型(高回避、高焦慮)。Fraley等于2000年根據(jù)項目反應理論,對ECR加以改進,形成了親密關系體驗問卷修訂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R)[9]。
3成人依戀分布
在cnki中以\"依戀\"為主題,以\"分布\"為全文搜索日期到2012年12月31日進行文獻檢索,共檢索到文獻295篇,其中公開發(fā)表的115篇。在這發(fā)表的文章中有成人依戀分布的25篇。但是在這些文獻報道中,成人依戀類型的分布各不相同。
4結(jié)論
成人依戀在國外已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問卷量表和訪談類研究工具共有10多種。而在我國成人依戀研究從2001年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李菲茗和傅根耀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成人依戀問卷(AAQ3.1)的初步試用》開始才10多年時間[10]。研究工具大多使用RQ和ECR。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成人依戀分布研究差異較大,有的研究顯示我國成人依戀分布以安全型為主,占1/2以上,恐懼型最少。而有的研究則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結(jié)果顯示分布最多的是恐懼型,而安全型最少。多數(shù)研究則顯示我國成人依戀分布安全型在35%~45%。研究結(jié)果的分布范圍如此之大,可能與研究者的指導語講述、施測環(huán)境、受試者當時的狀態(tài)有關,也可能與施測工具的有效性、穩(wěn)定性一致性有關。
國外自Bowlby提出依戀理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40多年的歷史,對依戀類型的測評也日益完善。在我國心理學界也越來越重視對依戀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嚴格按照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對被試進行施測,同時也應運用新的更好的研究工具。
參考文獻:
[1]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M]2nd ed.New York: Basic Books,1982.
[2]Ainsworth, M. D. S., Blehar,M. C.,Waters, E., Wall, S. Patterns of attachment: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J]. Hillsdale, NJ:Erlbaum,1978.
[3]Fleishman, J.A. , Fogel, B.Cop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eople with AIDS[J]. Health Psychology,1994,13(2), 156-169.
[4]Main, M., Kaplan, N., Cassidy, J.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I. Bretherton E. Waters (Eds.),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5,50: 66-104.
[5]Hazan, C., Shaver, P.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s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52:511-524.
[6]Fraley RC, Waller NG, Brennan K A. A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alysis of self-report measures of adult attach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Social Psychology,2000,78 :350-3659.
[7]Bartholomew K, Horowitz LM.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 J Pers Soc Psychol,1991,61: 226-244.
[8]Brennan, K. A., and Shaver, P. R.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5,21: 267-283.
[9]Fraley RC, Waller HG, Brennan K. A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alysis of self report measures of adult attachment[J]. Jou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2): 350-365.
[10]李菲茗,傅根耀.成人依戀問卷(AAQ3.1)的初步試用.2001,09(15):190-190.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