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屬于隨年齡增長而出現(xiàn)的生理退行性病變,是絕經女性及老年人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已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干預是骨質疏松的預防及治療基礎措施,與骨相關的營養(yǎng)因素甚多,本文就相關促進骨健康的營養(yǎng)素及如何合理烹調、養(yǎng)成良好的膳食制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闡述。
關鍵詞: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營養(yǎng)素;生活干預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見于絕經女性及老年人。多種營養(yǎng)素與骨健康密切相關,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選擇與骨健康營養(yǎng)素,正確烹調,建立良好的膳食制度及生活方式,以達到預防及治療骨質疏松的基本療效。
1與骨健康的營養(yǎng)素
1.1 蛋白質 蛋白質和氨基酸是骨骼有機質合成的重要原料,充足的蛋白質可增加鈣的吸收與儲存,對防止和延緩骨質疏松有利。長期低蛋白飲食,血漿蛋白降低,骨基質蛋白合成不足,造成斷骨形成落后,通常見于居住農村的人群。但高蛋白攝入危害也多,腎小管對鈣重吸收減少,尿鈣排出增多,腸道鈣吸收降低,增加了負鈣平衡。提倡蛋白質正常供給量標準:1.0g/kg/d。優(yōu)質蛋白來源于牛奶、雞蛋、瘦肉及豆類等。
1.2 脂肪 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肪消化不良時,可導致游離脂肪酸過多,它可與鈣結合成不溶性的鈣皂,從糞便排出[1]。推薦攝入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為20~30%。
1.3鈣 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常量營養(yǎng)素,參與骨骼和牙齒的構成,在機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自始至終支撐著整個機體結構。骨質疏松的發(fā)生與一生中的骨峰值和骨量丟失密切相關。一般25~35歲骨量達到骨峰值,隨年齡增長,鈣在體內儲存量減少,骨量丟失速度快主要發(fā)生絕經的女性和老年男性中。尤其兒童、青春期生長發(fā)育,孕婦、乳母、絕經前后、老年等特殊人群都應注重鈣的攝入量。
在2002年\"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與健康調查\"中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每日鈣攝入量388.8mg,曾在1982年、1992年調查中平均每日每人鈣的攝入量694mg、405mg,出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嚴重存在鈣的攝入不足。中國居民膳食鈣水平低幾個主要原因:①人均奶制品攝入量較低(人均22ml),很多人存在乳糖不耐受,食用牛奶腹瀉腹脹,未敢食用奶制品或忽視奶制品重要性。②在農村地區(qū)居民通常以素食為主,很多來源于蔬菜中的植物性鈣,然而存在較多的干擾鈣吸收的膳食因素,如植物成分中的植酸鹽、不溶性膳食纖維、糖醛酸、藻酸鈉和草酸等。③也有部分居民在冬季缺少日光照射。
補鈣的膳食來源:牛乳含鈣豐富,其中牛奶中乳糖、氨基酸等能促進鈣吸收,平均吸收率近40%,100ml普通牛乳中含鈣約110mg,500ml/d牛奶,可滿足75%鈣的攝入;豆類、堅果類、綠色蔬菜、海帶、發(fā)菜、雞蛋、魚、肉等也是鈣的良好來源。
1.4磷 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重要原料,一般膳食不會引起磷缺乏,膳食中鈣、磷比例適宜時,有利兩者的吸收,鈣磷比例成人以1:1或1:2 為宜。因此禁忌高磷酸鹽食物添加劑及少用高磷食品,如動物內臟。
1.5鎂 與鈣磷構成骨鹽,維持骨細胞的正常結構、功能和生長。鎂不足,會阻礙骨骼的正常鈣化。主要來源于綠葉蔬菜、糙糧、堅果等。
1.6鋅、銅 鋅是堿性磷酸酶的輔基,可間接干擾骨礦化;銅可影響單胺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和抗壞血酸氧化酶的活性,銅缺乏時可通過影響上述酶活性,使骨礦化異常,導致骨質疏松[2]。研究證明:補鈣同時,補微量元素鋅和銅比單獨補鈣效果好[3]。含鋅高的食物有紅色肉類、內臟、海產品、堅果等;含銅高的食物有牡蠣、貝類海產品及堅果,其次是動物肝腎組織、豆類等。 1.7維生素D 俗稱陽光維生素,其生理功能促進小腸鈣吸收、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生長與無機化過程、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來源:①日光浴,攝取陽光維生素。②天然的食物來源不多,主要存在于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中,如魚肝油、海水魚、蛋黃、奶油、肝臟等。
1.8維生素K 其生理功能能使骨鈣素羧基化,才使鈣在骨沉積,增加成骨細胞,促進骨構建,減少破骨細胞。曾有學者研究補充足夠維生素K,不僅可以提高骨密度,亦可提高骨強度。維生素K主要來源于綠葉蔬菜如芥蘭、生菜 甘藍等。
1.9 維持理想體重 眾所周知,年齡和體重是決定骨密度和骨折最重要的2個因素,在偏瘦的老年人中應注重合理的攝取熱能,使體重接近或達到并維持在合理水平,避免低體重、超重及肥胖。應根據(jù)性別、年齡、體重狀況、活動強度等決定能量提供,老年人可少量多餐,緩解過量攝入對胃腸道及血糖等影響。
2膳食調配、烹飪加工、健康生活方式
平衡膳食,不挑食、偏食,每日適量的主食,適量蛋白質,富含鈣的低鹽膳食。低鹽飲食有利于身體保留鈣,減少尿鈣的丟失[4],每日總鈉鹽量6g以內;避免過多的膳食纖維,粗糧應占主食20%;對影響鈣吸收的植酸鹽、不溶性膳食纖維和草酸等含量豐富的食物時,應先進行脫鈣處理,如莧菜、菠菜烹調應\"先焯后炒\";飲用奶制品不可空腹,可將牛奶放在每餐最后飲用,對飲用牛奶即有腹脹和腹瀉者,可采用\"少量多餐\"原則,或食用酸奶及舒化奶;牛奶以常溫最為合適,不宜從冰箱中取出后直接飲用,不宜高溫久煮,避免與咖啡、濃茶、藥物同飲;且少飲濃茶、咖啡、飲料;禁忌高磷酸鹽食物添加劑;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的光照,每天接受15min的日光,絕經后婦女及老人每日至少30min,可以選擇室外散步、體育鍛煉、日光浴等方式;避免在太陽光下暴曬,可以用衣物適當遮蓋裸露的皮膚;可以選擇樹蔭、房檐下等地方。
綜上所述,多種營養(yǎng)素與骨健康密切相關,在骨質疏松癥預防及治療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日常膳食中應合理飲食搭配,注意烹調方法,減少及避免破壞鈣吸收的因素,建立良好的生式,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紅波.骨質疏松的營養(yǎng)療法[J].中外醫(yī)療,2012,13:189.
[2]劉焯敏.營養(yǎng)干預結合常規(guī)治療對老年女性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影響[J].廣州醫(yī)藥,2014,2(45):12.
[3]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臨床診療指南臨床營養(yǎng)科分冊[M].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71.
[4]孟迅吾.應重視原發(fā)性骨質疏松防治的基礎措施[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2,6(5):78.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