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6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治療組使用腹腔鏡下子宮瘤剔除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在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及并發(fā)癥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優(yōu)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術程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主要癥狀為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繼發(fā)性貧血、腹部觸及腫物、壓迫癥狀,甚至不孕,如發(fā)生蒂扭轉或其他情況時可引起疼痛,嚴重影響著女性的身心健康。子宮肌瘤好發(fā)于卵巢功能較旺盛的30~45歲的婦女,現代醫(yī)學以手術治療為主。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腹腔鏡技術逐漸應用到子宮肌瘤治療中,有報道認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療效較佳。筆者旨在通過腹腔鏡與開服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比較,進一步證實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優(yōu)勢,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依據?,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婦產科的子宮肌瘤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31~52歲,平均為(39.57±2.41)歲,病程1~9年,平均為(5.83±1.45)年;治療組年齡33~55歲,平均為(40.32±3.27)歲,病程1~11年,平均為(6.12±1.28)年。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B超提示為子宮肌瘤,并且具有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適應證;無手術緊急證;家屬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術前宮頸細胞學檢查為惡性病變者;宮頸肌瘤及峽部肌瘤者;子宮內膜病變者;多發(fā)性的子宮肌瘤無法剝除干凈者。兩組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即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做好術前準備,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方式,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開腹檢查腹腔狀況,剔除子宮肌瘤,最后關腹。治療組,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前常規(guī)準備,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方式,患者取頭低臀高的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留置尿管,采用閉合式穿刺法插入氣腹針,建立CO2氣腹,置入腹腔鏡(日本,奧林巴斯公司)進行觀察,術中氣腹壓力維持在 12~15 mmHg,檢查子宮肌瘤的個數及分布情況,向宮體注射垂體后葉素6U。根據肌瘤大小及位置,選擇合適的切口,使用電凝鉤切開肌瘤包膜,使瘤體充分暴露后剔除瘤體并送病理,剔除過程中避免進入宮腔,剔除后沖洗盆腔,檢查出血點,創(chuàng)面出血處采用電凝止血,最后撤出手術器械,縫合穿刺孔。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程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管排氣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及住院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中、術后各項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方面優(yōu)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小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子宮肌瘤主要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所引起,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與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相關,如環(huán)境污染、飲食不規(guī)律、情緒起伏較大、工作壓力以及自身激素水平調節(jié)障礙等,給女性生活帶來了困擾[1]。因此,探尋更為科學合理的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的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腹腔鏡手術的基礎,在直視下能夠較徹底地剔除肌瘤并縫合瘤腔,具有操作簡單,難度系數低、手術時間短的特點[2]。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適應證較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廣泛,受肌瘤位置、大小及數目等因素影響較小[3]。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存在切口大、術中失血多、創(chuàng)傷大、感染風險高、住院時間長及術后恢復較慢等缺點[4]。
本研究發(fā)現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腹壁切口小、美觀,易于接受;術中創(chuàng)傷小,幾乎不影響腹腔內環(huán)境,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低;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女性的生育能力等優(yōu)勢,但存在操作復雜、手術時間較長的不足。手術過程中要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切忌盲目,對于特殊位置的肌瘤,如宮頸肌瘤、峽部肌瘤等,以及肌瘤體積過大、數目過多等特殊情況,宜首選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充分暴露瘤體過程中應避開血管,防止出血量過多;剔除肌瘤前向宮體注射垂體后葉素,減少出血;剔除肌瘤后應快速而嚴密縫合,不留殘腔,避免充血形成腫塊及細菌感染。簡江琰研究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術中出血率少、安全性較高、術后并發(fā)癥較低,適用于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5]。林建國等研究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組織損傷輕,術后恢復快,更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6]。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存在手術時間較長的不足,但具有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排氣所需時間短、術后腹痛、尿頻、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較少以及住院時間較短等優(yōu)勢。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時間較長,考慮與技術嫻熟度有關,在有限的空間內需要擁有高超的鏡下縫合技術,使切口表面縫合平整,避免雜亂粘連,對于創(chuàng)面較深者,宜采用分層縫合技術。相信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及,術者技術熟練度的提升,手術時間會逐漸縮短??傮w上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優(yōu)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值得臨床推廣,但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禁忌癥,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總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顯著。但是,臨床中在選擇子宮肌瘤剔除術式的時候,要緊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數目,權衡不同手術方式的優(yōu)勢與缺陷,選擇最為恰當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羅紅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研究[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2,7(2):146-147.
[2]Andrea Tinelli,Brad S,Hurst,et al.Laparoscopic myomectomy focusing on the myoma pseudocapsule: technical and outcome reports[J].Hum Reprod,2012,27(2):427-435.
[3]蔡惠春.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9):5-7.
[4]韋奇秀.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比較[J].河北醫(yī)學,2014,20(9):1418-1421.
[5]簡江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35(19):4257-4258.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