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螺旋CT與DR在急腹癥-胃腸道穿孔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方法 抽取再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臨床確診胃腸道穿孔患者78例,對其術前DR和螺旋CT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手術和病理結果為依據(jù),對兩種檢查手段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螺旋CT診斷符合率較DR檢查發(fā)生顯著升高(P<0.05)。結論 多層螺旋CT在胃腸道穿孔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顯著,準確性較DR檢查高,值得關注并推廣。
關鍵詞:螺旋CT;DR;診斷;胃腸道穿孔;臨床價值
急性胃腸道穿孔屬于普外科常見疾病,由于其起病較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危險性大,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臨床上對于胃腸道穿孔等急腹癥的診斷多依靠X線腹平片、CT等影像學手段,近幾年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日漸成熟,使得多層螺旋CT技術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診斷率得到了顯著提高[2]。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螺旋CT與DR在急腹癥-胃腸道穿孔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臨床確診胃腸道穿孔患者,抽取其中的78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有男43例,女35例,年齡22~58歲,平均(43.5±11.5)歲,穿孔原因包括:消化道潰瘍者44例,闌尾炎穿孔者19例,外傷所致13例,惡性腫瘤2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了DR和螺旋CT檢查,檢查時間多在發(fā)病后的20min~24h,經手術和臨床病理得到確診,資料完整。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tǒng)計的患者在術前展開DR和螺旋CT檢查,以手術和病理檢查結果為依據(jù)對DR和螺旋CT檢查的診斷準確性進行評價,并展開對比分析。
1.2.2檢查方法 DR檢查:所需儀器為我院現(xiàn)有X線機,掃描時患者取立位進行X線透視檢查,首先展開常規(guī)全腹掃查,而后重點檢查疼痛部位、壓痛部位以及肝脾區(qū)域,如果發(fā)現(xiàn)膈下或者是腹壁下存在游離氣體,則囑咐患者多運動,對游離氣體的移動情況、存在情況進行跟蹤觀察,對胃、腸壁是否存在水腫,腸周圍是否游離液體等進行仔細檢查。
螺旋CT檢查:所需儀器為我院現(xiàn)有16排螺旋CT掃描機,層厚為2mm,重建層厚為8mm,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300mA,以病情特征對掃描的范圍進行調整,常規(guī)掃描范圍自膈頂水平到雙腎下極水平,特殊患者需增加掃描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水平。所有患者均未應造影劑,未進行增強掃描。
1.3評價標準 以急診剖腹手術和病理檢查結果為依據(jù)[3],完全符合:可以對疾病做出準確的診斷;基本符合:僅可以對腹腔積液進行顯示??偡下?(完全符合+基本符合)/總數(shù)。
1.4數(shù)據(jù)處理 研究中相關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形式表示,對比中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則是采取χ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R與CT診斷結果比較 經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本組78例患者臨床診斷為胃穿孔者20例,十二指腸穿孔20例,十二指腸腹膜后穿孔者4例,闌尾炎穿孔19例,外傷所致13例,惡性腫瘤2例,經DR檢查與手術和病理符合者59例,符合率為75.64%,經螺旋CT檢查與手術和病理符合者72例,符合率92.31%。顯然螺旋CT檢查診斷符合率較DR檢查高(P<0.05),見表1。
2.2 CT表現(xiàn) 本組78例患者經CT檢查確診72例,CT圖像顯示穿孔患者胃腸壁存在局限性缺損,胃腸道穿孔的間接征象為腹部存在游離氣體,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者未觀察到明顯的游離氣體。穿孔患者游離氣體CT征象顯示出明顯的新月形、條帶狀或者是空泡狀,多數(shù)存在于肝前間隙、肝十二指腸韌帶區(qū),肝門區(qū)和小網(wǎng)膜區(qū),部分患者存在腹腔積液,穿孔壁腫脹增厚,周圍脂肪間隙密度增高,管壁不規(guī)則凹陷或者是腫塊,腸梗阻等改變。
3 討論
臨床研究證實[4],急性胃腸道穿孔多發(fā)生在消化道潰瘍、炎癥、消化道外傷以及腫瘤等。由于胃腸道內容物或者是氣體外溢在腹腔中,容易并發(fā)腹膜炎癥等并發(fā)癥,胃腸道穿孔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突發(fā)性上腹部疼痛且逐漸加重最終彌漫全腹,部分患者會伴隨存在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等機型腹膜刺激征象。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5],胃腸道穿孔的臨床癥狀不具有典型性,誤診率較高,很容易被當做是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或者是急性胰腺炎等,最終延誤了病情。
目前,對于胃腸道穿孔的早期診斷多依賴X線透視檢查,近幾年隨著螺旋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日漸成熟,使其在臨床疾病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近期有文獻報道,經螺旋CT檢查可使胃腸道穿孔的早期診斷率得到顯著提高[6]。本次研究中出于對螺旋CT與DR在急腹癥-胃腸道穿孔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的目的,對78例胃腸道穿孔者術前DR和螺旋CT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以手術和病理結果為標準,發(fā)現(xiàn)螺旋CT檢查對胃腸道穿孔的診斷符合率較DR檢查發(fā)生顯著升高,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充分證實了螺旋CT在提高胃腸道穿孔診斷率方面的優(yōu)勢。
在胃腸道穿孔患者中多為潰瘍型,多層螺旋CT檢查的主要表現(xiàn)以腹腔積氣為主,除此外還可觀察到胃腸壁增厚、潰瘍缺損、腫塊、周圍淋巴結腫大以及鄰近組織侵犯等,CT診斷征象典型性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合并早期腫瘤合并穿孔者CT診斷存在較大的困難,在今后的臨床診斷中應對其給予重視。
綜上所述,在胃腸道穿孔的早期診斷中,螺旋CT技術的應用可使診斷率得到顯著提高,CT檢查與手術結果符合率較DR檢查高,兩者在診斷胃腸道穿孔中各具優(yōu)勢,可相互補充,聯(lián)合應用可使診斷效果得到明顯改善,提高早期診斷率,臨床價值顯著,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楊曉斌,劉婷,馬贊紅,等.CT對胃腸道穿孔的診斷價值[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7:390.
[2]劉德智,袁磊.56例胃腸道穿孔X線檢查結果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8,33:75-76.
[3]胡鴻宇.胃腸穿孔早期急診診斷方法臨床價值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2012-2013.
[4]王小樂.胃腸道穿孔的CT診斷及臨床應用價值[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1647-1648.
[5]王亞娜,王會英.螺旋CT游離氣體征在診斷早期胃腸穿孔的臨床淺析[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8,6:44-45.
[6]陳玉峰,李勝,周霖,等.CT在早期胃腸穿孔中的診斷價值[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236-237.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