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紅細胞分布寬度診斷貧血的臨床價值。方法 對我院自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貧血患者268例作為研究組,同時選擇血液循環(huán)正常者155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使用SysmexXE-2100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其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結果 研究組患者檢出RDW>16%的有243例,而對照組只有13例,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失血性貧血陽性檢出率為85.29%,溶血性貧血檢出率為84.00%,再生障礙性貧血檢出率為89.06%,造血系統(tǒng)疾病檢出率為85.00%及其他檢出為92.30%顯著小于缺鐵性貧血檢出陽性率97.26%,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紅細胞分布寬度可先于血紅蛋白變化發(fā)現(xiàn)早期貧血,可作為缺鐵性貧血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為臨床上預防缺鐵性貧血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細胞分布寬度;診斷;貧血;臨床價值
紅細胞分布寬度(erythrocyte hemoglobin distribution width)是反應機體外周血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參數(shù),用紅細胞體積大小變異系數(shù)表示。正常人的紅細胞分布寬度在11.0~16.0之間,一般情況下該值偏低說明受檢者的紅細胞比正常人的紅細胞體積大小更為一致[1]。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將該參數(shù)作為血液學檢查的診斷指標,臨床計算公式為:紅細胞體積分布的標準差除以紅細胞體積,該值升高說明機體內(nèi)紅細胞體積大小差異比較大[2]。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268例確診為貧血的患者作紅細胞分布寬度檢查,旨在探討其變化對貧血診斷的臨床意義,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貧血患者268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136例,女132例;年齡12~68歲,平均年齡(34.64±6.18)歲;失血性貧血34例,溶血性貧血25例,再生障礙性貧血者64例,造血系統(tǒng)惡性疾病者20例,缺鐵或鐵利用障礙性貧血者73例,其他52例。選擇同期血液循環(huán)正常者155例作為對照組,男80例,女75例;年齡14~67歲,平均年齡(32.79±5.4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之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根據(jù)WHO制定的診斷標準認為,在海平面地區(qū)Hb水平滿足下述條件者者可診斷為貧血:6月齡~6歲兒童及孕婦<110g/L,6~14歲兒童及成年女性<120g/L,成年男性<130g/L。
1.3排除標準 低蛋白血癥、充血性心力衰竭、巨球蛋白血癥等疾病由于血漿容量增加,雖然紅細胞容量正常,但血液由于被稀釋導致血紅蛋白的濃度降低被誤診為貧血的患者可排除。
1.4方法 取被檢者指尖血按照SysmexXE-2100血細胞分析及其原裝配套試劑(日本東亞公司)的要求進行操作,測定423例受檢者的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標準偏差約為11%~16%),將RDW值高于正常范圍的判定為陽性。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統(tǒng)計學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測定紅細胞分布寬度結果比較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檢出RDW>16%的有243(90.67%)例,而對照組只有13例(8.39),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研究組268例不同病因引起貧血的臨床確診的患者其檢出率之間比較發(fā)現(xiàn)其中失血性貧血陽性檢出率為85.29%,溶血性貧血檢出率為84.00%,再生障礙性貧血檢出率為89.06%,造血系統(tǒng)疾病檢出率為85.00%及其他檢出為92.30%顯著小于缺鐵性貧血檢出陽性率97.26%,其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臨床上常規(guī)診斷貧血主要是根據(jù)血常規(guī)檢查血紅蛋白的含量,若其低于正常值則診斷為貧血,但是由于臨床手工操作的誤差性往往會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的現(xiàn)象,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全自動血細胞儀用于臨床后對診斷貧血的RBC(red blood cell,紅細胞)、Hb(hemoglobin,血紅蛋白)HCT(hematocrit,紅細胞壓積)MCY、MCH、MCHC、RSW等7個參數(shù)同時配合RBC體積分布圖進行測定[3]。臨床上使用紅細胞分布寬度來反應紅細胞體積參數(shù),其檢測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遠遠大于血涂片檢測紅細胞形態(tài)。根據(jù)臨床資料和文獻報道指出紅細胞分布寬度比MCV下降出現(xiàn)的早,是機體缺鐵的早期指癥[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紅細胞分布寬度陽性檢出率最高為97.26%,為缺鐵性貧血,相對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缺血性貧血等患者來說,使用該方法檢查貧血可以快速有效的做出診斷,免除了患者承受骨髓穿刺的痛苦[5]。有報道稱如果患者體內(nèi)血紅蛋白的含量越低則RDW升高越明顯,不管何種類型的貧血其檢測值都會升高,這跟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可以說明RDW檢測有助于貧血的診斷。
由于臨床治療的患者中缺鐵性貧血患者居多數(shù),對于RDW升高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大多為妊娠期婦女和兒童,給與這些患者鐵制劑進行治療后再進行全血分析,發(fā)現(xiàn)其血紅蛋白含量明顯回升,而RDW則下降,臨床上出現(xiàn)嗜睡、乏力且手足黃染等癥狀的患者補鐵后癥狀消失[6]。由此可以證明紅細胞分布寬度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缺鐵的指標,從而通過補鐵才預防和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紅細胞分布寬度可先于血紅蛋白變化發(fā)現(xiàn)早期貧血,可作為缺鐵性貧血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為臨床上預防缺鐵性貧血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熊立凡.臨床檢驗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5-26.
[2]張松,鄒漢良,羅史科,等.紅細胞MCV與RDW在初篩診斷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的應用價值[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2(5):63-65.
[3]孫朝暉,朱愛辛,劉海英,等.紅細胞MCV、RDW分類法對貧血診斷的意義[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7,12(4):205-206.
[4]李玉芹,楊明清,鐘亞玲,等.RET/IRF和MCV/RDW及骨髓檢查聯(lián)合檢測在貧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7):879-880.
[5]夏蘭,符生苗,陳家騏.用MCV/RDW對地中海貧血初篩探討[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8,6(6):121-122.
[6]How to define and determine reference intervals in theclinical laboratory[S]. C28-A2,NCCLS,2010:1-38.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