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對小兒腹瀉進行中醫(yī)辨證施治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128例患兒根據(jù)中醫(yī)辯證采取對應的中藥湯劑進行內服治療。結果 128例患兒中,痊愈72例,顯效27例,有效2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8%。結論 中醫(yī)辨證施治小兒腹瀉效果明顯。
關鍵詞:腹瀉;小兒;辯證施治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于6個月~2歲小兒,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性狀改變何次數(shù)增多,具體的發(fā)病原因比較復雜,嚴重的可危及患兒生命。我科在臨床上針對小兒腹瀉采取中醫(yī)辨證施治,臨床效果明顯?,F(xiàn)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7月~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腹瀉患兒128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55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年齡1.7歲;病程1 d~17 w,平均9.1 d;其中無明顯脫水者64例,輕度脫水者59例,中度5例;中醫(yī)分型乳食內傷33例,風寒外束27例,濕熱內蘊27例,脾失健運24例,脾腎陽虛17例。所以患兒均符合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中醫(yī)辯證,并根據(jù)證型進行治療。
1.2.1乳食內傷 臨床表現(xiàn):患兒不思食、食欲差、口臭,多哭鬧,腹脹滿,腹部按診抵手,大便酸臭,小便黃,夜眠差,舌紅,苔黃膩,脈滑實。治則:利小便而實大便,消食導滯。處方以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方藥如下:麥芽12 g、茯苓10 g、厚樸12 g、山楂12 g、陳皮9 g、防風6 g、豬苓9 g、澤瀉9 g、白術12 g、甘草6 g、桂枝9 g、法半夏3 g、神曲12 g。
1.2.2風寒外束 臨床表現(xiàn):患兒發(fā)熱,或伴有咳嗽、流涕,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腹部觸診柔軟,腸鳴明顯,舌質淡紅,苔白,脈浮緊。治則:解表散寒,健脾溫中。處方以藿香正氣散合理中丸加減,方藥如下:藿香9 g、白芷9 g、桔梗12 g、厚樸9 g、陳皮12 g、桂枝6 g、甘草3 g、黨參12 g、茯苓12 g、干姜6 g、白術12 g。
1.2.3濕熱內蘊 臨床表現(xiàn):患兒大便臭穢,伴有粘液,頻繁喝水,小便黃,或伴發(fā)熱、煩躁,口唇發(fā)干,舌紅苔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則:清熱祛濕,行氣止痛。處方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方藥如下:葛根12 g、黃芩6 g、黃連6 g、甘草6 g、淡竹葉6 g、枳殼12 g、香附9 g、滑石12 g、白芍12 g。
1.2.4脾失健運 臨床表現(xiàn):患兒納食差,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口唇發(fā)白,大便呈稀水樣,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則:健脾止瀉。處方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方藥如下:扁豆6 g、白術12 g、茯苓12 g、甘草6 g、桔梗9 g、蓮子6 g、黨參12 g、砂仁9 g、山藥12 g、薏苡仁12 g。
1.2.5脾腎陽虛 臨床表現(xiàn):患兒腹痛,腹部觸診有抵觸感,面色恍白,怕冷,畏寒,吃生冷腹瀉加重,四肢發(fā)涼,大便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脈微弱。治則:溫陽益氣止瀉。處方以腎氣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方藥如下:熟地12 g、山藥12 g、棗皮12 g、澤瀉9 g、茯苓9 g、黑附子6 g、黃芪15 g、黨參15 g、白術10 g、炙甘草9 g、當歸10 g、陳皮6 g、升麻6 g、柴胡12 g、生姜9片、大棗6枚。
1.3療效判定 對治療效果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通過的急性腹瀉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判定[1]。
2結果
128例患兒中,痊愈72例,顯效27例,有效21例,無效8 例,總有效率93. 8%。療程2~27 d,平均為5.3 d,且未見明顯并發(fā)癥。
3討論
小兒腹瀉發(fā)病的原因比較多,主要分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其中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消化道內感染、消化道外感染 、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非感染因素主要有嬰兒胃腸道發(fā)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yǎng)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肝、腎功能發(fā)育均未成熟,調節(jié)機能較差;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飲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過敏、藥物影響等。本病嚴重的可以導致消化道外感染、鵝口瘡、中毒性肝炎、營養(yǎng)不良和維生素缺乏、急性腎功能衰竭、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穿孔、腸套疊和胃擴張等,所以臨床上要早發(fā)現(xiàn),早期給予積極有效地治療是治愈的關鍵。
小兒腹瀉屬于中醫(yī)\"泄瀉\"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濕勝則濡泄\",《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曰:\"小兒胃腸嫩弱,因解脫逢風冷乳食不消而變生吐利也\",《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吐瀉論》曰:\"皆由脾胃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干于正所致也\",《醫(y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指出:\"小兒泄瀉認須清,傷乳停食冷熱驚,臟寒脾虛饗水瀉,分消溫補治宜精\",《幼幼集成.泄瀉證治》\"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營衛(wèi)。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由此可見小兒腹瀉的病因主要為外感六淫、飲食內傷、脾胃虛弱,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失常,分清別濁功能受損,清濁相干,并走于大腸。本觀察中中醫(yī)辯證施治小兒腹瀉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委會.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