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治療中風后便秘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20例住院中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各30例。觀察組采用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治療;頭針組采用針刺足運感區(qū)治療;溫針灸組采用溫針灸天樞、關元穴治療;藥物組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四組均治療21d后根據(jù)臨床癥狀積分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觀察組與藥物組在排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排便困難程度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藥物組與頭針組、溫針灸組在排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排便困難程度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及頭針組、溫針灸組、藥物組治療2w、治療3w后在排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排便困難程度上與基線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诜蹤此崮潮乩委熤酗L后便秘療效優(yōu)于頭針組及溫針灸組。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治療中風后便秘與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療效相近。結論 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對于促進中風后便秘患者的胃腸蠕動、緩解便秘有肯定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中風;電針療法;電子針療儀;天樞穴;關元穴;便秘
中風,又被稱為\"腦卒中\(zhòng)",是中醫(y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tǒng)稱。中風患者因長期臥床等原因?qū)е挛改c蠕動減慢,導致大便排出不暢,從而引起便秘。便秘(constipation)是中風的常見伴隨癥狀之一,臨床可表現(xiàn)為排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3d或更長時間1次,無規(guī)律,糞質(zhì)干硬,排便困難,嚴重時出現(xiàn)腸形和痙攣性腹痛等癥狀,易誘發(fā)高血壓危象甚至心腦血管事件,使得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嚴重時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中風后保持大便通暢對于促進中風患者的順利康復意義重大。我院在前期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應用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治療中風后便秘,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20例患者均來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南區(qū)針灸科住院部。采用完全隨機方法(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頭針組(30例)、溫針灸組(30例)和藥物組(30例)。4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原發(fā)病等方面資料基本相似,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根據(jù)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符合中風的診斷標準[1],首次腦梗死或腦出血,發(fā)病6個月以上、癱瘓不能下地行走(四肢肌力在2級以下)的患者,CT或MRI結果陽性者[2];②符合美國胃腸病委員會研究制訂并于2006年5月正式發(fā)布的功能性便秘羅馬Ⅲ診斷標準中功能性便秘診斷標準者[3];③中風后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NIHSS評分在10~30分,意識清楚,可配合檢查治療)的患者;④年齡在35~70歲;⑤住院患者;⑥知情同意者。
1.3排除標準①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者;②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有消化道手術病史者;④失語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⑤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⑥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⑦不愿接受本治療者。
1.4方法
1.4.1觀察組采用電針雙側足運感區(qū),患者取仰臥位 ,所選穴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華佗牌0.40mm×50mm針灸針, 雙側足運感區(qū)針刺時針尖與皮膚成15°角進針,迅速將針推進1寸(同身寸)深度,快速捻轉,待患者有重脹感后,留針30min;電針操作的SOP:選用華佗牌SDZ-V電子針療儀,2個輸出極分別連于兩側足運感區(qū)針柄上,選擇疏密波 ,頻率80~100次/min ,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30min,治療1次/d,21d為1療程,治療1個療程。艾灸取穴:天樞、關元,操作:穴區(qū)常規(guī)消毒后用華佗牌0.35×50mm針灸針,患者仰臥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毫針快速破皮,然后緩慢垂直深刺,直至腹膜壁層即止(刺至腹膜壁層的標準:患者針刺破皮痛后再次感覺揪痛或較劇烈的刺痛,同時醫(yī)者自覺針尖抵觸感),輕微提插捻轉至局部有酸脹感,于針柄上插入2.0cm純艾條,待艾條燃盡后取針,治療1次/d,21d為1療程 ,治療1個療程。
1.4.2頭針組采用電針雙側足運感區(qū),患者取仰臥位 ,所選穴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華佗牌0.40mm×50mm針灸針, 雙側足運感區(qū)針刺時針尖與皮膚成15°角進針,迅速將針推進1寸(同身寸)深度,快速捻轉,待患者有重脹感后,留針30min;電針操作的SOP:選用華佗牌SDZ-V電子針療儀,2個輸出極分別連于兩側足運感區(qū)針柄上,選擇疏密波,頻率80~100次/min,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30min,治療1次/d,21d為1療程,治療1 個療程。
1.4.3溫針灸組艾灸取穴:天樞、關元,操作:穴區(qū)常規(guī)消毒后用華佗牌0.35×50mm針灸針,患者仰臥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毫針快速破皮,然后緩慢垂直深刺,直至腹膜壁層即止(刺至腹膜壁層的標準:患者針刺破皮痛后再次感覺揪痛或較劇烈的刺痛,同時醫(yī)者自覺針尖抵觸感),輕微提插捻轉至局部有酸脹感,于針柄上插入2.0cm純艾條,待艾條燃盡后取針,治療1次/d,21d為1療程,治療1 個療程。
1.4.4藥物組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1片3次/d,21d為1療程,治療1 個療程。21d時評價兩組便秘治療效果。試驗期間不允許使用其他通便藥,但是若患者連續(xù)3d以上不排便,可應急使用一次開塞露20ml納肛。篩選和基線評價期間也可應急用藥。對中風患者的其他偏癱癥狀觀察組、對照組均采用相同常規(guī)針刺治療。
1.5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及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均用方差分析,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6療效觀察
1.6.1觀察指標
1.6.1.1排便次數(shù): 由患者記日記, 登記于患者日志表, 以周為單位統(tǒng)計排便次數(shù)。
1.6.1.2大便性狀: 按照Bristol大便性狀進行分型。1型:分離的硬團;2型:團塊;3型:干裂的香腸型;4型:柔軟的香腸狀;5型:軟的團塊;6型:泥漿狀;7型:水樣便。1、2、3及其6、7為異狀,4、5型為正常。以周為時間單位統(tǒng)計。
1.6.2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其中無困難記0分;排便費力記1分;非常用力記2分;排便時肛門阻塞感或肛門直腸梗阻,排便不盡感記3分,排便需用手法協(xié)助記4分。評價以排便困難程度癥狀學指標評分進行總和, 然后計算每人平均數(shù)。
2結果
2.1試驗完成情況所有120例病例中, 8例脫落,其中頭針組2例,溫針灸組2例,藥物組3例,觀察組1例, 總脫落率為6.67%。8例脫落患者均可提供參與研究期間的資料數(shù)據(jù)。
2.2排便次數(shù)觀察組、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治療2w、3w后患者排便次數(shù)均增加。觀察組與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相比,基線期排便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次數(shù)與基線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次數(shù)與基線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針組、溫針灸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次數(shù)與基線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次數(shù)與藥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大便性狀比較觀察組與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比較治療2w、3w后患者大便性狀均改善。觀察組與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相比,基線期大便性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組治療2w、治療3w后大便性狀與基線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次數(shù)與基線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針組、溫針灸組治療2w、治療3w后大便性狀與基線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w、治療3w后大便性狀與藥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排便困難程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與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比較治療2w、3w后患者排便困難程度均改善。觀察組與頭針組、溫針灸組及藥物組相比,基線期排便困難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困難程度與基線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針組、溫針灸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困難程度與基線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w、治療3w后排便困難程度與藥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中風后患者便秘的發(fā)病率也隨之上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體健康。文獻[4-5]表明功能性便秘是針灸治療優(yōu)勢病種之一。本研究運用針刺雙側頭部足運感區(qū),是人體大腦排便控制區(qū),針刺此穴區(qū)可有效促進腦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排便的中樞調(diào)整作用。溫針灸選穴上以大腸的募穴天樞和小腸的募穴關元為主穴。取雙側天樞深刺,可升清降濁,調(diào)暢氣機以通腑實,暢利三焦。關元穴有理三焦、通尿便之功效。任脈關元穴有扶助元陽、回陽救逆之功效,取之使真元得充,恢復腎之作強之功。同時取之補腎疏肝,健運脾土,針刺可疏通經(jīng)絡。天樞配合關元并加用艾灸,通過艾灸的溫熱作用,溫通經(jīng)脈,調(diào)暢氣血,直達病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胃腸蠕動,促進大腸傳導功能的恢復,實現(xiàn)大便暢通。艾灸天樞穴可適用于、虛秘、冷秘、熱秘及氣秘。針刺深刺指采用長度75mm 毫針垂直深刺直至突破腹膜,該手法操作規(guī)范簡便,易于重復[6-8]。依據(jù)研究提示的枸櫞酸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便秘療效確切,因此取枸櫞酸莫沙必利作為藥物對照組論證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的臨床療效優(yōu)勢性[7]。取觀察組、頭針組、溫針灸組分別與藥物組對照以驗證觀察組療效為頭針配合溫針灸的綜合療效。
本研究顯示,單獨采用頭針或溫針灸治療中風后便秘的療效均較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為差,而采用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后便秘在排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排便困難程度上與枸櫞酸莫沙必利比較療效相近。故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綜合治療與單獨應用頭針或溫針灸比較具有明顯療效優(yōu)勢。雖然頭針配合溫針灸天樞、關元穴與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療法療效相近,但使用枸櫞酸莫沙必利或其它現(xiàn)代醫(yī)學治法時藥物毒副作用較大,存在藥物依賴、耐藥問題,且為被動刺激腸道運動,經(jīng)常應用會令自身排便功能下降,造成習慣性便秘,嚴重者可造成結腸解剖結構改變和神經(jīng)源性假性梗阻,而頭針配合溫針灸治療具有療效好、安全、無副作用的特點,解決了患者需長期服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問題,有廣泛應用前景,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未涉及頭針配合溫針灸治療中風后便秘的遠期療效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3.
[2]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1.
[3]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II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 11 (12):761-765.
[4]杜元灝,李晶,孫冬緯,等.中國現(xiàn)代針灸病譜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 5):373-378.
[5]黃琴峰.針灸治療便秘臨床規(guī)律探討[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3):368-369.
[6]王東升.腹部電針治療中風后便秘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1):7-9.
[7]個體化深刺天樞治療功能性便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2011-8-19,R246.
[8]王成偉.電針深刺天樞穴治療功能性便秘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0,30(9):706-708.
[9]包忠穎.經(jīng)穴位處中藥離子導入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20(2):162-163.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