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充符》中描寫的畸人形象,說明人的本真不在于形骸,而是內(nèi)在精神的修養(yǎng),莊子思想中的“德”是本源性的德,即得“道”之德,人通過修“德”才會達到“道”的境界,即做到安時處順、不與物遷,安之若命、不為物所役,體現(xiàn)出“和”的特點,即內(nèi)心保持一種平和寧靜的狀態(tài)。
關(guān)鍵詞:德;道;和
莊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決定著天地萬物的存在和發(fā)展,但道不是強制施行于萬物,而是以自然無為的方式作用于萬物,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道”的境界。《德充符》中描寫的畸人形象,說明人的本真不在形骸之中,而是內(nèi)在精神的修養(yǎng),人通過修“德”才會達到“道”的境界,莊子思想中的“德”是本源性的德,即得“道”之德,即做到安時處順、不與物遷,安之若命、不為物所役,內(nèi)心保持一種平和寧靜的狀態(tài),達到“和”。
金文中已有德字,如“正德”《大盂鼎》,“共明德”《叔向父 》,《尚書》中強調(diào)“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1]274主張“明德慎罰”[1]223,指品行、品德,《左傳》中有“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2],指恩德、德行,《論語》中有“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盵3]67,“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3]68,指人的品德修養(yǎng),側(cè)重于善,《老子》中“德”的本源是“ 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4]109,“道生之, 德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爵自然?!盵4]212,萬物運作離不開“道”,“道”體現(xiàn)于萬物便是“德”,“道是普遍流行的,德是一物之所得;道是萬物之根據(jù),德是一物之根據(jù);道是總,德是分;道與德分而有別,合而為一,本無間隔?!盵5]135
《德充符》中描寫了形體殘缺、相貌丑陋的畸人,但都是有“德”之人,重視內(nèi)在精神的修養(yǎng),兀者王駘能做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之物化而守其宗也?!盵6],不論外界如何變化,內(nèi)心不隨外物變遷,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兀者申徒佳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為有德者能之?!?,惡人哀駘它在孔子看來是一個“才全”而“德不外露”之人,游說者闉跂支離無唇和甕盎大癭雖然形貌極其難看,卻受到君王的喜歡,是由于其“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陳鼓應先生認為:“德充符篇,主旨在于破除外形殘全的觀念,而重視人的內(nèi)在,籍許多殘畸之人為德行充足的驗證。能體現(xiàn)宇宙人生的根源性與整體性的謂之‘德’?!盵7]因而,莊子描寫這些畸人形象是要說明人的本質(zhì)不在于外在形體,在于人的內(nèi)在精神。儒家思想中的“德”指人的品德和德行,要求個人通過修身要有用于社會和他人,外化為忠孝仁義等道德禮儀規(guī)范,而“莊子倡導的‘德’,實質(zhì)上是‘得’即‘得道’。就是說‘德充’者乃是得道之人。因此,莊子倡導的‘德充’實質(zhì)上乃是‘道充 ’”[8]
莊子之“德”的特點是“和”,“和,諧也?!保ā稄V雅》),“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保ā稄V韻》)“和”體現(xiàn)了中國審美理想,是中國人文精神和人生哲學的重要內(nèi)容?!昂汀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尚書》“詩言志,歌永言,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1]42《國語》中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9]的思想,“和”是把各種不同的事物綜合起來,在差異中求得統(tǒng)一,才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生物”?!墩撜Z》提出“禮用之,和為貴”[3]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盵3]141,“和”即尊重差異,能包容萬物的不同,《禮記》中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0],“和”是人的情感的恰當?shù)谋磉_。 莊子認為“德”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是人的最高的修養(yǎng)境界,這“最高修養(yǎng)境界的特點是‘和’,即和諧圓滿之意,實際也就是涵養(yǎng)和保持淳樸的自然本性?!盵5]134真正達到德的人,就表現(xiàn)為一種“和”的狀態(tài),“德者,成和之修也?!庇械轮似鋬?nèi)心能達到這種平和寧靜的狀態(tài),“和”是自我內(nèi)心情欲的調(diào)和,不為外物所役,不與物遷,與萬物相融合,達到“萬物為一”的境界,是體道成德的一種生命境界。
參考文獻:
[1]《尚書譯注》王世舜譯注,山東師范學院聊城分院 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聊城,1979年。
[2]《左傳選評》 王維堤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5年, 第116頁。
[3]《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北京,1980年。
[4]《老子釋義》盧育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87年。
[5]《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劉笑敢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0年。
[6] 《莊子淺注》曹礎(chǔ)基著,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第73頁。(以下未注明出處者均出于此書)
[7]《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著,商務印書館,北京,第89頁。
[8]《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王樹人,李明珠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2006年, 68頁。
[9]《國語正宗》劉倩,魯竹著,華夏出版社,北京,2008年,第285頁。
[10]《四書》,崔麗點校,民族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22頁。
作者簡介:沈文秀,女,甘肅漳縣人,華南師范大學美學專業(yè)研究生,現(xiàn)工作于甘肅省漳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