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師表》記載于《三國志·諸葛亮傳》,千古傳誦,可稱之為古代應用文的名篇,從政治和行文的角度看,這更是一篇公文。但從現(xiàn)代幾種公文和出師表的比較,卻可以分析出《出師表》的成就并不是因為其是一篇成功的公文,更可以看出古代公文與現(xiàn)代公文的最大區(qū)別。
關鍵詞:出師表;古代公文;現(xiàn)代公文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南宋詩人陸游對《出師表》的高度評價,《出師表》也絕對可稱之為千古佳作,表中之代表作。
《出師表》作于公元227年,劉備已死,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準備北上伐魏,臨行前寫下此表,開導劉禪,表明心意,布置朝政,以解后顧之憂。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一、表與《出師表》
表即中國封建時代一種公文文體。是中國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陳說政治的請求和愿望。從現(xiàn)代的眼光去看,《出師表》可以說是一篇應用文,曹丕的《典論·論文》將所有文體分為4科8類,其中6類是應用文,即:奏、議、書、論、銘、誄。足以見應用文之份量。
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為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即劉勰《文心雕龍》所說的:“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彼员砗颓槭欠植婚_的,動之以情更可以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更何況,古代文學與非文學并沒有一個很好的界定,并且受到很多寫作理論的影響,比如劉勰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提倡“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 曹丕更是在《典論·論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奏議宜雅”的觀點。所以,現(xiàn)在所看的很多古代應用文的文學色彩都很重?!冻鰩煴怼冯m然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用質(zhì)樸的真情打動劉禪,言辭懇切,感人至深。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及內(nèi)政,提醒劉禪賞罰分明,親賢遠佞,決心興復漢室,完成大業(yè),以表忠心,以報先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禪雖并不是很贊成北伐,但依然對諸葛亮加油鼓勁,這其中歷史原因頗多,且一時難以定論,但一定也受《出師表》所影響,諸葛亮雖為臣子,也如父親,兩者的關系頗為微妙,諸葛亮還背負著劉備“如若不才,君可自取”的遺命,以當時的形式看,雖然曹丕剛剛過世,但是想興復名存實亡的漢室,也是萬分艱難的,諸葛亮豈能不知?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已經(jīng)過世,后主劉禪年幼無知,一時難成大器,諸葛亮身上的壓力無法言表,可見《出師表》中的“臨表涕零”一定是有真實的成分的,恐怕在當代社會,是找不到一篇帶有眼淚的公文吧。
二、現(xiàn)代幾種公文與《出師表》
在最新發(fā)布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中,第二章列出了十五條公文種類,其中第七條意見:適用于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第十條報告:適用于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第十一條請示:適用于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準。此三條起碼從上行文的角度看,和《出師表》還是一致的。其中意見也可以是平行文和下行文。
(1)意見
從字面上理解,意見多代表的是個人主觀意念上對客觀事件或人物的見解,帶有較為強烈的主觀意愿和色彩,但意見并不代表建議,通常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要落到實處,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進一步規(guī)劃和整理?!冻鰩煴怼窂淖置胬斫夂孟癫⒉皇翘岢鲆庖姡T葛亮北伐的事情也并非劉禪可以阻攔的了,但是關于內(nèi)政,諸葛亮還是提出了“開張圣聽,親賢遠佞”等等很多意見?!冻鰩煴怼肪褪菫榱艘唤庵T葛亮內(nèi)心的后顧之憂,那么這些意見當然也是重中之重。
意見可以使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我們單說上行文,既然是下級單位給上級單位的意見,那么在用詞上一定比較恭敬,委婉,從行文的目的看,“意見”也是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為上級機關獻計獻策,供上級機關參考意見的?!冻鰩煴怼吩谶@方面表現(xiàn)的并不是很明顯,這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即便劉禪是名義上的蜀國最高首領,但是真正的決策者,還是諸葛亮,并且從輩分上講,劉禪也是敬畏諸葛亮的?!冻鰩煴怼返囊庖娍刹皇且话愕囊庖?,相比現(xiàn)代公文的意見,份量要重很多?!冻鰩煴怼房伤闶敲x上的上行文,實際上卻像下行文。
(2)報告
報告的作用主要是保持上下級聯(lián)系渠道的暢通,有利于工作的開展,主要表現(xiàn)為匯報工作,溝通情況,反映情況,答復詢問四個方面。其中反映情況一般是在工作出現(xiàn)重大錯誤時,向上級匯報所犯錯誤的原因,過程,處理情況或意見,主要教訓及改進措施等。從報告的作用來看,《出師表》完全不符合。
報告也具有一定的單向性,除需要批轉(zhuǎn)的報告外,一般不需要上級機關給予答復,因為報告在匯報工作,反映情況時,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使用的語音都是陳述性的。比如向上級陳述本單位遵照上級的指示,做了什么工作,如何開展的,取得了哪些成績,還存在哪些不足等等。即使是提出建議的報告,也要在匯報情況的基礎上,才能深入一步提出建議來?!冻鰩煴怼肪退闶墙ㄗh報告,也只是簡單說了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眻蟾嫘砸膊⒉粡?,更重要的是《出師表》沒有遵照上級的指示,沒有貫徹上級的精神,那就談不上什么報告,劉禪讀了《出師表》必須有所表示,即便不成文,也是一種重要答復,反倒要向諸葛亮匯報自己的態(tài)度。古代向皇帝呈交的奏章和報告倒是更像一些。
(3)請示
關于請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請示行文中所涉及的是未進行、未安排、未開展的事項和工作,必須有上級機關的批復才能實施?!冻鰩煴怼匪龅谋狈ナ录矝]有發(fā)生,但這并不是請示,更不需要劉禪的批復,或者說劉禪也阻攔不了。請示一般適用于六種情況:疑難問題需請示,無權解決需情請示,新情況需請示,想變通需請示,遇困難求幫助需請示,重大事件需請示。按理說《出師表》還是很符合請示的適用范圍的,如果是一般的臣子,或者作為丞相,蜀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想要北伐,更多的應該是側(cè)重北伐的內(nèi)容,分析天下形勢,選擇最好的作戰(zhàn)時機,提出的意見應該是北伐的方針政策,請示的內(nèi)容應該是北伐的作戰(zhàn)與否。《出師表》則完全不同,北伐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諸葛亮已經(jīng)把問題都解決,無需請示劉禪,而且還教導劉禪該怎么做,只是諸葛亮的動之以情把本就是上行文的《出師表》偽裝的更像一些。
從結語看就更明顯了,如今的請示,結語一般用“當否,請批示”,“妥否,請批復”,“以上請示,請予審批”等慣用語作結?!冻鰩煴怼返摹敖癞斶h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的的確確是感人至深,諸葛亮也確實是“遠離”了,把自己的生命也獻給了北伐。但這也明顯看出了《出師表》和如今的請示的本質(zhì)區(qū)別。
總體來講,現(xiàn)代公文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制作者都是依法成立的組織,具有特定效力,處理公務,所以也有法定性,權威性,這樣一來,它也就一定擁有規(guī)范性,它的格式,行文程序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要求,一般來講用詞嚴肅莊重,準確簡樸,從現(xiàn)代的文章文類也可以看得出,公文就是文學性的對立面,這是和古代應用文最大的區(qū)別,這和古代對應用文的模糊界定是有關系的。其次,古代應用文也并不是一點格式也沒有,比如《出師表》這種文體,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另外,我們所看見的古代公文簡直就是九牛一毛,我們所看見的這些古代應用文名篇之所以廣為流傳也許恰恰就是因為它的文學色彩,而更多的公文是非常保密的,同時又限定使用范圍和時間范圍,所以我認為,絕大部分古代公文是流傳不下來的,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公文都如《出師表》一樣動之以情。
三、古代公文與現(xiàn)代公文
《出師表》是表中之佳作,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但是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讓它廣為流傳的呢?我們先看說另一篇名作,李密的《陳情表》,這兩個表可以說是代表了忠和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就為它們成為佳作打下了最厚實的鋪墊。應用文是處理公、私事務的實用性文章,歷史上對這類文體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古代私人應用文中的名篇佳作流傳很廣,比如書信、碑志等,在后人編撰的歷代文選、歷代散文選中占了一定的比重。而劉熙載所說的上行、平行、下行公文以及專用公文,在古代應用文中雖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流傳有限。像《出師表》它既是應用文,也是公文。它廣為流傳的更多原因是因為它的文學性,而這就是古代公文與現(xiàn)代公文最大的區(qū)別。這個區(qū)別的根本原因即古代對公文沒有很好的界定。
古代應用文與文學同源。文學起源于勞動,應用文更是直接為當時的勞動生活服務,兩者相伴而生。古人對文體分類的劃分是模糊的,并且對文采十分重視。特別是在 “應用”與“文學”沒有嚴格區(qū)別的前提下,再加上受古代應用文寫作理論的影響。古人強調(diào)應用文寫作要“典雅”。由古代應用文的寫作目的所決定。應用文的內(nèi)容不但條理清楚,有邏輯性,而且要想盡辦法讓讀者接受自己的意志和建議,使應用文的具體內(nèi)容得到實施。這都使應用文蒙上了一層絢麗的文學色彩。
公文并非是人和人之間的事,而是機關和機關之間的事,《出師表》的寫作主體是丞相,而不是諸葛亮,但我們看《出師表》,連三顧茅廬都搬了出來,充分說明了寫作主體是諸葛亮。此外,上行文需要講究一些禮節(jié),《出師表》雖然是動之以情的佳作,諸葛亮也是忠臣的代表,但是依然有“不宜妄自菲薄”這樣的話,諸葛亮是看著劉禪長大的,以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以及諸葛亮的才能威望,諸葛亮就是蜀國的最高決策者,諸葛亮在劉禪心里猶如父親,這必定導致《出師表》缺失在上行公文中所有的禮節(jié)。
而《出師表》的動之以情,在現(xiàn)代公文中如何運用呢?或者說需要不需要呢?從《出師表》的情來看,諸葛亮運用的還是很成功的,即便北伐失敗,即便北伐給蜀國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但這其中原因很多,不能就此結果說《出師表》是一篇失敗的公文,錯誤的決策。這就啟示我們,公文中也是需要動之以情的。其實我們有的時候也運用了這個情,只是不體現(xiàn)在公文文本上而已。
參考文獻:
[1]洪威雷.新編大學應用文寫作[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林宗源.應用文寫作[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3]辛建華.古代應用文文學色彩探析[J].秘書.2004(4)
[4]劉壯.論中國古代應用文寫作理論的形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4(3)
[5]徐望之.公牘通論[M].檔案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