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閩中的德化縣,距離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刺桐港很近,是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法國人美稱為“鵝絨白”及“中國白”。
德化瓷的窯火始燒于唐,聞名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德化白瓷純潔無瑕,光潔瑩潤,自明代開始便名揚四海,暢銷海外。器物有器皿及雕塑兩大類。前者有碗、盤、碟、瓶、盒、罐、壺、杯、盞、洗、羹匙、燈座、爐、瓶、筆架、印章、籃、鼎、爵、匜、尊和觚等;雕塑則有觀音、達摩、文昌帝(文曲星)、玄天上帝、彌勒、如來、羅漢、土地、天妃(媽祖)、和合二仙、壽星、八仙、岳飛、關羽、李白、屈原、昭君和西施等。德化白瓷既具有中國傳統(tǒng)裝飾藝術特點,又有古印度佛教造像的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風格(其佛像都低垂眼簾作沉思冥想狀)。德化窯雕塑作品的制作成型工藝,以模制為主,兼有少量捏制。模制(批量)的塑像與捏制(孤品)的塑像藝術價值相比,則大為遜色。德化白瓷的裝飾技法多樣,有刻劃、印花、堆貼、透雕和浮雕等。紋飾、圖案比較簡單,有植物紋、動物紋、弦紋、回文、蟹紋、仿青銅器的獸面紋和道教的太極圖等。清代順治以前的德化白瓷最具特色的是瓷塑,其造型逼真生動,格調(diào)高雅,達到了德化窯工藝的高峰。為表現(xiàn)觀音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救苦救難的佛教禪旨,神態(tài)刻畫得超凡脫俗,有“以眼觀鼻,以鼻觀心”的視覺效果。另外,豐滿端莊的儀表及親和的微笑,似予人間無盡的關愛和慰撫,是中國人所心儀的“東方女神”形象,具有驚人的藝術感染力,開創(chuàng)了德化窯雕塑藝術的新紀元。
德化白瓷是用氧化硅和氧化鉀(6%左右)含量較高的瓷土制成,燒成后玻璃相較多,胎質(zhì)堅密,瑩潤晶瑩,透光度良好、白里閃微黃,是東方人物膚色的最完美體現(xiàn),成為不需要彩飾的德化窯雕塑高雅的膚質(zhì)。斷代的標準不能單看釉色偏黃或偏青,還要綜合器型、器物的線條、堆塑紋飾及款識等諸因素。由于條件限制,若燒成氣氛偏重氧化,釉色就白中泛黃。若燒成氣氛偏重還原,則釉色白中偏青。又分為孩兒紅、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青白(綠白)和桐油白等。
孩兒紅瓷質(zhì)頗厚,白中閃紅,是明代德化白瓷中極品。陽光下用肉眼看去,猶如嬰孩肌膚般粉嫩透紅。
象牙白瓷質(zhì)堅密溫潤,白中蘊黃,宛如象牙,故名象牙白。
青白(綠白)白中泛綠,積釉部分呈水綠色。同樣胎釉成分,還原焰燒為青白瓷。若用氧化焰燒之,則變成象牙白瓷。
豬油白胎釉堅密光亮,潤如油脂,略帶黃色,但稍遜象牙白,如凝固的豬油。
桐油白則是白中泛黃,溫潤如玉,略透明。多數(shù)產(chǎn)自三班窯,因色如桐油而得名。
蔥根白釉面能映見手指,瓷質(zhì)純潔白凈,宛如蔥根的顏色,故名蔥根白。
與德化白瓷相比,邢窯白瓷、定窯白瓷及南方窯口青白瓷、景德鎮(zhèn)窯樞府瓷溫潤有余,凝重不足。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白者頗似定窯,惟無開片,佳者質(zhì)頗厚,而青里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者為貴?!泵鞔罉肪暗骆?zhèn)窯甜白瓷,其“白如凝脂、素猶積雪”,給人以甜的感覺,稱“甜白”或“填白”。多飾以暗花紋飾,胎體極薄。明人詩句贊曰“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尤言其輕、薄、透。清代(康熙以后)德化白瓷與明代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區(qū)別,那就是釉中一層微微的閃紅色已不再出現(xiàn),而釉層的色澤稍稍泛青,這可能是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有所增加,或是還原氣氛掌握不當,和階級窯的使用有關。明代白釉即使泛青色,同樣很瑩潤。不似清代白釉泛青或青灰色那樣光澤明亮。漳州窯白瓷(俗稱“米黃釉”),其釉面白中泛黃,胎體多粗松,胎骨呈灰白或灰黃,胎釉結(jié)合欠緊密,器物釉面開片絕類哥釉器。明代胎質(zhì)多勻凈堅細,透亮度高,器足多堅密光滑,胎較厚重,而清代胎體一般不夠勻凈透亮,露胎處多有氧化淺紅點,其底足多粘有沙粒,胎體也較??;明代器型大多樸素大方,紋飾簡練豪放,而清代器型略顯笨拙,紋飾也大多纖細繁縟。瓔珞、面相和題材等要素的演變規(guī)律,都是德化古瓷斷代的依據(jù)。此外,德化窯五彩器可能始燒于萬歷時期,所見蓋罐瓷彩俱佳,明代罐、瓶等五彩器(冥器)價值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