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促學方法,它可以啟迪學生思維,促進有意記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可否自始就不多講,而以提問代替多講,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后暢講,即入更深。”這一段話充分說明了提問的啟發(fā)性和重要性。然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問什么,如何問則是提問的關鍵。然而,“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弊鳛榻處煟覀兊奶釂?,決不應是隨意發(fā)問,想問什么就問什么,而應課前周密準備,掌握多種提問的方法,做巧問的“智者”,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促學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巧問的智者呢?首先,我們應關注向?qū)W生提什么樣的問題。
一、提問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有經(jīng)驗的教師常常不是自己去講述某個結論,而是用巧妙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學生被動聽結論的狀況,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提供向同學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調(diào)動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有一則笑話,講的是一位教師在“文革”中,給學生講毛澤東的詩詞《七律·送瘟神》,他為了活躍課堂,為了加強師生雙邊活動,便采用了提問的方式:老師問:同學們,“春風楊柳”多少條???學生回答:“萬千條”!老師又問:對,那么“六億神州”怎么樣“堯”???學生又答:“盡舜堯”。這種提問讓后面聽課的教師啼笑皆非。這位教師的毛病就在于他的提問過于簡單,不該設問處卻設了問,而且提問又不具有思考性、啟發(fā)性,學生無需思考,也無法思考,只能機械的做出應答。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向?qū)W生提些什么問題呢?我認為,提的問題應圍繞所學內(nèi)容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盲點,以及和當前社會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和焦點來做問題,如果是畢業(yè)班的學生,教師就要圍繞著考點、知識點和能力點來做問題。一句話,就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在學習中急切想解決的問題。具體的講有以下幾點:
1.問題必須明確。所謂明確,包含有兩方面,一是要明確學生學習中究竟有哪些問題,二是所提問題的措辭要確切,學生回答的范圍要盡可能的小,盡可能的從一個角度去問,不至于使學生產(chǎn)生歧義,而無從回答。
2.提問要看對象。因為同一班級的學生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成績也有好有壞,所以,我們教師的提問應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成績來決定所提問題的難度,決定提問題的時機。靈活性大的問題問優(yōu)等生,基礎題最好問暫時落后生,一般性問題問中等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向每一個學生,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的提問中都能得以鍛煉、得以提高。
3.問題要富有啟發(fā)性。所謂啟發(fā)性,就是在學生難于理解的地方,或者在內(nèi)容要點容易忽略之處,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奶釂柡忘c撥,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晚清人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一書中曾說過:“為弟子講授,必時時詰問之,令其善疑,誘以審問?!边@些話講的的確是經(jīng)驗之談。
4.問題的難易要適度?!抖Y記·學記》中就指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不善問者反此?!彼^難易適度,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是可以回答出來的。太難,經(jīng)過思考仍回答不出來,學生則易失去信心;過易,不假思索隨即答出,學生則會覺得索然無味。因而,教師問題的提出應有層次,應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不同的學生經(jīng)過思考都能回答出來,或大致回答出來,則為適度。否則,必然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則有問也不敢答了。
好,我們了解了在課堂上提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還要了解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提問,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點,提問的方法
二、提問的方法
提問的方法多種多樣,因人而異,不一而足。在此我著重談三種常用的提問方法,以供同學們參考。
1.問曲答直法。所謂“問曲答直”是指教師在提問時,拐一兩個彎兒提出所問的問題,要求學生直接回答,通過問答中的思索,轉個彎兒來深入理解所學內(nèi)容。比如,《愚公移山》中講到“霜妻”“遺男”時,教師就可以這樣進行曲問:“這個年紀小小的男孩兒跟爺爺老愚公去挖山,他爸爸會讓他去嗎?”在這特定的內(nèi)容和語境中,教師如此一問,就會使學生對“霜妻”“遺男”兩詞引起深思和注意。對于這種曲問,學生聽到題后,往往會有片刻遲疑,如果倉促回答,便會出錯。這是因為他們不僅要對這些知識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而且還要對某些知識信息進行轉換,也就是說,要想回答出正確答案,必須經(jīng)過一番思考真正理解所學內(nèi)容才行。這也正是我們教師用這種“問曲答直”提問方法的目的。
2.問虛答實法。所謂“問虛答實”是指教師提問的一些問題不能或不須學生正面回答,教師的提問只是虛問,其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非做出回答不可,而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求異思維,促使他們撇開原有的提問而有新的發(fā)現(xiàn)。教師的提問雖虛,但學生的回答則要結合課文實際,故稱之為“問虛答實法”。比如,在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一文講到前洞和后洞時,就可設置這樣一個虛問:“后洞有多深?”學生從課本中找不出具體答案,只好另找思路。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說:“作者不知道后洞的深度,因為‘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入洞‘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好游者都沒有走到底,我們怎能夠知道后洞的深度呢?”學生振振有詞,言之有理,教師虛問的后洞深度沒有求到,卻通過求異思維,引發(fā)了一場緊扣課文重點和難點的探討,這正是“問虛答實法”的妙用和目的。
3.問非答是法。所謂“問非答是”是指教師從反面設問或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獲得正確的知識。比如,老的高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荷蓧丈人》,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贬槍W生平常容易以今義解釋古代詞語的毛病,就可用問非答是法向?qū)W生提問:“子路跟隨孔夫子落到了后邊,是不是在半路上遇到了他的岳父?”有的學生說是,有的學生不同意:“不對,不是遇到了他的岳父,而是遇到了一個老年男子。”教師接著問:“為什么不是他的岳父呢?”有的學生說:“因為‘丈人’是古人對老年男子的泛稱,現(xiàn)在才專指岳父,不能用現(xiàn)在的詞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边@樣,經(jīng)過教師有意的“問非”來激發(fā)學生的“答是”,比教師直接從正面解釋詞義的效果更好,學生的印象也更深,記的也更牢。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什么和用什么方法來提問,是很值得研究的,每位教師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方式,但在課堂教學中,能恰當?shù)倪\用好的提問方法,設計出好的問題,對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無疑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