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有一種怪現(xiàn)象:一方面學生們認為語文學不學不要緊;一方面學生們的語文基礎極差,在學校甚至不能應付簡單的考試;在生活里也不能得體地人際交往。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首先,對這種現(xiàn)象有一種常規(guī)的解答,那就是:因為是母語,學生們對語文課一聽就懂,加上語文課并沒有嚴謹?shù)南到y(tǒng),所以不怕拖課;另外高中語文考試脫離了課本,所以課本學不學并不重要。這種解釋說明了應試教育下語文的尷尬處境。但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一個人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并且能為社會做貢獻,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
一、要心態(tài)平和,不要急于事功
語文是長效科目,它有其自身的特征,不能跟理化生,更不能跟政史地相提并論。語文學習更能考驗一個人的心態(tài)和修養(yǎng)。
首先,我們在學習語文時,切不可懷立竿見影之愿望。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待,單純就某一知識的理解來說,也許可以。但就這一知識的運用來講卻往往不能這樣。數(shù)理化有現(xiàn)成的公式,一套就行,而語文因其自身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沒有一成不變之法,更沒有固定的公式和定理。所以,那學數(shù)理化的方法來學語文,那學數(shù)理化的要求來要求語文學習,顯然是牛頭不對馬嘴。
再者,語文能力的習得正像所有工具的熟練運用一樣,需要反復的操練。在反三之中去仔細揣摩其要領。這是絕對急不得的。況且,在訓練的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反復。因此,它不僅需要反復的訓練,還需要抓訓練中的反復。
還有,語文正因其豐富性,就顯得龐雜。面對語文龐雜的學識海洋,我們只能一點一點來,恐怕誰都難以將其一網(wǎng)打盡。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語文學習是可以一點一點好起來的,同樣它也會是一點一點的差下來的。正像一個人一樣,你每天看見她,看不見她長高多少,可幾天不見,尤其是幾個月不見,就會發(fā)現(xiàn)他突然間長高了許多。
二、要處處留心,不要只重課堂
課堂學習很重要,這許多人都懂。關鍵是,在不少人的腦子里邊認為抓住了課堂就成就了自己的學習。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許是這樣。注意,僅僅是也許。語文學科則不行。無論是就一般的語言能力還只思維的錘煉,還是思想的涵養(yǎng),僅僅有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這樣說,課堂學習僅僅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得法于課內(nèi)”。但語文學習更豐厚的資源和更廣闊的天地則在語文課堂之外。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不僅僅善于在課堂上教方法、教規(guī)律,更善于通過課堂交出疑問,把學生的心靈延伸到課堂之外。用榜樣和疑問激發(fā)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這就是有人提出的語文生活化。這是我們所說的處處留心的一層意思。另一層意思,語文首先要教人說話,教人交流。課堂上的交流是有限的,更多的交流則在課堂之外。不到廣闊的生活中去運用,怎么能夠習得能力?不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實踐,怎么能將這本來活生生的東西學活呢?
三、要重視讀書,不要太重視做題
必須聲明,做題是訓練的一種,語文學習需要做題,但是做題決不是所有的語文學習。看看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課堂,翻翻學生書桌上一套一套的習題集,我們有理由但又做題已經(jīng)閹割了我們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我們丟掉了傳統(tǒng)語文學習最珍貴的經(jīng)驗。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沒有多少習題可做,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作文。讀書是充實頭腦,作文是學以致用。學了就用,學了能用,用又促進了學。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說到讀書,我不能不多說一點。讀書要精而博,決不能只博不精。
四、要重視規(guī)律,不要信馬由韁
實際上語文學習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讀書有讀書的規(guī)律,作文有作文的規(guī)律。但就讀書來講,我們要通過單篇文章的閱讀,積篇成類,總結出這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與規(guī)律。在往細處說,同一類體裁的文章在寫作思路上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既然同為議論文或記敘文,那其寫作思路、行文規(guī)律等必然有其基本相同的地方。我們就是要找到方法和規(guī)律,并用這些來指導我們下一步的閱讀時間。這樣在對規(guī)律的反復運用中促使武藝上身,真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使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我們老師首先要確立這樣一種重視規(guī)律的意識,引領學生總結規(guī)律,實現(xiàn)其舉三反一,又在規(guī)律的運用中實現(xiàn)其舉一反三,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備學習語文的能力,那樣才真地做到“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五、要養(yǎng)成習慣,不要一暴十寒
任何一種思想意識的確立,任何一種學習行為的出現(xiàn),這都是容易的,難的是一以貫之,持之以恒。語文學習的方法很多,所有的方法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重在習慣的養(yǎng)成。無論是語言素材的積累,還是讀書意識的貫徹,還是書寫行為的美化,還是人文素養(yǎng)的積淀,還是思想的錘煉、思維的完善,它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都需要做到自然而然。因此,都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只有習慣才能成自然。一個壞習慣的改正需要用減法,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則需要用加法,我們?nèi)匀恍枰云胶偷男膽B(tài)一個一個地去培養(yǎng),切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語文學習的方法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在于用良好的心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唯有如此,才能發(fā)現(xiàn)語文百草園的繽紛迷人。
六、要學以致用,不要只為考試
我們的語文課如果能從以下三點發(fā)力,來組織“教與學”,那么它一定會成為學校,社會乃至人生里面最重要的課程。
①語文課要給學生提供信仰。
②語文課要有大量的社會實踐課來增廣見聞,磨礪意志。
③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樹立“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的大語文觀;學生的學習要以“學以致用”為目的,服務于個人修養(yǎng),服務于現(xiàn)實生活交往。
只有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樹立了這樣的“語文觀念”,把語文考試變成語文學習的副產(chǎn)品,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倒過來做,語文課才可能真正富有生命力,才真正能夠“學以致用”!
這里一定要掃清一種可能對筆者觀點的誤解,那就是我們并不是要主張批判甚至剝離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而是要完善它。
為什么我們過去的很多語文改革都失敗了呢?因為這些改革首先其理念可能是脫離實際的,膚淺的,照搬洋教條的;其次它們是對現(xiàn)有模式的一種妥協(xié),只是在形式上修修補補,改革流于了形式;第三,國家近年來工作重心都在經(jīng)濟工作上,相信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繁榮,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會感受到“教育”工作關系著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甚至生死存亡。那時候,國家與社會會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心有余力也有余。
總之,只有從教育這個根本下手,正本清源,我們的民族才可能從根本上強大起來,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語文教學在這里面可能要扮演一種核心的角色,為人才的培養(yǎng)灌輸靈魂,磨礪意志。那時候,語文才能稱得起是“國學課”,而不僅僅是“語言文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