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猜想即猜測和想象,它與物理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物理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都源于猜想,都是在猜想的基礎上,經過眾多的實踐、實驗上升為理論的,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現(xiàn)象,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誕生相對論,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建立量子力學…,猜想對物理學的發(fā)展的推動是不可估量的。
關鍵詞:物理教學;猜想教學;作用;實施過程
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可見,在探究性學習中,“猜想”是在物理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科學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有戰(zhàn)勝困難,挑戰(zhàn)權威的信心。因此,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學生這種猜想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切實重視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時時注意挖掘更多提出猜想的方式,以達到素質教育的效果,那么在物理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又該具體怎樣實施這種教學手段呢?我個人認為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對“猜想引入”的把握
在教學過程中,“猜想引入”以其獨特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活躍學生的思維,能產生很好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很快地步入學習的最佳境地。達到最佳狀態(tài),這就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前的“猜想引入”問題上,應該廣泛尋找資料,儲備豐富的知識與問題,問題還要有一定的鮮活性。問題的提出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這樣才能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急迫的求知欲望。
而“猜想引入”方式有以下幾種特別類型:(1)實驗現(xiàn)象情境;(2)生活現(xiàn)象情境;(3)自然現(xiàn)象情境;(4)知識拓展情境;(5)解決矛盾情境。
在教學過程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用適當?shù)那榫场?/p>
例如在講授物態(tài)變化時可以在教學開始前先播放“神舟”六號升入太空的壯觀場景,當“長征2號”大推力運載火箭點燃火后離一發(fā)射臺上升空的瞬間,只見火箭底部涌現(xiàn)龐大的白色氣團。這并不是火箭噴出的廢氣。根據這個現(xiàn)象提出猜想:①火箭噴出的高溫火焰如果直接噴向發(fā)射臺會有什么后果?②這個白氣團既然不是火箭的廢氣,那又是什么呢?③究竟是什么在保護著發(fā)射臺沒有被熔化?請同學們一起猜想一下。
這種壯觀的畫面,這些有趣的問題都能深深鎖住學生的眼球,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求知的渴望。
二、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猜想”
作為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猜想”。要正確地進行引導,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1.引導學生把日常生活經驗跟探索物理規(guī)律結合起來,提出“科學猜想”
教學中教師應該有計劃地先運用學生生活經驗中所形成的正確觀念,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猜想”,并有意識地避開學生可能產生的錯誤猜想,從而順利地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探索,進而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來檢驗上述“猜想”是否正確。
例如:講解“阿基米德原理”這一教學內容時,首先引導學生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蔽覀兪且詫W生的生活經驗作為他們進行探索研究的出發(fā)點,啟發(fā)他們聯(lián)系“井里提水”和“游泳”等生活經驗進行“科學猜想”且提出: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里的體積有關;②浮力大的小還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2.在通過演示實驗,學生獲得定性的感情認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科學猜想”
這就要求利用學生已掌握知識作為“科學猜想”的基礎。
例如,在做“研究液體的壓強與深度的關系”這一探究性實驗時,為了讓學生有目的進行猜想與探究,我們可以先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獲得“在液體內部同一深度,向各個方面的壓強都相等”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科學猜想”------“液體的壓強可能跟深度成正比”。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通過預習指導讓學生明白實驗原理,知道實驗中的液體壓強和深度的關系。
3.運用類比聯(lián)想或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猜想”
例如:在新授“歐姆定律”這一教學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課題是“怎樣通過實驗來研究某一段電路中的電流跟它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這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苯又龑W生把水流與電流進行類比,即用水壓類比電壓,用水管的阻力類比導體的電阻,這樣學生很容易明白,并提出如下“科學猜想”:①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可能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②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可能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這時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激發(fā)狀態(tài),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指出以上只是猜想的可能結論,是否正確尚需通過實驗檢驗。
三、重視培養(yǎng)“猜想”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老師。初中學生雖然好奇心強,充滿幻想,求知欲旺盛,但情緒不夠穩(wěn)定,興趣廣泛且多變。當學生進行“猜想”經常猜錯時,將會失去猜想的信心,甚至失去猜想的興趣,影響探究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并保持學生“猜想”的興趣。
首先,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要求學生注重觀察,學會思考,夯實“猜想”的基礎,養(yǎng)成“猜想”的習慣。其次,要讓學生獲得“猜想”的快樂。學生進行探究猜想時,對于猜想正誤與否,不要急于求成,期望過高,即使經常猜錯,也要多表揚鼓勵,猜想時不三番五次“為難”學生,要善于分解猜想難度,有意識安排一些容易想的問題,讓學生獲得猜想成功的喜悅,學生從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增強猜想的信心和膽略,同時增加學習物理的激情。
總之,作為老師,盡量要多動些腦筋,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不斷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手段,提出種種假設或猜想,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假設或猜想的方法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善于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的探究。探究的過程應當有懸念、有波瀾,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痛苦,并從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還要在猜想的同時發(fā)動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中學物理的探究過程實際上再現(xiàn)前人是如何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讓學生在前人走過的軌跡上,親自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使他們真正成為善于學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