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教師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我們的教學才算成功,德育是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課程中的教育因素,培養(yǎng)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的情感,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華,自覺地、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只有這樣學校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高素質的人才,而且進行德育教育也符合新課標提倡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笨梢?,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為此,我們應該在重視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同時,加強德育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使德育工作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同步協調發(fā)展。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以師之品,言傳身教
在教育中的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古語“言教莫如身教”,講的就是這一道理。教師每天都會把自己的思想和舉止“曝光”在學生面前,對學生產生著直接的、廣泛的和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完善自身的人格體系,讓誠實守信、友善謙和、言行一致、堅韌勤勞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審美作用,進而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無言的人格示范往往能遠遠超越刻意的“教育”,其間所蘊含的道德修養(yǎng)會悄悄地滲透到靈魂深處,慢慢感化學生的心靈,激勵他們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強德育教育性
語文教材選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學性與思想性俱佳,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課文中充滿了情感,包含著對人民的愛、對祖國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藝術的愛、對勞動的愛,這是人的高級情感,也就是說,課文中的情是引導“學做人”的必要鋪墊。然而,思想不是靠講解傳遞的,它是在感覺中、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因此,語文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切入點,巧作引導,設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讓他們在其中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fā)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周總理——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為人的無私品質。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yè)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寓德于寫,在作文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寫吾心”,在作文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與時俱進的思想,對他們的一生發(fā)展都有很大幫助。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審美情趣、意志品質的引導,挖掘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體現正確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和發(fā)現生活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們留心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人和事,鼓勵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生活,有了感受,學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積累。其次,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生活,教育他們正確地認識生活,了解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讓他們用心去關注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通過寫作,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對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作文教學命題時,應注意要契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喚醒其心理感受,寫出發(fā)自肺腑的好文章。這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和潛在意識,以便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作文要注意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的人和事著筆,不胡編亂造,勇敢地講真話、訴真情,歌頌美德,揭露丑惡。作文切忌空洞,老師要指導學生少寫大題材,多動用小角度進行真摯的細節(jié)描寫。作文批改時要將德育內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以鼓勵為主。
四、開展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課堂應注重“活動教學”,語文活動是一個由認知到實踐,從實踐中學會做人的教育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也就隨之而提高。從語文活動的目的任務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本身就融入了思想品德內容,學生思想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可以在健康有益的語文活動中得以實現。在教學中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手抄報,演課本劇等。語文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發(fā)了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有意的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對正處于成長和心理高速發(fā)展期的初中階段學生來說,是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它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許多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學生很好的德育教材?!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闭Z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去領略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圖畫。語文因其表達的藝術性豐滿了德育,增強了文章內容的含金量,也是因為表達的藝術性,語文堅持了自身的品格,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視語文和德育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應該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