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古代的游藝活動多樣,斗百草作為一種簡單的斗類游戲,盛行于民間,后傳播至宮中,為帝皇所喜愛。斗百草很早就出現(xiàn)了,之后每個朝代都有關(guān)于它的記載,唐宋時期是斗百草的黃金期,至明清,斗百草的玩法愈加雅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斗百草這種游藝活動如今已不可見。本文嘗試從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著手,探究斗草之戲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斗百草;歷史;文化內(nèi)涵
斗百草又叫斗草、斗百花,是產(chǎn)生于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游藝活動。一般是斗草的雙方各自選擇一根韌性較強的草,使兩草交叉,兩人緊捏草頭,待宣布開始,雙方便用力拉扯,直到一草被拉斷為止,草沒有斷的一方為勝。唐代白居易在《觀兒戲》中云:“弄塵復(fù)斗草,盡日樂嬉嬉。 ” 描繪了小孩子斗百草時的天真爛漫之態(tài)。
斗百草最初是一種力量的比拼,被稱為“武斗”,后經(jīng)過不斷地演變,出現(xiàn)了以數(shù)量為基準(zhǔn)的斗百草,即“文斗”。類似于對弈,比賽方各擁有不同數(shù)量的花草,比賽開始,雙方便輪流報出所挑取花草的名目,直至一方手中再無花草為止,手中留有花草的一方勝;難度更進一步的,比賽方報出的花草名目要與前者形成對仗,對不上、對不好的即為輸。相比以力相拼的斗百草,后者明顯更加文雅,這就要求參與者不僅能夠辨識出不同類目的花草,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xué)修養(yǎng)?!都t樓夢》第六十二回中便有對“文斗”場面的描述:“……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斗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且粋€又說:‘我有君子竹?!@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個又說:‘我有星星翠?!莻€又說:‘我有月月紅?!@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莻€又說:‘我有《琵琶記》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說:‘我有姐妹花,’眾人沒了,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W官說:‘從沒聽見有個夫妻蕙?!毕懔獾溃骸患换樘m,一箭數(shù)花為蕙。凡蕙有兩枝,上下結(jié)花者為兄弟蕙,有并頭結(jié)花者為夫妻蕙。我這枝并頭的,怎么不是。’荳官沒的說了……”由此可見,斗百草的雅致玩法突破了參與人數(shù)的限制, 因此場面也更加喧鬧、活潑。
關(guān)于斗百草確切的記載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是日,競渡,采雜藥。” “蹋百草”即我們今天說的踏青,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成群結(jié)隊,踏青行樂,一同斗百草、采艾、賽龍舟??梢?,南北朝時期的斗百草是作為一種節(jié)日習(xí)俗存在的。
隋唐以后,斗百草在民間流傳開來,并傳播到了宮中。隋朝時期,宮中里已經(jīng)有了專門制作的斗草樂曲,《隋書·音樂志》卷十五:“煬帝不解音律,略不關(guān)懷。后大制艷篇,辭極淫綺。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 隋煬帝對音律之事并不在行,也無興趣了解,之后卻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 ,所造新聲之中便有斗百草,用于進行斗百草等活動時所奏的樂曲。《唐會要》卷三十三“諸樂”載:“太常梨園別教院法曲樂章等,王昭君樂一章……斗百草樂一章?!?梨園別教院是向梨園輸送人才的專業(yè)機構(gòu),它充當(dāng)了斗百草活動在民間與宮中交流的媒介。在甘肅敦煌石窟中,也有《斗百草》的曲子詞存在:建寺祈長生,花林摘浮郎。有情離合花,無風(fēng)獨搖草。喜去喜去覓草,色數(shù)莫令少。佳麗重名臣,爭花競斗新。不怕西山白,惟須東海平。喜去喜去覓草,覺走斗花先。望春希長樂,南樓對百華。但看結(jié)李草,何時憐纈花。喜去喜去覓草,斗罷且歸家。庭前一株花,芬芳獨自好。欲摘問傍人,兩兩相捻取。喜去喜去覓草,灼灼其花報。
元朝是一個戰(zhàn)爭不斷的歷史時期,但斗百草并沒有在民間消失,元雜劇之中依舊有它的身影。元人張小山的小令《柳營曲·明月樓》把斗草和踏青連用:“斗草踏青,語燕啼鶯,引動俏靈魂?!泵髑鍟r期,人們的娛樂活動已十分豐富,但斗百草依舊是人們最愛的游藝項目之一。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中描述的斗草之戲如下:“……寶韌道:“紫芝妹妹才說鼓子花原名‘旋花’。…”素云即接著道:“去歲家父從雅州移來一種異草道:“我出‘猴姜’?!辈烫m芳道:“我對‘馬韭’?!庇裰サ溃骸肮撬檠a一名‘猴姜’,那是人所共知的。這‘馬韭’二字有何出處?”蘭芳道:“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中,麥門冬一名‘馬韭’,因其葉如韭,故以為名?!杯傊サ溃骸敖憬慵瓤催^此書,大約李劫所修《本草》自然也看過了。我出‘燈籠草’?!卑惥甑溃骸斑@是國朝《本草》醉漿別名,不叫‘紅姑娘’?!蓖ねさ溃骸拔覍︺^吻的別名‘火把花’。”眾人齊聲喝彩。宰玉蟾道:“我出‘慈姑花’。”戴瓊英道:“我對黃答別名‘妒婦草’。”……”李汝珍花費大量筆墨描述斗草之法,其雅致、風(fēng)雅的境界比前朝更甚,這一斗法也逐漸演變成文人宴飲時的行酒令,符合了文人們附庸風(fēng)雅的心態(tài)。
隨著時代的變遷,斗草之戲包含的文化底蘊愈加豐厚,已不是單純的娛樂活動那么簡單,它已逐漸成為一種充滿情趣的文化載體。 斗草之戲作為游藝活動中斗類的一種,在我國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歷朝歷代的人們通過斗草之戲舒放著自己的心靈,尋找著生活的樂趣。斗百草不僅是古人的情感附加體,也是我們感知過去的重要橋梁,文人的參與為我們留下了至關(guān)重要的材料,是我們研究文化、民俗現(xiàn)象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在探究斗百草這種文化現(xiàn)象時,時代更迭下的社會背景不容忽視。唐朝是斗百草最鮮活的歷史時期。唐太宗即位后,吸取前朝的教訓(xùn),采取了一政策,以求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會秩序,以求國泰民安,這個時期的對外政策是十分開明的,它促進了唐朝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加強了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整個唐朝社會此基礎(chǔ)上呈現(xiàn)出海納百川之勢,一度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等輝煌的政治局面。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繁榮的經(jīng)濟背景下,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了滿足,便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由此便產(chǎn)生了更多的游藝活動,斗百草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文人們在行樂的過程中,用詩歌記錄斗百草的過程,或描摹實況、或抒情長嘆,產(chǎn)生了大量與它相關(guān)的詩詞、曲調(diào)??梢?,只有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人們才會在閑暇時享受斗草之樂,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形式等的探究與創(chuàng)新。如今,斗草之戲已不可見,我們也只有在前任留下的字里行間感受它的鮮活與情趣。
參考文獻:
[1]白居易.觀兒戲.全唐詩(卷四三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梁·宗懔撰,隋·杜公贍注,黃益元校點:《荊楚歲時記》,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P1057 .
[3]清代魏徴著.隋書.第二冊.中華書局,1973 年.
[4]宋·王溥撰:《唐會要》,江蘇書局,光緒甲申年本,卷三十三頁十八.
[5]斗百草(4 首).全唐五代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作者簡介:武婷婷(1990-8-3),女,河南洛陽,單位:陜西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專業(yè):藝術(shù)學(xué)理論 ,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音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