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患者男,32歲。因\"發(fā)現(xiàn)右耳前腫物反復發(fā)作1年余\"于2006年2月5日入院。查體:右耳前及右顴弓上顳區(qū)皮膚可見一約3.0 cm×3.0 cm大小隆起區(qū),質硬,無壓痛及可凹性水腫,邊界不清,見圖1。右耳屏前皮膚時有騷癢,表面有破潰、色素沉著。右耳前腮腺觸及約1.0 cm×1.0 cm大小硬結,活動,開口度正常。入院后血常規(guī)示:嗜酸性粒細胞15.7%,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1.3×109/L。彩超示:右側頸部見數(shù)個腫大淋巴結回聲。2006年2月8日在我科行腫塊穿刺活檢病理示:符合嗜酸性粒細胞淋巴肉芽腫表現(xiàn)。遂于2006年2月13日給予鈷60放療,面積10 cm×19 cm,腫瘤深度4 cm,劑量36 Gy/18 F。
2結果
放療開始1 w后腫塊明顯變小、變軟,2006年3月2日放療中復查血常規(guī)示: 嗜酸性粒細胞8.2%,3月8日放療結束時腫塊消失,見圖2,復查血常規(guī)示:嗜酸性粒細胞4.97%。隨后4月6日復查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2.97%。隨訪至今未發(fā)現(xiàn)局部復發(fā)。
圖1 耳前腫塊 圖2 放療結束
3討論
嗜酸性粒細胞淋巴肉芽腫又稱Kimura's 病,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本病為一種免疫介導的炎性反應性疾病,是一種罕見的以淋巴結、軟組織及唾液腺損害為主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少數(shù)伴腎病綜合征。是一種良性疾病,此病多見多見于亞洲中青年男性,20~50歲患者占70%,中位發(fā)病年齡32歲,男女發(fā)病比例為( 3.5~6.0∶1),預后較好。病變部位以腮腺區(qū)常見(60.5%)[1],其次為頰部及頜下區(qū)(10%~20%)。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腫塊,腫塊特點為無痛性,與周圍組織粘連,界限不清。腫塊直徑1~20 cm(平均3 cm ),可互相融合成團塊。早期質地較軟,隨病程延長逐漸變?yōu)橛岔g。表面皮膚多無異常,少數(shù)有瘙癢、色素沉著等改變[2],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中度升高及IgE明顯升高,科發(fā)病一開始即出現(xiàn),或隨后數(shù)月出現(xiàn)。文獻報道[3]Kimura's 病的高頻超聲表現(xiàn):①位于頸部的病灶呈邊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單發(fā)橢圓形低回聲腫塊,亦可為多個腫塊融合的混合回聲團塊,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夾雜高回聲及不規(guī)則片狀低回聲的混合回聲腫塊;②病灶附近均可見腫大淋巴結,淋巴門結構清晰或欠清晰,多無融合、囊性變、鈣化等表現(xiàn)。但最終診斷主要依靠病理[4]。該病對放射線高度敏感,明確診斷后以放射治療為首選,復發(fā)少見,預后良好。手術治療一般作為術前不能明確診斷而需要手術切除病理檢查時應用。國外有主張口服皮質激素,或應用細胞毒性藥物(環(huán)孢素)治療該病的報道,盡管有效,但局部復發(fā)率高,一般不作為首選[5]。放療的機理是少量的放射線可以破壞其淋巴組織生長,使之停止分裂,抑制淋巴組織增生。一般總量為30~40 Gy,5次/w,2 Gy/次。由于該病多發(fā)生于面部,手術切除雖可達到根治,但對局部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故常規(guī)放療不失為治療嗜酸性粒細胞淋巴肉芽腫的有效手段之一[6-7]。但其遠期效果及放射治療對局部的遠期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于金明,殷蔚伯,李寶生.腫瘤精確放射治療學[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504.
[2]周康,郝玉書,Kmiura病[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5,26(4):253-255.
[3]韋力,梁前暉,等.Kimura's病的高頻超聲表現(xiàn)和臨床特點及文獻復習[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2,28(1):152-154.
[4]紀旭,李虹.嗜酸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1例[J].ClinOtorhinolaryngolHeadNeckSurg(China),2011,25(7):332.
[5]羅京偉,徐國鎮(zhèn),高黎.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304-305.
[6]孟祥靖,李猛,郭建.手術治療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一例報告[A].中華醫(yī)學會(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中華醫(yī)學會(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分會,2010:1.
[7]劉斌,蔣凱苓,江育玲.頭頸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腫診斷與治療[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2,04:21-23.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