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傳統(tǒng)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與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炎切除術(TUSPLC)治療膽囊結石并發(fā)膽源性胰腺炎(ABP)的臨床研究。方法 對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膽囊結石并發(fā)ABP患者80例,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進行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療法,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療法,比較兩組的手術各參數指標情況,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各參數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膽囊結石并發(fā)ABP患者進行經臍單孔腹腔鏡療法,可有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較傳統(tǒng)LC術較優(yōu)勢,臨床效果確切,可靠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臨床研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傳統(tǒng)LC術;經臍單孔LC術
膽囊結石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臨床多見于50~60歲微胖女性。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臨床上2/3以上膽囊結石患者并發(fā)膽源性胰腺炎[1]。膽囊結石并發(fā)ABP如未能及時有效治療,臨床上會出現十二指腸梗阻、大量腹水、假性囊腫胰腺壞死、急性重要臟器衰竭等并發(fā)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質量[2]。經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因具有康復迅速、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等特征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取代了傳統(tǒng)LC術成為廣大醫(yī)患的首選[3]。探析膽囊結石并發(fā)ABP的最佳手術方案十分關鍵,故我院對膽囊結石并發(fā)ABP進行經臍單孔LC術與傳統(tǒng)LC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選我院膽囊結石并發(fā)ABP患者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5.7±11.9)歲;病程5~83h;均為首次發(fā)??;其中急性胰腺炎輕癥患者(MAP)和急性胰腺炎重癥患者(SAP)各40例。入選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科學會制定的膽囊結石并ABP的診斷標準[4];經臨床癥狀、肝膽腹部B超、CT等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并發(fā)ABP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40例,患者的性別、平均年齡、病程、疾病嚴重程度等基線特征大體一致(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胃腸持續(xù)減壓,不予尿管、胃管留置,患者采用左傾、頭高腳低位,靜脈復合下全麻,縱向切開臍部上緣褶皺正中15mm,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單孔三通道裝置置入腹內,進行人工氣腹的建立,維持壓力為12mmHg左右,經三通道裝置將30°彎操作器械及10mm腹腔鏡置入,膽囊三角應用分離鉗進行分離,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充分游離,膽囊管\"完全骨骼化\"后,膽囊管應用生物夾夾閉,切斷膽囊動脈,電鉤順行切除膽囊,檢查是否出現周圍臟器損傷、膽囊床是否出血,標本取出,可吸收線進行皮內切口縫合,重建臍部形態(tài)。對照組:傳統(tǒng)LC術四孔法,應用Veress氣腹穿刺針建立氣腹,三孔法將常規(guī)腹腔鏡器械置入,游離膽囊三角后將膽囊管夾閉,切斷膽囊動脈,膽囊進行順向或逆向切除后裝入標本袋,將劍突下及臍部切口縫合。兩組均未置入腹腔引流管。比較兩組的手術各參數指標及術后并發(fā)情況。
1.3療效標準 比較兩組的手術各參數指標,包括術后疼痛評分、術后住院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手術出血量、手術耗時等指標。術后并發(fā)情況包括傷口感染、周圍臟器損傷、膽漏、大出血等情況。術后疼痛評分標準:參照視覺模擬評估評分(VAS):分別記錄患者術后即刻、3、6、12、24、48h的疼痛程度評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3~5分;重度疼痛:5~7分;劇烈疼痛:7~9分;無法忍受:10分[5]。
1.4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系統(tǒng)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手術各參數指標情況評估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各參數指標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并發(fā)情況評估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腹腔鏡經臍單孔膽囊切除術是經歷了由傳統(tǒng)的腹腔鏡四孔手術逐漸演變而來,此種手術方法更加貼合了微創(chuàng)手術的概念,它完美的詮釋了微創(chuàng)與美容的結合,實現了使患者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的目標。相比傳統(tǒng)膽囊切除術,腹腔鏡經臍單孔膽囊切除術是利用了人體天然的臍部褶皺為腹腔通道,其切口相比傳統(tǒng)手術更具有隱蔽性,這樣可更好的達到美容效果,此外手術對于患者的心理、生理創(chuàng)傷都可以有效的減少,使患者術后恢復較快膽囊結石并發(fā)ABP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據最新調查統(tǒng)計顯示,膽囊結石患者中有1/10會發(fā)生急性胰腺炎[6]。該病主要源于膽道感染、炎性滲出液通過膽胰間淋巴管交通支彌散到胰腺或因壺腹部括約肌痙攣、水腫,排泌膽汁受阻,膽汁反流進入胰腺導致。臨床主要表現為黃疸、腹脹、嘔吐惡心、腹痛、發(fā)熱進行性加重等癥狀。本病通常可通過腹部B超、CT等檢查結合臨床癥狀進行確診。目前主要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對膽囊結石并發(fā)ABP進行治療,有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LC術與經臍單孔LC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差異較顯著[7]。
本研究應用經臍單孔LC術與傳統(tǒng)LC術對膽囊結石并發(fā)ABP進行治療,人工氣腹的建立應用TUSPLC置入三孔單通道裝置較安全,對臟器損傷小,膽囊取出時較容易,且不易破裂,降低了傷口感染發(fā)生率,其疼痛度較低,恢復腸道功能更早,術后瘢痕隱蔽,微創(chuàng)度較高。但TUSPLC術置入腹腔鏡部位及器械操作部位集中,空間狹小,器械操作易互相干擾,要按照患者腹壁的厚度選取長度不同的單孔三通道裝置,使氣腹壓力保持平衡,確保順利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各參數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膽囊結石并發(fā)ABP患者進行經臍單孔腹腔鏡療法,可有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較傳統(tǒng)LC術較優(yōu)勢,臨床效果確切,可靠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鵬,劉紹軍.單孔腹腔鏡結直腸切除術與傳統(tǒng)多孔腹腔鏡結直腸切除術的比較[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33(5):173.
[2]龐輝.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現狀[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 (5):702-703.
[3]吳碩東.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技術和技巧若干問題的體會[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2,12(11):153-156.
[4]王鵬,劉緒,劉紹軍.經臍單孔腹腔鏡胃手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31(6):234-236.
[5]孔靜,吳碩東,陳永生,等.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用于早期胃癌D2根治術的臨床體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2):122-123.
[6]邱興烽,林立,袁思波,等.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1):156.
[7]Romanelli J,Earle D.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anoverview[J].Surg Endosc,2009,24:55- 67.
[8]John RR,David BE.Single-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 an overview[J].Surg Endosc,2009,23 (7):1419-1427.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