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一種簡便、省時、易于掌握的血瘧原蟲厚血膜的染色方法。方法 根據(jù)抗凝血標本血紅蛋白的量的不同,將瑞氏染液和蒸餾水按比例配制成待用染液,通過多次染色試驗尋找血紅蛋白的量和染液配制比例之間的最適關系,以達到最佳的染色效果。結果 根據(jù)抗凝血標本血紅蛋白的量將瑞氏染液和蒸餾水按本文所提供的比例配制成血瘧原蟲厚血膜染液,染色10min后沖洗晾干,按此方法染出的血瘧原蟲厚血膜景干凈,蟲體清晰,易于分辨。結論 改良后的瘧原蟲厚血膜染色方法,染色效果理想,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瘧原蟲;厚血膜;染色
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人體而引起的一種惡性傳染病,它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各國(尤其是亞非拉各發(fā)展中國家),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道,2010年在全球106個瘧疾流行國家和地區(qū),共有2.16億瘧疾病例,65.5萬人死于瘧疾[1]。且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這一寄生蟲病正有向北遷移的趨勢,有報道稱美國研究人員于2012年在美國最北部的阿拉斯加州發(fā)現(xiàn)一例禽瘧疾[2]。在我國,經政府的多年努力,國內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仍不時有一些散在病例的發(fā)現(xiàn),且多為輸入性病例。為防止其在國內傳播蔓延,對其盡早地診斷和進行隔離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據(jù)WHO的標準,實驗室診斷是瘧疾確診的基礎,而實驗室診斷中顯微鏡同時檢查厚血膜和薄血膜仍是診斷瘧疾的金標準[3]。但此方法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要求較高,尤其是其中厚血膜的制作和染色較難把握,稍有不慎,極易因涂片過厚而導致溶血不完全或染色不佳。為找出一種便于掌握、效果較佳的厚血膜的制作方法,筆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血涂片查找瘧原蟲厚血膜的制作和染色進行了部分改良,在此與各位同行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EDTA-K2抗凝外周血標本,玻片,瑞氏染液(可自配或購買商品化試劑),蒸餾水。
1.2染色方法
1.2.1取全EDTA-K2抗凝血標本一支,搖勻后用加樣槍取10ul抗凝血在干凈玻片上涂開成一直徑約為1.5cm左右的圓形厚血膜,平放晾干。
1.2.2根據(jù)抗凝血標本血紅蛋白的量將瑞氏染液和蒸餾水按比例配制成待用染液,其比例關系見表1。
1.2.3將配好的染液混勻覆蓋在已晾干的厚血膜上,染色10min后用蒸餾水輕輕將液染沖走,玻片晾干待檢。
2結果
改良后方法制作染色的瘧原蟲厚血膜片(油鏡下)與傳統(tǒng)方法制作染色的瘧原蟲厚血膜片(油鏡下)相比,染出來的血膜在鏡下背景干凈,蟲體清晰,易于分辨,見表2。
3討論
瘧疾被WHO列為頭號熱帶傳染病,它是由瘧原蟲寄生于人體、經媒介按蚊傳播、引起以周期性發(fā)冷、發(fā)熱、出汗等癥狀和脾大、貧血等體征為特點的寄生蟲病,分為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和卵形瘧4種。瘧疾的實驗室診斷有病原學診斷(厚、薄血膜染色鏡檢找到原蟲)、免疫學診斷(循環(huán)抗原抗體的檢測)、分子生物學技術PCR和核酸探針檢測三種方法,其中以病原學診斷(厚、薄血膜染色鏡檢找到原蟲)最為可靠易行[5]。而在病原學診斷中,厚血膜法由于查找原蟲所用血量多,蟲體密集,陽性率遠高于薄血膜法。但傳統(tǒng)的厚血膜制作染色方法需要先用蒸餾水溶血后再采用吉姆薩染色法染色,步驟較多操作繁瑣,不易掌握,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對于新手來說按此方法制作出一張滿意的厚血膜并不容易,且此方法制作出的厚血膜鏡下殘渣較多,對于原蟲的查找會造成一定的干擾,既延長了檢測的時間,又容易造成漏檢。而經筆者改良后的方法則是將溶血與染色合為一步完成,只需10min,步驟簡單,操作方便,易于掌握,染出的厚血膜背景干凈,蟲體清晰,易于分辨。且此改良方法只用實驗室常規(guī)血涂片采用的瑞氏染液即可,無需另行購置或配制吉姆薩染液,這樣既為實驗室縮短了瘧原蟲的檢測時間,提高了檢測的陽性率,又節(jié)約了檢測成本,可謂一舉數(shù)得。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World malaria report2011.Geneva,WHO,2011:ix
[2]光明網.研究稱全球變暖導致禽瘧疾北移,2012-9-20
[3]Gilles HM Diagnostic methods in malaria//Gilles HM,Warrell DA. Bruce-Chwatt essential malariology[M].3rd ed. America:Edward Arnold,1993:78-95.
[4]王淑娟,王建中,吳振茹.現(xiàn)代細胞學圖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13.
[5]韋林.瘧原蟲血液濃集法的改進[J].臨床檢驗雜志,2011,15(5):267.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