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正轉向以患者為中心。患者在生病或住院時,往往會出現心理方面的變化,從而對個體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當患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時,可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和應激狀態(tài),甚至導致個人價值觀念的動搖,精神狀態(tài)的崩潰。通過運用心理護理,根據個體差異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包括一般心理支持與指導、行為控制技術、有效的護患溝通方法,可使患者在圍手術期安全地渡過難關,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復。 通過系統(tǒng)的護理能對同一類疾病的手術總結出規(guī)律性,提出問題,找出護理工作的重點所在。同時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貫徹于訪視的始終,大大緩解了患者術前和術后的緊張和焦慮狀態(tài)。
關鍵詞:圍手術期;心理特點;護理
圍手術期是指手術患者從入院,經過術前、術中和術后,直至基本康復出院的全過程,又稱手術全期。可分為手術前期、手術中期、手術后期三個階段。此三個階段對手術患者很是重要,尤其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準備,可使患者順利地通過手術及術后迅速地恢復,減少或避免術后并發(fā)癥。隨著護理心理學理論及心理護理方法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逐步開展了臨床心理護理的個案研究,特別是認識到了突出個性心理特點在實施心理護理中的重要性[1]。美國護理學會曾在1994年指出,護理包含了所有的護理實務,并強調重視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合一[2]。因此,應充分運用整體護理來評估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1 患者的心理
心理是人對客觀環(huán)境的反映,心理活動會隨環(huán)境的變化呈現相應的特征。據文獻記載,有相當一部分疾病,其發(fā)病、進展、預后、轉歸、預防和治療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即心理因素不僅是引起軀體疾病的誘因,而且會影響疾病的全過程[3]?;颊咴诩膊〉臓顟B(tài)下,會出現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現象,被稱為患者的心理反應。其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緣于疾病,另一是緣于醫(yī)療活動,如醫(yī)療環(huán)境、治療手段和醫(yī)療知識等[4]。大量的實踐已證實,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時,可產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并可導致組織結構的病理異常。
2 手術前期
2.1 心理特點 我國的醫(yī)學工作者通過調查發(fā)現患者術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動,對手術①害怕,②擔心。怕的是疼痛與死亡,擔心的是是否會出意外,是否會殘疾和毀容等[5]。術前患者的心理反應最常見的有焦慮、恐懼、睡眠障礙等。焦慮、恐懼表現為手術擔心、緊張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禍臨頭之感。身體上表現有相應的一些癥狀,如心慌、手發(fā)抖、坐立不安、出汗等。睡眠障礙的患者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噩夢等。
2.2 原因 術前焦慮的原因很多:①患者對手術安全性缺乏了解;②擔心手術的效果;③對醫(yī)務人員過分挑剔;④30%患者怕疼痛;⑤其他方面包括家庭關系、治療費用、將來的工作學習安排等。有關術前焦慮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有結果表明術前焦慮更多地與人格和應對方式有關,而與疾病的嚴重程度關系不大,雖然得出女性術前焦慮水平得分較高,但有報道認為是女性更傾向于表達焦慮,所測得的不是焦慮,而是焦慮的表達[6]。
2.3 術前焦慮與手術結果的關系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發(fā)現許多患者盡管手術非常成功,但術后自我感覺欠佳,主要是這些患者心理適應能力較差,容易發(fā)生焦慮,而且程度較高,這樣往往降低了患者的痛閾和耐痛閾,從而表現為全身肌肉緊張,麻醉效果不佳,手術疼痛加劇。有研究報道,術前緊張、焦慮程度與手術效果及預后康復都有密切關系。具有中等程度焦慮的患者,術后心理反應及預后效果最好。而嚴重焦慮和很少焦慮的患者,術后心理反應和預后都較差[7]。
2.4 護理 及時有效地干預和處理術前焦慮反應,可增強患者對手術的心理應對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的軀體和心理康復。
2.4.1 一般心理支持與指導 主要是及時給患者提供有關手術治療的必要信息,因為給患者提供手術的真實信息,將會減輕患者的害怕情緒,增強其忍耐性。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高度信任感、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一切心理治療成功的保證[8]。①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談,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用恰當的言語,使患者在輕松自如的氣氛中了解術后各種護理措施及對病入的有關具體要求。在提供信息的同時隨時評估患者的理解能力和做出決定的能力,以及焦慮水平,糾正各種誤解和疑慮,使之全面、正確理解術前各種信息。③加強患者的社會支持,術前安排與手術成功的患者同住一室,能減輕患者的術前焦慮,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④以熱情誠懇的態(tài)度,親切柔和的語言來接待患者,使其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陌生感,產生安全感,增強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9]。
2.4.2 行為控制技術 及時應用行為控制技術,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術前焦慮,順利渡過手術期,促進疾病的恢復。常用的方法有:①情緒松弛訓練法,放松、深呼吸能有效對抗焦慮。放松訓練能夠抵消生理和心理應激的負面影響,使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重新恢復平衡和協調,幫助個體以更健康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挑戰(zhàn),使人體的非自主的反應,如心跳、呼吸和血壓、腎上腺素的分泌在自主的控制中[10];②分散注意法,多采用談話的辦法或聽輕音樂。例如音樂療法已廣泛地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癌癥、心身疾病、圍手術和終末患者,取得了理想效果[11];③示范法,請手術成功的患者介紹自己的經驗;④刺激暴露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接觸,可以克服患者對醫(yī)療操作或環(huán)境的焦慮反應。
3 手術中期
3.1 心理特點 一般臨床上,醫(yī)生往往憑借患者的臨床檢查做出初步診斷。例如視網膜脫離患者,術前不一定能確定其裂孔的位置,可能會進行二次手術。。所以,患者在這一過程中臨床可以表現為:反應遲鈍、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其心理特征為:焦慮、緊張、疼痛。
3.2 護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應采取必要的心理護理措施,以減輕患者的精神痛苦,戰(zhàn)勝疾病,戰(zhàn)勝自我。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精神放松,心情趨于平靜。護士的心理護理及家屬的陪伴,可消除患者孤獨無助的感覺并獲得巨大的安慰。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可配合手術,達到使患者治療的目的。
4 手術后期
4.1 心理特點 術前焦慮水平高的患者,一般術后仍維持較高的心身反應。由于重大手術均有可能引起部分生理功能喪失和形象改變,容易導致許多心理問題如憤怒、自卑、焦慮、人際關系障礙等。反復手術而久治不愈者術后心理反應更強烈,有的患者可因術后一時不能生活自理、長期臥床、難以工作、孤獨等原因,繼發(fā)嚴重的心理障礙。
4.2 影響術后的心理因素 ①對手術不了解;②智力水平低,難以與醫(y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③消極應對方式;④焦慮過高或過低,情緒不穩(wěn)定,抑郁,缺乏自信心;⑤治療和康復動機不足;⑥對手術的結果期望不切實際。
4.3 護理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心理反應,靈活采取心理支持及行為控制技術:①及時反饋手術完成情況;②正確處理術后疼痛;③幫助患者克服消極情緒;④幫助患者做好出院的心理準備。
5 注意問題
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入院后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談和觀察以初步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社會關系、經濟能力、文化程度、人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護理方案的確定[12]。因此,將心理護理擴大到整個社會,不僅是治病防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有效地減少和消除心理致病因素的重要手段[13]。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之前,應充分評估其個體差異,以便采取針對性措施。交流是否成功,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病情發(fā)展及疾病的轉歸有密切的關系[14]。
5.1 年齡差異 ①年齡較小的兒童由于意情緒變化,多給予關心愛護。在兒科門診患兒中,有些雖然以軀體不適為主訴,但實際上還伴有其他心理問題或某些軀體問題,實際上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化表現[15];②由于中年人擔任眾多角色,一旦患病即發(fā)生角色紊亂,應多予開導,幫助處理角色沖突,動員家屬關懷和支持;③老年人多較固執(zhí),需要被人尊重,對家屬是否來看望十分敏感,對治療缺乏信心,護士應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個性,盡量滿足需要。老年患者多因機體組織衰老而導致整體調節(jié)機能減弱、適應能力下降,且心理壓力相對較大,所以術前以談心的形式和患者接觸和交談,取得信任,在收集資料時要運用護理程序全面評估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況、理解能力,并向患者和家屬提供有關的手術情況[16]。
5.2 不同文化社會背景 患者是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千差萬別的社會人,除基本屬性外,有因年齡、性別、職業(yè)、生活習慣、文化素養(yǎng)、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為和反應。護士應全面深刻地了解患者的共性和個性,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達到最佳心身狀態(tài)[17]。
5.3 不同人格特征 一個人在心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智力(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而性格是人格特征的核心。不同的人格特征,對所患疾病的反應各不相同。
6結論
一個社會的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既取決于該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也與人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關,因為一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首先取決于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影響人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因素[18]。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良刺激會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問題而產生不良情緒,從而對心身健康帶來影響,導致生理上的變化,也會因此而帶來心理變化[19]。通常,大家認為患者的需要主要是生存。確實,對許多患者來說,生存的需要是強烈地增強了。但是,他們仍然有尊重、愛、交往、信息和刺激的需要。許多患者由于這些需要被忽視而發(fā)生各種心理與生理反應,出現某些疾病行為,增加了臨床復雜性,影響了治療效果[20]。
無論何種手術,對患者都是一種應激刺激,不僅有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性刺激,而且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嚴重的消極心理反應可影響手術效果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護士應及時了解手術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心理康復措施,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幫助其順利渡過手術期,并取得最佳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呂連桂.專科護理新進展[J].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492.
[2] 董詩圓,蔣紅.心理護理在I C U機械通氣撤機失敗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31.
[3] 康麗艷,刁惠民.住院患者心理反應影響因素與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 2003, 18(5):383.
[4]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20.
[5]胡佩誠.醫(y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169.
[6]陳妙霞.術前患者心理應激及干預.護理研究,200 3,17(3):261.
[7]馬存根.臨床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21.
[8]馮玉玲,孫玉姣,江曉琛.心臟移植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反應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74.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