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重型病毒性肝炎并發(fā)低血糖患者的防治對策和臨床治療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肝炎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重型病毒肝炎患者60例,慢性肝炎患者55例,急性肝炎患者35例,另設40例體檢的自愿者,分別對150例肝炎患者以及40例體檢的自愿者進行空腹血糖的測定,并對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血糖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 在此150例患者中,重型病毒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要明顯低于慢性、急性肝炎患者以及體檢的健康人員,其中重型病毒肝炎患者中死亡36例(60.0%)。結論 低血糖通常是重型病毒肝炎早期的表現之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因此在重型病毒肝炎的臨床治療之中應當重視空腹血糖的檢測,并要在個體化原則的基礎上采取一定的綜合治療措施。
關鍵詞:重型病毒肝炎;低血糖;臨床治療
作為調節(jié)人體血糖濃度的重要器官,肝臟可以通過對糖原的合成、分解以及糖異生等作用來保持人體的血糖濃度維持在一定的水平[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會因為肝細胞受到損害而導致人體的糖代謝水平出現異常,從而導致低血糖的發(fā)生。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肝炎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重型病毒肝炎患者60例,慢性肝炎患者55例,急性肝炎患者35例以及40例體檢的健康自愿者,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病程之中的血糖變化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肝炎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在22~67歲,平均年齡為(38.2±2.1)歲。該150例患者均按照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所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進行分型[2],其中有重型病毒肝炎患者60例,慢性肝炎患者55例,急性肝炎患者35例。另設40例體檢的自愿者,該40例志愿者均體檢正常,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在20~62歲,平均年齡為(37.2±1.9)歲,該組與150例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于早晨抽取體檢志愿者以及150例肝炎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對血液樣品采用TBA-12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東芝公司生產)進行血清分離。分離血清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由上??迫A東菱診斷用品公司生產)試劑對血液樣本中的血糖水平進行測定。
1.3檢測標準 患者在處于低血糖的情況下,通常會出現頭暈、無力、心悸、出汗、惡心、食欲降低等癥狀,其血糖的水平通常<2.8 mmol/L。在經過靜脈滴注或是口服藥品之后低血糖的癥狀都能得到一定的好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將本次試驗所得數據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成組比較,并以(x±s)表示。以成組比較的t檢驗進行假設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
2結果
2.1重型病毒肝炎患者的低血糖發(fā)生率以及死亡率 60例重型病毒肝炎患者中,有44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典型的低血糖反應,出現低血糖反應的次數為62次,患者在經過低血糖檢測后,血糖濃度均在(2.41±0.82)mmol/L,平均為1.72 mmol/L,且有36例患者死亡(60.0%),與其它三組相比,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慢性肝炎患者的低血糖發(fā)生率以及死亡率 55例慢性肝炎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典型的低血糖反應,出現低血糖反應的次數為25次,患者在經過低血糖檢測后,血糖濃度均在(4.11±1.51)mmol/L。在患者的住院期間,有4例患者出現空腹血糖升高(8.2~14.8 mmol/L)的情況,與其它三組相比,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急性肝炎患者的低血糖發(fā)生率以及死亡率 3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典型的低血糖反應,出現低血糖反應的次數為8次,患者在經過低血糖檢測后,血糖濃度均在(5.09±1.32)mmol/L。該35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出現了2次以上的降低,與其它三組相比,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肝臟是人體內糖代謝以及保持體內血糖平衡的一個重要器官,肝臟在調節(jié)體內的血糖平衡時主要表現在糖元的合成、儲存、攝取、代謝以及相關激素的降解等功能。若肝細胞受到了損壞,這些環(huán)節(jié)則非常容易受到影響,因而導致患者低血糖癥狀的產生[3]。通常情況下,不同的肝病類型均可以引起不同類型的糖代謝異常,并且這通常都取決于患者肝病的病情和病程,重型病毒性肝炎在空腹時尤其容易出現血糖降低產生低血糖的癥狀[4]。
由于重型病毒肝炎患者早期常常會出現低血糖的癥狀,因此重型病毒肝炎治療初始,就應該對低血糖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重型病毒肝炎患者每日的平均需糖量大約在200~400 g,但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應當時刻注意血糖的檢測,以便對治療方案進行及時地調整。為保證患者的血糖濃度,應當鼓勵能進食的患者少食多餐,并且在午夜進行加餐;在對患者進行輸液治療時應當適當地對補液時間進行延長;加強護理,醫(yī)護人員應當在治療的過程中告知患者低血糖反應的多發(fā)時間、發(fā)病的具體表現、發(fā)病的規(guī)律及其具體的防治方法。懷疑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時,應立即對患者的靜脈血糖進行檢測,同時立刻靜注50%葡萄糖液50~100 mL。
低血糖不僅是重型病毒性肝炎在早期的常見臨床癥狀之一,更是患者肝功能開始衰竭的一種表現[5]。文章中的60例重型病毒肝炎患者,有44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典型的低血糖反應,并且有3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高達60%,尤其是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為(2.41±0.82)mmol/L,遠遠低于其它三組,三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空腹血糖指標應當引起醫(yī)護人員足夠的重視,從而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在臨床上的治愈率并避免因重型病毒性肝炎低血糖所引起的致死病例。
參考文獻:
[1]周霞秋.重型肝炎時蛋白質和糖代謝紊亂及處理[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15:140-141.
[2]Takada Y,Ishigaro S,Fukunaga K.Large-animal models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J Artif Organ,2010,6:9-13.
[3]Weinstein DA,Correia CE,Saunders AC,et al.Hepatic glycogen-synthase deficiency:an infrequently recognized cause of ketotichy-poglycemia[J].Mol Genet Metab,2010,87(4):284-288.
[4]盛雄,謝新生,黃建中.38例重癥肝炎并發(fā)低血糖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3(5):73
[5]魏鏡龍,李紹白,過晉源.病毒性肝炎糖蛋白、脂肪代謝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內科雜志,2011,11(9):460-46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