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建群的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是圍繞陜北高原創(chuàng)作的,講述了高原上三個家族兩代人的人生傳奇。主人公一家三代人,肩負著歷史的重負繁衍生息,艱難生存,他們見證了黃土高原上人們的坎坷命運,也見證了紅色革命的火種在此保存并形成燎原之勢的歷史。小說涵蓋了當?shù)氐臍v史源流、社會風貌、民間傳奇及愛恨情仇等各個層面的內(nèi)容,全面又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一幅陜北高原社會文化生活的史詩畫卷。本文主要運用陳思和在《當代文學史教程》中提出的“民間”概念,從小說所蘊含的地域特色入手,通過展示作品中的民間歌謠、民間習俗及民間語言,來全面解讀作者對這“圣人布道此處偏遺漏”的陜北高原的濃濃情意。
關鍵詞:民間歌謠;民間習俗;地域特色;陜北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3-0174-02
高建群,這位中國文壇上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被稱為浪漫派文學最后的騎士。他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圍繞三個生活基地,一個是陜北高原,一個是出生地渭河平原,還有一個是當兵的白房子地區(qū),代表作《大西北三部曲》就是一部關于陜北高原的長篇史詩,包括《最后一個匈奴》、《最后的民間》、《最后的遠行》。三部曲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既緊密相連,又各有側(cè)重,其中《最后一個匈奴》的發(fā)表曾引發(fā)了中國文壇“陜軍東征”現(xiàn)象,并與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并稱“陜軍東征”的“三駕馬車”。
《最后一個匈奴》以傳說中最后一個匈奴兵與陜北“吳兒堡”的楊姓女子相好,留下一只匈奴血脈為引子,講述了陜北高原上三個家族兩代人的人生傳奇,當?shù)氐纳鐣L貌及風土民情在其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幅富有民間意味的生活畫面。根據(jù)陳思和的說法,“民間”是一個有著豐富涵蓋面的文化概念,在鄉(xiāng)土文學傳統(tǒng)里,它是與自然形態(tài)的中國農(nóng)村社會及其文化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較真實地表達了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農(nóng)民的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F(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總是懷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厚的民間情節(jié)。“雄心勃勃的作者,欲為20世紀寫一部編年史,于是他選擇了陜北高原,選擇了這荒落的山村,懶洋洋的小鎮(zhèn),塵土飛揚的盤陀路,以及金碧輝煌的膚施城,作為他的人物一展身手的地方。他選擇了那深深沉淀于黃土顆粒中,或像‘活化石’依然風行于現(xiàn)代時間流程中的陜北大文化現(xiàn)象,作為人物活動的詩意的氛圍和審美背景?!币虼?,陜北高原,這塊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的地帶,是整部小說事件的發(fā)生地點,小說充分挖掘了蘊藏于陜北地面豐富的民間資源,大量的民間傳說、鄉(xiāng)村風俗與民俗民情都恰到好處地穿插在故事情節(jié)中,在豐厚的民間文化基礎上開闊了小說的意境,而這些民間資源也是陜北高原地域性的代表。以下將從民間的歌謠、民間的習俗、民間的語言等三方面展開敘述。
一、民間的歌謠——信天游
信天游又稱順天游,是流傳于陜北、寧夏、甘肅等地的一種用漢語演唱的民間歌謠。“吃之艱難”和“愛之痛苦”是信天游的兩大主題。高建群在小說中多次寫到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民歌,陜北人民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都融入其中,一方面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是對平凡命運的最后一絲語言上的抗爭。革命戰(zhàn)爭年代,陜甘寧邊區(qū)產(chǎn)生了大量歌頌共產(chǎn)黨和新生活的信天游。小說中的楊蛾子一生唱過無數(shù)首信天游,還記得年輕時坐在傷兵懷里唱的那首《大女子要漢》,“十七八女娃門前站,公雞倒把個母雞斷,女娃淚不干”,表達了一個少女對愛情的美好憧憬。而在丹華遇到這位老婦女時,她唱的卻是格調(diào)異于從前的歌曲,“前溝里糜子后溝里谷,哪達兒想起哪哪兒哭。半碗黑豆半碗米,端起飯碗想起你。端起飯碗想起你,眼淚兒滴在飯碗里。墻頭高來妹妹低,墻頭堵著照不見你。”
一首首信天游記錄了千百個陜北婆姨的愛情故事,同樣也有這位癡情的陜北婦女——楊蛾子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將信天游寫進小說,既呈現(xiàn)了當?shù)靥囟ǖ娘L俗,表達對故鄉(xiāng)美好愛情的贊美,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手段,尤其是女性形象。
二、民間的習俗
楊岸鄉(xiāng)的出生就可以說明很多民間習俗,接生婆讓楊蛾子在窯洞里挖個坑將楊岸鄉(xiāng)身上褪下的胎衣埋了,并且要為這個地點保密,不能讓孤魂野鬼知道,更不能讓野物叼了去,這是規(guī)程。楊老太太從蕎麥的紅褲帶上剪下紅布條掛在窯門門楣的那個閂眼上。這紅布條是一個標志,表明這家有喜了,對于串門的閑人來說,他不該再進這個屋子了,以防沖了月子,也提防孕婦的臟血帶來晦氣;而對于那些在山野間四處游蕩,無法托生的孤魂野鬼來說,這紅布條則是對他們亮起的紅燈:那生命尚且稚嫩,不許他們來打攪。楊老太太還央求手巧的婦女,鉸了一群“抓髻娃娃”,在墻壁上貼成一行。滿月是屬于小生命的第一個節(jié)日,這天孩子要穿由娘家人做的老虎鞋,請一班嗩吶手,站在撿畔上吹兩聲。作者曾這樣說:“按照一位民俗學家的考究,陜北人一生要與嗩吶結(jié)緣三次。第一次是過滿月,第二次是結(jié)婚,第三次是抬埋上山。嗩吶那高亢的凄厲的哭音,將三次在院子里或驛道上響起。三次吹奏是對生活現(xiàn)狀的一種表達:我已生,我已死,我將婚嫁并添丁加口。他們用這富有穿透力的嗩吶聲,向這個麻木的世界吹出了活著的快樂與無奈、幸福與痛苦?!?/p>
“貼窗花是陜北過年時的一種習俗。陜北民間剪紙,是來自遙遠年代的一個個神秘符號。作為這塊軒轅本土,當碑載文化掛一漏萬地記載歷史的時候,剪紙藝術卻以其神秘的色彩,依靠農(nóng)家婦女的手中剪刀,更廣泛和更深刻地記載了高原的歷史,記載了人類的心靈史?!毙≌f中楊作新曾為燈草兒所剪的太陽老虎和麻錢老虎而驚訝;那副出自農(nóng)家女孩兒之手被取名《孕婦》的剪紙也曾經(jīng)給丹華帶來震動,為此他還專門請教老研究員,并決定去吳兒堡后莊找尋這位畢加索式的天才藝術家;后來老研究員也曾拄著顫巍巍的拐杖在剪紙小女孩的墳前靜靜站立以及楊岸鄉(xiāng)帶領著穿大襟襖的陜北婦女們?nèi)グ屠鑵⒓尤f國博覽會。這些窗花不只是簡單的剪紙,更多地剪出了陜北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祝愿,還有許多藝術的東西包含其中。
地處高原的陜北,面食在飲食中占很大的比重,大年三十楊干媽搟長長的“栓魂面”給全家吃。楊蛾子為丹華做的“開花面”:“老年女人將面條切成二指寬的面片,然后把面片拎在手里,繞到胳膊上來到了滾水鍋前,開始用另一只手,大拇指與食指,一拽一拽,往開水鍋里揪面片。水煮著,半寸長的面片,往鍋里一落,立即就熟了。”同樣由于環(huán)境的閉塞,人們認為能吃上一回“肉粉湯”,就是過生日了。小說中楊岸鄉(xiāng)常去交口河小吃店吃一碗“蕎面飴饸羊腥湯”來改善生活,平反后姑姑還為他做“肉粉湯”?!叭夥蹨蠹s是陜北最好的飯食。雞肉、羊肉、牛肉,三樣肉摻和在一起,肉煮好后不能動刀,是用手撕的,一條一條撕成細條兒,再配上金針木耳生姜、蘿卜白菜豆腐等等,各樣都是三種。”
“民間也不是完美的概念,它是一個包容一切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的污穢、苦難、野蠻卻又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生活空間,有關這個空間的文化形態(tài),又總是能夠比較本色地表達下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情緒世界?!薄蹲詈笠粋€匈奴》中作者為塑造黑大頭這個人物,曾不惜筆墨地為讀者介紹了陜北的賭博?!瓣儽泵耖g的賭博,形式各異,五花八門,不過通行的是兩種,一種叫‘夢和’,和現(xiàn)今通行的麻將差不多,也是條餅萬,條餅萬之外,也有一些閑牌,不過那閑牌不叫東西南北風,白板加紅中;一種叫“押明寶”,要耍的兩個人以上,以至多到無數(shù),都可以耍。”作者并沒有排斥這種落后的、被主流價值否定的賭博形式,而是全面、細致地描寫了一場場賭博活動,非常自然、本色地反映了當?shù)氐拿耧L民俗。
三、民間的語言
“言語是一種社會交際工具,人們利用它交流思想、傳遞信息,達到彼此之間的了解。但言語并不簡單是一個工具,而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中國民間,在言語交際中,逐漸形成了許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固定的通俗的簡短話語,運用這些話語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智慧的表現(xiàn)??梢垣@得最佳的‘說話’效果?!薄蹲詈笠粋€匈奴》中的人物說著陜北方言,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民間氣息。孩子出生稱為“落草”;熱水稱為“滾水”;妻子也被稱為“婆姨”;死亡稱為“上山”;還有作品中對“黑皮”這個詞,是這樣解釋的,大致與“潑皮”相近,也就是說是無賴,但是在無賴的特征中又增加了一點悍勇。小說這樣描寫這類人:“他們不輕易與凡人搭話,不去惹是生非,但是只要誰惹惱了他們,他們便會出來和誰玩命。或者動刀子,或者去堵誰家半山腰上那出煙的煙囪,或者改動水路,讓山水從這家窯背上滾下來,或者打發(fā)自家的婆姨,脫成光屁股,睡在仇家的炕上?!蓖ㄟ^這樣惟妙惟肖的描寫,可以使讀者更真切地理解“黑皮”在陜北方言中的意思。
某種程度上,在方言基礎上產(chǎn)生的地方俚語更能表現(xiàn)出陜北人原生態(tài)的生活方式,小說中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大量的俚語與歇后語,如“人閑生余事,驢閑啃槽幫”、“母雞下蛋,公雞罩窩”、“久在江邊站,哪有不濕鞋”、“餓不死的兵,凍不死的虱”、“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碳”,這些俗語更加形象、生動、直觀地表達了人物的情感,同時也更凸顯了小說的地域色彩。
綜上所述,作家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為我們挖掘了陜北地面大量的民間資源,也將自己的民間情懷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民間歌謠、民間習俗及民間語言貫穿了整部小說,這是作者寫作的一種手法,也是整部小說的立足點與民間背景。正是在這個民風淳樸,處處充滿著豪爽的信天游歌聲的陜北高原上,作者為我們描寫了一系列發(fā)生在20世紀中國大地上有著特殊意義的革命斗爭,可以說是一部特殊地域的世紀史。
——————————
參考文獻:
〔1〕陳思和.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高建群.最后一個匈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3〕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吳妍妍.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陜西當代鄉(xiāng)土文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薛強強.地域性文化視野中的高建群小說創(chuàng)作意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6〕楊梅霞.多種文化背景下的高建群小說創(chuàng)作[D].陜西師范大學,2010.
〔7〕梁向陽.高建群陜北題材小說淺論[J].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5).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