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從理論層面入手,根據威密爾對于功能目的論不適用于文學翻譯這一觀點的反駁,對比分析功能目的論和文學翻譯批評理論軌跡的契合之處,發(fā)現不論是在功能目的論中還是文學翻譯批評中,文化因素,語境、讀者等因素至關重要。其次,通過已有的研究成果從實踐層面進行論證,最終得出功能目的論適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這一結論。
關鍵詞:文學翻譯;文學翻譯批評;目的論;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3-0224-02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功能目的論極大地推動了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將翻譯從局限于語言層面的窘境中擺脫出來,同時也為翻譯實踐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但是有關功能目的論究竟能否用于指導文學翻譯,仍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些學者認為目的論只對非文學文本有效,對文學文本沒有指導作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功能目的論理論對于文學翻譯其實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和指導作用的。在文學翻譯中,許鈞教授認為:“一個成功的翻譯,不再是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封閉性轉換,而應考慮到文化因素、讀者審美習慣等諸多因素對翻譯的制約與影響力。”也就是說文化因素以及讀者因素均應被納入文學翻譯的范疇。這與功能目的論強調語境以及受眾等因素決定翻譯目的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畢竟,根據功能目的論,在翻譯行為過程中,譯者采取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必須要與翻譯目的相適應,不同的翻譯目的意味著最終生成的譯本也不盡相同。由此可見,文學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功能目的論的理論主張的。
而文學翻譯的良性發(fā)展與文學翻譯批評又密切相關。尤其在翻譯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情況下,為了促使文學翻譯質量進一步提高,使文學翻譯活動走向成熟和完善,人們更傾向于借助翻譯批評。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國傳統(tǒng)的文學翻譯批評雖然已經擺脫了“挑錯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傾向,但“仍將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對譯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出要求”。不過,自90年代以來,尤其在進入21世紀之后,國內對于文學翻譯批評的研究已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對于文學翻譯批評的研究也逐漸由作者中心論和文本中心論轉向了譯者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更有學者提出,應將文學翻譯批評視為多維動態(tài)化的認識活動,應與其他學科理論相結合,從而進一步發(fā)展文學翻譯批評。因此,借助功能目的論的指導,同時將原文作者、翻譯發(fā)起者、譯者和譯文作為文學翻譯批評的衡量標準,重點關注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對于文學翻譯批評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本文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對比分析文學翻譯批評與功能目的論在理論軌跡上的相似之處,論證功能目的論對于文學翻譯批評的適用性。
二、功能目的論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主要由威密爾和曼塔利進一步發(fā)展,反映了一種由語言學方法以及比較正式的翻譯理論向以功能為導向的翻譯觀念的范式轉換,在20世紀70年代,有一種面向目的語言文化的翻譯研究傾向。而且這些翻譯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本中心論的翻譯觀點,使得譯者更多地關注譯本以及目的語讀者,關注譯本的社會效應和交際功能。功能主義理論擺脫了先前公認的以對等為基礎的語言學理論,拓寬了翻譯研究領域,并且賦予了翻譯更多的含義。
目的論是功能主義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項理論,“skopos”是意為“目的”的希臘詞,在20世紀70年代由威密爾作為翻譯目的的專門術語被運用于翻譯理論當中。它衍生于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認為翻譯不僅僅是一個代碼轉換過程,更是一種由目的決定的特定的人類行為。正如威密爾所說,翻譯就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產生的語篇”。很顯然,為了強調目的,目的論對翻譯采取了一種預期態(tài)度,恰好與強調來源于源文的方法理論中采取的回顧態(tài)度相反。
根據目的論,所有翻譯遵循的第一條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這里所謂的目的一般都是指交際目的。這樣一來,便將焦點從原文轉移到了翻譯目的上來,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同時對文學翻譯乃至文學翻譯批評進一步研究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助益。
三、功能目的論指導文學翻譯批評的可行性
(一)理論分析
功能目的論究竟能否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歷來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見解。功能目的論創(chuàng)始人威密爾將反對派意見大致劃分為兩類,第一類: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有目的,特別是文學文本,根本不存在目的性,所以批評者認為功能目的論只能用于非文學文本;第二類:并不是所有的翻譯都被賦予了一定目的,這一論點同樣是針對文學。對此,威密爾進行了反駁:首先,目的性已經包含在行為這一概念之中,不存在沒有目的的行為。其實,行為本身并沒有目的,行為的目的來源于行為參與人或觀察者對其的解釋。文學翻譯作為一種行為,就必定具有一定的目的;其次,譯者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總是會不自覺或自覺地以某個特定的譯文接受者群體為對象,使譯文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具有某種特定的功能,這其實就是譯文目的一種變相的體現。這樣一來,就完全排除了認為文學翻譯沒有目的的說法。文學翻譯作為一項有目的的翻譯行為,其特定目的就必然會在翻譯過程中影響和制約著譯者的翻譯。那么,在對文學翻譯作品進行批評時,也就必然要考慮到翻譯目的這一因素的存在??梢姡δ苣康恼搶τ谖膶W翻譯批評來說,是十分具有指導意義的。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文學載體可以說是社會文化的濃縮,與文化因素緊密相關。與此相關的文學翻譯實際上是一個以文化為背景的語言轉換行為。這與曼塔利將翻譯行為定義為“為實現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轉而設計的復雜行為”的觀點不謀而合。根據功能目的論,翻譯作為一種交際互動的行為,其行為特征與翻譯過程中的參與者——發(fā)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譯者及譯文讀者緊密相關。而在文學翻譯中,原作、原作者、譯作、譯者以及讀者這些因素都被涉及到,并且這些因素之間同時還互相關聯(lián)互相影響。所以在進行文學翻譯批評時,也應將上訴因素納入考量范圍,對譯本質量進行全面、總體的衡量。正如方夢之所說:“文學翻譯批評不僅要致力于闡述原語和譯語在語義、表達方式層面上的靜態(tài)對等,文化、思想、意蘊、風格上的動態(tài)對等,而且要揭示在翻譯過程中作為原語的讀者/譯者對原著/作者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性傳達給譯語的讀者/接受者的。”可見,批評者在面對同一原文本的不同譯本時,應該詳細了解不同譯本各自涉及的文化背景、譯者、譯文讀者等因素,加以綜合對比分析,追尋不同譯本背后的目的,從而判定譯本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符合特定文化語境條件之下的目的語讀者期待視野,而不是單單肯定其中一個自認為好的譯本,對于其他譯本則一棒子打死,棄而不顧。
由此可見,功能目的論與文學翻譯批評實際上在理論軌跡上有著契合之處,所以將功能目的論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是十分可行的。
(二)實踐論證
光從理論層面來論證可行性遠遠不夠,還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我國就有學者從功能目的論角度對具體的翻譯文本進行比較,如比較分析了《紅樓夢》兩個英譯本、《飄》的兩個譯本、《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兩個中譯本等,這些論文探討了不同的翻譯目的對選擇何種翻譯策略的影響。譯者根據翻譯目的的不同,相對應地采取歸化、異化等翻譯方法以及其他符合翻譯目的翻譯策略,譯文是否滿足特定翻譯目的應該作為評判文體翻譯好壞的標準,并且允許和鼓勵譯者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允許不同風格類型譯本的存在。還有些學者結合功能主義目的論,直接對國內的文學翻譯作品進行批評,例如對晚清小說翻譯的批評、對《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種譯文的比較分析、對《苔絲》兩個中譯本的批評等,種種的研究實踐都證明了功能目的論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的可行性。
我們也曾從實踐方面嘗試將功能目的論用于文學翻譯批評,分別從語境、參與人以及譯本充分性三個方面對《格列佛游記》的兩個中文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不同的語境以及參與人決定了譯本的翻譯目的不同,進而決定最終生成的譯本也不盡相同。正如方夢之在她的著作《譯學辭典》中所說:“闡釋名著有多種可能,不同的譯品各有千秋。文學翻譯批評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肯定其中的一種,恰恰相反,它應該為各種可能性鳴鑼開道?!币虼耍u判一個譯本的好壞,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層面,還要從語境、參與人等方面對譯本的質量進行評判,看其是否滿足特定的翻譯目的。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功能目的論為文學翻譯批評打開了思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將其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將功能目的論用于指導文學翻譯批評,不僅不違背之前所倡導的文本中心論抑或讀者中心論,并且很好地將兩者融合在了一起,互相彌補了雙方的不足;同時也將原文作者、譯者、文化語境等因素納入考量范圍,使得文學翻譯批評更加全面且完善。再者,文學翻譯批評尋求功能目的論的指導這一做法,也符合將來的理論發(fā)展趨勢。
——————————
參考文獻:
〔1〕胡作友.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8(6).
〔2〕許鈞.文學翻譯批評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3〕劉云虹.論文學翻譯批評的多元功能[J].中國翻譯,2002(3).
〔4〕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7〕文軍,高曉鷹.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
〔8〕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胡作友,李而聞.翻譯目的論視閾下的文學翻譯批評——以《格列佛游記》為例[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