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圓滿完成,我雖然沒能參加這次考察活動,也并沒有關于這次考察課題的相關專業(yè)知識,但我非常關注這次活動,而且感慨良多。
第一,就是關注和感動。關于這個項目,《絲綢之路》雜志社主編馮玉雷已經(jīng)做了很長時間的前期準備工作,我也受邀參加。但是非常遺憾,因為工作及專業(yè)的關系,我并沒有參與活動過程。但我是一個關注并喜歡歷史文化知識的人,對相關的文化探究比較好奇,對這種田野調(diào)查式的考察活動很感興趣。自從考察團隊從西北師大出發(fā)后,我每天都通過新聞媒體關注考察活動的最新進展,并將這些有關行程的報道整理、打印出來,約2萬余字,每天都在讀、在看。對各位專家所走過的每一個地方,所看到的每一樣文物,以及發(fā)出的每一個感慨、觀點,我都非常認真地學習體會。我為各位專家的吃苦耐勞的專業(yè)精神而感動。這些天來,通過各種新聞報道以及大家所寫的文章,我看到各位不畏天氣炎熱,在沙漠、戈壁中趕路。這種艱苦奮斗、勇于吃苦、忘我追求的專業(yè)精神,我深深為之震撼。另外,本次考察活動的行程走的是我家鄉(xiāng)的路線,看的是我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遺存,我更為之感動。甘肅省的歷史文化遺存非常多,但是其中很多由于我們的無知而被破壞了,例如武威皇娘娘臺遺址被開發(fā)商搞得找不到了,我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遺憾。但是我又意識到,在我們甘肅的這片土地之下還可能埋藏著更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通過專家的考察,將這些歷史遺存發(fā)掘出來,使我們能提前做一些相關的規(guī)劃、保護工作,這對我們的子孫后代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當我從一個甘肅人的角度來看專家們艱辛的田野考察工作時,尤為感動。
第二,作為一個關注者的幾點感受。首先,我覺得這次考察活動雖然時間短、人數(shù)少,但它卻是玉石之路的發(fā)現(xiàn)之旅。玉石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前身,它并不僅僅局限于玉石這種器物的交流,同時凝聚著國家意識形態(tài)、民族的價值觀、個人的人格追求,對玉石之路歷史的追尋,實質是對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這次考察活動是華夏文明精神本源的探索之旅,是在尋找我們的思想根源、人格品質的根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項活動。其次,這是一次學術領域的拓展之旅。目前,在玉石之路研究這個領域,產(chǎn)生的成果還是很少的。我非常欣賞這種純學術性質的考察活動。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我們國家過去在學術領域擁有一些非常好的田野調(diào)查、社會調(diào)查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這些傳統(tǒng)有一段時間丟失了,至今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民國時期,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學術研究的,例如我們學校的黎錦熙先生。這些學者當時的考察手記、文章等都對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工作有非常大的啟發(f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學術資料。所以說,有這么一批學者,在甘肅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來尋找史前的歷史文化遺存,我認為這是開拓學術領域的拓展之旅。另外,這次活動還將網(wǎng)絡、電視等傳播媒介充分地利用了起來,這是對學術研究過程與成果的及時傳播的新方式,也進一步拓展了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方法。關于本次活動,有很多經(jīng)驗可以總結并推廣。
第三,西北師大的責任。作為這項工作的初創(chuàng)者、發(fā)動者,西北師范大學將玉帛之路的研究工作作為《絲綢之路》雜志社與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列入學校重要的工作計劃中,并不斷加強。連輯部長提出,這項研究要常態(tài)化,要堅持下去,而且要搭建平臺。西北師范大學已經(jīng)決定要積極搭建這項研究的平臺,也請各位專家多提意見、建議,我們爭取盡快地將這項研究的平臺搭建起來,將組織工作做好,成為絲綢之路研究以及玉石之路研究的“大本營”,給大家提供好服務。另外,我們要集中精力,建設、整理好關于這方面研究的資料,將學校關于玉帛之路研究的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
希望在各位專家的考察研究成果出版之際,我們再邀請各位專家學者相聚西北師范大學,屆時,我們除了慶祝研究成果出版之外,將會在學校安排更大范圍的學術報告,將我們的研究成果、研究精神傳遞給年輕的學生們,以此來傳播我們的影響,擴大我們的隊伍,使我們的這項研究成為前景廣闊、成果豐碩的領域。我們的這項研究活動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具有排頭兵的作用。作為這項工作的初創(chuàng)者、發(fā)動者,我們一定要將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