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缎⒔洝分锌鬃铀鶄魇诘男⒌?,小可修身齊家,大可治國平天下??鬃釉凇缎⒔洝分刑岢觯壕討靶兴伎蓸?,德義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觀”。一個人若不懂得尊重別人,就無法得到他人的尊重,更無法教育好子女。其實,孝的本質在于尊重,而懂得尊重往往又是一位職場新人應修煉的品德之一。“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辈欢眯⒕锤改傅娜?,自然無法懂得職場上的基本規(guī)則。
這里的“孝”,不局限于我們平時所講的孝順父母,它是更廣義的概念,其核心是尊重,尊重父母、長輩,甚至單位的領導。假如一個年輕人剛剛進入單位,覺得自己讀了點兒書,甚至還拿了碩士或博士學位,很了不起。因此,工作伊始,他就要提綱挈領地寫公司戰(zhàn)略發(fā)展綱要,討論公司的發(fā)展定位問題。再開放、再賢明的老板,也會對這樣的年輕人側目而視,或者認為他有虎狼之心,至少認為這個年輕人不懂事。也有一些年輕人,心里沒有尊重,但是出于畏懼,可能會夾著尾巴做人,就覺得自己對領導已相當恭敬了。但是,那種表面的恭敬是很容易被識破的。很多類似的問題都是由于他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中缺乏尊重父母這一項而導致的。
所以,孔夫子把“孝”作為所有教化的基礎,具有非常深遠的眼光。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馬上要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代,其意義更加深遠。
“養(yǎng)”與“孝”能等價交換嗎?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别B(yǎng)育之情與兒女孝道真的能夠“等價交換”嗎?很多家長都覺得: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很好,他要什么我就給他什么,盡可能地在物質上、精神上滿足他,那么我年老的時候,他就會還給我。但是,人際關系從來都不是買賣關系,它更多的來自人類的行為習慣。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就習慣了被父母哄著,他長大了還是會習慣于被父母好好地哄著。有一個朋友對我說,教育孩子的重點是要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一種孝敬父母的習慣。只有這樣,他長大后才會習慣性地孝敬父母。這個道理很深刻,因為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互動與投資的邏輯是恰恰相反的。
千百年前孔子就告訴我們:孝道即道,則傳必受教。只有父母擁有良好的言傳身教,才能讓子女從小懂得孝道。過分的溺愛只能適得其反。養(yǎng)不教,父之過,而孝不盡同樣也可能是父輩種下的苦果?!靶ⅰ边@個東西很奇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此話怎講?我常常舉這樣一個例子:假如你兒子感冒生病了,你可能馬上就會向單位請假,然后抱著他趕緊去醫(yī)院,只要能讓兒子快點兒好起來,花多少錢你都不心疼。但是,假如是你父母感冒了,你還會那么著急請假帶他們看病嗎?有些人可能就不會那么急切了。
從基因的角度看,人類本身傾向于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照顧下一代,但這并不是說孝敬父母就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們經常會被那些特別孝敬父母的人感動。哪怕這個人是個壞人,假如我們發(fā)現他其實是個孝順的人,能夠真誠而恭敬地對待他的父母,我們仍然會在內心對他產生某種程度的尊重。當我們自己真誠地對待父母,發(fā)自內心地去愛他們時,我們自己也會感到一種幸福。對父母的愛,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只不過與對下一代的愛相比,沒有那么強烈而已,這是生物的進化使然。
孝敬父母,也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禽獸的一種表現。比如有些狼、?;蛘吆镒?,老了之后,就會主動離開所在的族群,不拖累其同類。甚至有些老人,在過去食物不夠充分的時代也有類似的舉動。俗語說:老而不死是為賊。就是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人老了,不能產生價值,又要吞食社會的財富,他就和小偷是一樣的。如果按照動物界的法則,確實就是這樣。但是,我們是人,不是禽獸,因此我們不能按照動物法則去生活,而應該把對父母的孝敬變成一種教化。
所謂教化,就是要讓人脫離低級趣味、脫離作為動物的標準。人類和禽獸是有區(qū)別的,禽獸知足而不知恥,人類是知恥卻不知足。想想看,其實很有意思。所有教育都要在某種程度上對抗人們的一些劣根性。所以,教育或多或少都會違背人的動物本性。這也是人之所以成為比動物更為高貴的物種的原因。
“孝”的含義
“孝”這個字,到底有什么含義?有人說“孝”就是“養(yǎng)”。但是,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現在,很多人都說,“孝”其實就是把父母養(yǎng)起來,讓他們安度晚年,吃得飽,睡得好。很多人回家后,將一大把鈔票往父母面前一放,看起來好像很慷慨。但是,他的內心未必有敬?!安痪?,何以別乎?”如果人的內心沒有對父母的尊敬,那么,他們和禽獸又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孝敬父母,絕不僅僅是供其飲食,因為這是最低要求;也絕不僅僅是給父母花錢,給父母房子住,這是不夠的;還要讓他們感到你對他們的尊敬和愛。
曾經有一位老師對我說,“孝”,除了“敬”之外,還有個諧音“笑”,“笑聲”的“笑”,就是要讓父母笑,不要讓父母擔心。有個說法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蔽夷贻p時,晚上經常出去玩兒,半夜兩三點鐘才回家。到家時,我發(fā)現媽媽枯坐燈下,在那兒等我。我就很煩,說:“有什么好等的啊!我都這么大了,還能出什么事??!趕緊睡吧。”
后來我覺得,那樣做的確很不好。我那時候沒有孩子,后來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就明白了。假如我兒子出去玩兒到通宵,他即便早上5點鐘回來,我也要枯坐著等他。假如我女兒晚上10點鐘還沒回家,我就會每隔10分鐘打一個電話,催她回家。因為我不放心她的安全,會擔心她萬一出點兒什么事。這種感覺實在太揪心了。俗話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yè)隨身。年輕時犯錯誤,只有到自己有兒女時才能夠體會父母當年的苦心。
讓父母高興,不讓父母擔憂,這都是孝的本質。孝,其實也是一種與“順”有關的姿態(tài)。據說,曾子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之一?!缎⒔洝防锩嫣岬?,孔子問:什么是統(tǒng)治天下的大德之根本?曾子馬上避席而坐,恭恭敬敬。為什么要這樣?這個細節(jié)充分說明:曾子完全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但他卻不回答,而是用行動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教育的“教”左邊就是一個“孝”字,從這個字的結構來理解,教育就是把孝作為一種文化、文風普及開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教育的核心就是激發(fā)人們孝的感受。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千百年前,孔子便認為,孝道是行天下大道的根本原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第一法門。正是這種情懷,使孝道成為中國一切傳統(tǒng)教育的核心。那么,遵循孝道為何能激發(fā)人類內心最淳樸的情懷?
一個人,必須從愛自己的父母開始來培養(yǎng)自己博愛的情懷。在還沒有兒女之前,只有父母是至親之人,所以,人首先要學會愛父母。不過,愛父母與愛子女是完全不同的?!缎⒔洝分姓f,侍奉母親,偏重于親愛;侍奉君主,偏重于恭敬;那么侍奉父親,就是兩者兼而有之。
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輕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我認為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的年輕人其實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他們?yōu)槭裁纯床黄鹱约旱母改??這和我們這個社會的劇烈變化有很大關系。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或多或少地比我們多知道一些東西。但是,最近10年、20年,我們的社會變化得非??欤改冈谫Y訊和信息層面幾乎跟不上兒女學習的速度,以至于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我們懂得多,從而導致年輕人對父母在知識層面上的輕視。這種現象,在以往的時代中是很少見的。
還有一個原因。近些年,孩子的壓力很大,而我們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只專注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照顧孩子成長,而忽略了教育孩子如何謙恭地尊敬父母。結果,能夠很好地孝敬自己父母的人,在當今社會已鳳毛麟角。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群書治要》提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就是說利用四季的節(jié)氣,耕耘收獲,適應天道;依據土地的習性來種植莊稼,適應地利;愛護自己的身體和名譽,讓自己的身體不要受到損傷,名譽也不要有所敗壞,勤儉節(jié)約,不要把有用的錢作無謂的消耗,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孝敬父母了!
《群書治要》中記載,曾子在聽了老師的教導之后,說:“甚哉!孝之大也?!弊釉唬骸胺蛐?,天之經也?!边@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告訴我們應該怎么跟老師說話。我們在聽明白老師講的道理之后,就應該提供足夠的精神氧氣給老師。老師需要什么?他需要的就是在他說出真理之后,對方要有一種認可和回應。
孔子聽見曾子的贊嘆,知道曾子對他所講的東西已有所領悟:孝道是上天恒藏的幸德?!疤煊腥庹丈洌苓\轉四時。以生物覆幬為常,是為天之經。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yǎng)萬物。以承順利物為宜,是為地之義?!毙⑹敲總€人都要去落實的德行。老師在說這種話的時候,做學生的應該做什么?學生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贊不絕口:老師,你講得真好??!
孔子的孝道想表達的不是盲目的愚忠,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謙恭與尊重。許多內心自認為是孝子賢孫的人卻往往忽略了孝的本質,存著孝順的心,卻辦著不孝的事。
我發(fā)現,很多人在內心里都很愛他們的父母,但是態(tài)度很糟糕。比如說,有時候父母為了愛兒女,就給兒女悄悄地塞些錢。而做兒女的,覺得自己已經自立了,不需要父母的幫助,這些錢還是留給父母比較好,但他們卻完全不領會父母的心意,把錢扔在家里摔門而去。這個情景雖然有點兒特殊,但是你會發(fā)現,很多時候,子女在孝敬父母的時候心中有愛,卻沒有恭敬。
你就是為了父母好,也真的是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愿意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他們,但是態(tài)度卻很糟糕。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孝,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一種恭敬的行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钡灿行⑿牡淖优谭罡改付家M恭敬之心,奉養(yǎng)要盡和悅之色。所以,子女不光要有愛,還要有對父母好的這種沖動,更重要的是要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愛。有時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和態(tài)度,還是需要一些智慧的。
你有“恭敬之心”嗎?
孝順父母,恭敬為上,何謂“恭”?和顏悅色為“恭”;何謂“敬”?體諒父母為“敬”。對于“孝”這個東西,正如孔子所說,在家要盡恭敬之心,奉養(yǎng)要盡和悅之色。怎么讓父母高興和愉快,這不僅僅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還是一個智慧問題。心存恭敬勿讓父母憂,這些都是兒女盡孝的必修課。
孝道,就是要盡其可能地讓父母高興。這時,問題就出現了,如果父母本身有問題,怎么辦?兒女盡孝需有愛且恭敬父母,需令父母樂而非令其憂,然而在現實中,一個“孝”字卻道出了人生百態(tài)。面對言行不檢的父母,孝道該何去何從?究竟是該縱容讓其樂,還是該規(guī)勸讓其憂?
王鳳儀先生曾講過一個關于公公和兒媳的故事。有一個老頭兒,喜歡在外面抽煙、賭錢。他兒媳覺得,長此以往,家里就會坐吃山空,另外也會給兒孫們樹立不良的榜樣。一天深夜,這個公公喝醉酒回來,拍門。兒媳沖了出來,給他把門打開了,然后就趕緊回去了。后來公公發(fā)現,兒媳穿的鞋有些奇怪,是反著穿的。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她非常著急,在聽到公公的敲門聲時,她趕緊把腳伸進鞋里,跑出來開門。這是因為那天天下著大雪,兒媳擔心公公著涼了會生病。這個公公就意識到了兒媳的好,被深深地感動了。從那之后就再也不出去抽煙、賭錢了,而且逢人就夸兒媳的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父母甚至是配偶的父母犯了錯誤——吃喝嫖賭,我們應該怎么辦。
孔子說,父母在家時,要有恭敬之心;奉養(yǎng)他們時,要有和悅之色;父母生病時,要極盡憂慮之情;父母病故后,要極盡哀泣之情;父母的祭祀也要極盡肅穆莊嚴。
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已經習慣了父母健在的狀況。只要父母在,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孩子。當你80歲的時候,哪怕是100多歲的老頭兒老太太,如果父母健在,你仍會覺得自己還是孩子。我有一個朋友,他父親去世了之后,他把自己關了三個月,出來之后我覺得他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更加深沉、厚重、溫暖,而且更有責任心。他說:你知道嗎?當我的父親過世以后,我就突然意識到我是一個成年人了。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人是我最后的依靠了,我就是這個家里面所有人最后的依靠。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感覺,我對他的尊重和信任感又增加了一分。
在中國廣東,幾乎每家每戶的家里面都有神牌。神牌上供的是自己爺爺、奶奶或者是祖輩的照片。這意味著,你在心里面每時每刻都想著:人在做,祖先在看。在這樣一種關照之下,人就產生了一種所謂的慎獨的能力。我觀察過很多在家里面燒香給祖先的人,我問他們:你們跟祖宗講什么?他們說:其實就講一件事兒,今天我出去,我要干什么事兒,求您保佑。他說燒香與否就是不一樣。
我覺得,這其實一點兒都不封建迷信。其背后的心理學邏輯是這樣的:當你出門時,你立下決心,我今天要辦成這件事情,因為你已經向祖先聲明并求祖先保佑要把它辦成。這時,你做這件事情時就會朝著能辦成的方向去努力。哪怕遇到困難,你也會想辦法,換個思路再去做。
摘編自《唐太宗的枕邊書》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