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孕期、哺乳期、嬰幼兒期等特殊時期,用藥需要特別謹慎,但具體該遵循什么法則,怎么去規(guī)避藥物帶來的危險,光憑仔細看說明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本期健康話題《特殊時期,“藥”安全》里為關心這些問題的讀者帶來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南,希望能讓你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心里有底,吃藥不慌。
但在卷首,我們?yōu)槟銕淼氖橇硪粋€值得思考的跟藥有關的話題——身體排出的藥都去哪了?
你知道嗎?水體中的藥物污染80%都來自患者自己在家服用的藥物,而從醫(yī)院進入環(huán)境的并不多。當然,有些人是不想吃藥直接把它們扔進了下水道,但是大部分污染來自于排泄物。
藥物本身的特點就是只要較小的劑量就能起效,因此它們引發(fā)的污染往往也比較嚴重。
最近關于英國河流的調查顯示,河流中的細菌都已經出現(xiàn)了抗藥基因,下水道中的抗抑郁藥已經影響到了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的生存。波蘭的自來水中也檢測出了抗抑郁劑的痕跡,但是現(xiàn)在還無法確定其對人體的危害。避孕藥的殘余已經改變了魚類的性別比例,消炎類止痛藥中的雙氯芬酸導致大量禿鷹死亡。2013年,歐盟將雙氯芬酸和17α炔雌醇、17β雌二醇列入環(huán)境污染物列表,相關部門會實時對它們在水中的含量進行監(jiān)測,但是目前還無法控制。
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的克里斯蒂安·多夫頓(Christian Daughton)最近提出了新的方法。他說我們不能只關注已污染水體的處理,而應該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采用有利于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配藥方式。
也就是說,醫(yī)生在開具藥物的時候不能只考慮患者的情況,還應關注環(huán)境影響。可以做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減少開藥的頻率和劑量,二是慎重考慮所開藥物代謝和排出后的情況。我們每次服藥的時候,肝臟都會把進入體內的藥物視為威脅,所以它會采取措施從別處調換藥物成分,目標是令外來藥品失效。一些藥物的成分大部分都能被吸收利用,但是經過肝的代謝后,它們的效率已經降低。另一類藥物基本上未被代謝,原封不動地又排出體外,它們進入環(huán)境中的時候還保持著活性。多夫頓的建議是盡量多開容易被代謝和吸收的藥物,這樣我們排出的成分就不怎么活躍了,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也能降到最低。
從源頭上阻止藥物污染,多夫頓希望患者也要將自身視為藥物污染源。希望看到本期的讀者,從此以后不要隨意把藥物扔進下水道,不濫用藥,從自身做起,多多留心和注意,盡量減少藥物給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畢竟,地球只有一個。
另外,本期的特別關注《產房危險知多少》還就今年沸沸揚揚的因羊水栓塞,導致孕婦死在手術臺上的醫(yī)患糾紛事件,解讀一下產房到底有多危險,又有多少健康風險是我們能夠預見和規(guī)避的。更多詳情,請見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