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初中生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幾點困難,尤其在農村中學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困難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和挑戰(zhàn)。分析造成這些困難的原因,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農村初中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造成農村初中生思想教育困難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據調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絕大多數“留守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厭學心理嚴重。(2)學生對讀書的目的感到困惑,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3)家長缺乏對學生學習狀況的關心,甚至認為讀書無用。(4)學校學習任務艱巨繁重,學習生活枯燥單調。(5)學生對老師不滿意或不信任。針對上述原因,應采取以下幾點相應的對策:
一、重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
1.學校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學校對“留守學生”教育措施
(1)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學校以班級為核心,摸清“留守學生”數量,了解他們的狀況,登記存檔。檔案內容包括留守學生基本情況、家長姓名、詳細地址、留守原因、家長聯系電話、監(jiān)護人等等。
(2)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制度,定期與“留守學生”談心,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定期與“留守學生”交心談心,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監(jiān)護人公布校長、班主任和課任教師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充分發(fā)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3)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教育活動,有序地強化學生文明習慣養(yǎng)成教育訓練,組織社會活動,積極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將評價過程變?yōu)榻逃^程,實現由紀律到自律的教育轉變。
(4)開展好心理教育,切實利用班主任,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排解留守學生的心理障礙,給他們以關愛,幫助其樹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5)辦好家長學校,多形式培訓監(jiān)護人。每年對“留守學生”監(jiān)護人進行培訓,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致。同時,教給監(jiān)護人教育學生的方法,明確各自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責任。
2.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共管機制
(1)建立社區(qū)教育監(jiān)護體系,積極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務中心,鼓勵社會人士(志愿者)當“留守學生”的代理家長,為“留守學生”完成學業(yè)、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2)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制度,有效對“留守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
(3)加強法制建設,凈化社會風氣,消除影響“留守學生”的消極文化,為“留守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由于“留守學生”在家時間由自己支配,行為不受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電視,而且大多看暴力、江湖恩怨等內容,這些消極文化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極大。
3.家庭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措施
(1)經常與學校、“留守學生”聯系,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生活狀況,督促他們努力學習,遵守校紀校規(guī),做“四有”公民。
(2)改變父母外出方式,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時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溝通。
二、以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把思想教育工作當作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初中生思想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有說服力的事例,使學生明白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使他們從內心深處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僅僅是為了將來考重點高中、考名牌大學,更是為了擺脫愚昧落后,提高個人修養(yǎng),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三、經常與家長聯系和溝通,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情緒最不穩(wěn)定的時期,也是家長與學生最難溝通的一段時期,他們往往不愿意跟家長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和對抗情緒。學校一方面要通過家長會多做家長的思想工作,使家長明白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意義,爭取家長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經常與家長互通情況,了解學生在家、在校的表現,共同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學生出現了問題,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要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想辦法與學生溝通,使學生明白老師和家長是為了說明問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使學生從家校兩方面得到鼓勵和幫助,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四、積極開展文體活動,使學生在校生活充實、愉快
初中階段學習任務重,學校不要把學生看成“學習的機器”,要多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勞逸結合,精心安排好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生活,經常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集體活動,使學生緊張的情緒得到放松,使他們的生活充實、有意義。
五、教師要真心實意地幫助每位學生獲得成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樹立“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把后進生當成關注的對象,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抽出時間和精力,真誠地幫助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每一課上都有所發(fā)展和提高,以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