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良好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是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魅力;實驗;興趣;心理特點;多媒體;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茖W家牛頓也曾經說過:“成功的秘訣是興趣?!毙睦韺W的實驗證明,興趣的形成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學生對學習物理有濃厚的興趣,他的物理學習成績就能穩(wěn)步提高。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總結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有吸引學生的魅力,啟發(fā)學生
重視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把第一堂物理課講得很精彩,使學生聽得入迷,認為聽老師講物理課是一種享受,從而感到高興和愉快,并認為物理不難學,由此產生一定要學習好物理的信念,這樣就初步建立起了學好物理的興趣。當然這是建立在教師對物理教學有濃厚興趣基礎上的,因此,教師應具備以下幾點要求:
1.物理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淵博的其他知識,在上課時能穿插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學生覺得新鮮,很好奇,對老師很欽佩,這樣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在講摩擦力時,可以先提出問題:“現代生活中的汽車、自行車等車輪為什么用橡膠做成的呢?為什么不用鋼鐵更耐磨的材料呢?”從而引出摩擦力的作用,讓學生帶著好奇的心理去認識摩擦力。
2.有幽默的通俗的教學藝術,學生就感覺到學習物理就像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他們不感覺到學習物理是抽象的,而是比較容易的,這樣學生也愿意學習物理。
二、重視實驗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物理教學才能獲得成功。學生只有通過實驗觀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趣味新奇的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他們思索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人造“雪景”、聽從“指揮”的雞毛、會“浮”的鐵球、“瓶吞蛋”“燒不斷的棉線”等,無不使學生興趣盎然,欣喜若狂。課堂上,可以借助這些實驗把學生的熱情引導到定向觀察上來,使學生對知識心領神會,融會貫通。若不及時引導,實驗就會變成看熱鬧,干擾了實驗的效果,所以,實驗前必須嚴格強調實驗的目的。深鉆教材,銳意教改,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探索的氛圍,激發(fā)學生求解的愿望和熱情,把學生知與不知、深知與淺知的問題帶到教學中去,使學生參與思考,努力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時,要注意創(chuàng)設“憤”“悱”的情境,通過必要的設疑、鋪墊及一系列的啟發(fā)誘導,引導學生自覺進入思考、探索的角色。例如,在學習“變阻器”之前,問學生:“為什么調節(jié)電視機上的某個旋鈕時,熒光屏的畫面會變明變暗,喇叭的聲音會變大變?。俊敝v“什么是力”一節(jié)中,在列舉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問學生:“我們平常接觸了不少力的現象,誰能給力下個定義?”在教學電磁聯系時,提出問題:“你知道電風扇是怎樣工作的嗎?”
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輕松地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虛擬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習興趣倍增。例如,在學習“物態(tài)變化”時,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霧、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樹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來時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爐燒水時水壺上冒出白氣,茶杯上的白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等現象,創(chuàng)設出“霧、霜、冰”是怎樣形成的?“水為何會變成白氣?”“白氣又為何會變成水滴?”等一系列情境,會緊扣學生心弦,引學生入勝。
五、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般說來,學生對某個教師的感情越深,就越愛聽他的課,并會加倍努力地來學習這門課,而受到冷淡或厭惡的學生,不僅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課不感興趣,而且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于棄而不學。因此,物理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學生才會對物理課感興趣,才會積極參加物理教學活動并奮發(fā)學好物理。教師的一言一行,隨時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無形中教師在學生中的威望逐漸升級,“向師性”的情感油然而生。
總的來說,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成效如何,關鍵是教師,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應當十分注重提高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因為,只有自己有光才能照亮學生,自己有熱才能傳遞給學生,自己有高超的授課藝術才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雷洪.新課程理念下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初中物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朱德全.教育學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馮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