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教什么,也就是確定教學目標。我們在確定一篇文章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思考文本教學內(nèi)容的三個層次:語文常識、文本共性、文本個性,而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個性,否則的話,所有散文都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文章教起來、學生學起來味同嚼蠟。
凸顯文本的個性,不同的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的文學樣式,都應該各有其特點,而這個特點正是教學的焦點。
彰顯教師的個性,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教學特點要在教學中恰當?shù)伢w現(xiàn),尤其是自己擅長的,要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熏染學生。
彰顯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個性體現(xiàn)在閱讀和寫作中,要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悟,并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
《直面苦難》節(jié)選是周國平的一篇哲思散文,從文體上來說,要扣住散文教學的文體特征來教,所以作者的情感是我們必須要把握的;其次,從散文的類型上來說,是一篇哲思類散文,不同于寫人敘事寫景類的散文,里面重在向我們傳達關(guān)于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的思考往往用很多具有豐富內(nèi)涵委婉含蓄的句子表達出來,具有詩意和哲理,所以鑒賞品味詩意的語言,應該是此類文章的一個主要教學目標;最后從本文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出發(fā),可以看到文章中有很多哲理性的思考,僅僅是作者思考的結(jié)果,沒有具體的闡述,這給學生的理解明顯會帶來障礙,所以需要學生思考用一些實例或者自己的經(jīng)歷來和作者的觀點產(chǎn)生共鳴,這一點牽涉到語言文字的運用和思辨能力。
一、語言的品味與感悟
“人天生是軟弱的,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軟弱了就反而能承擔苦難,“猶”表示遞進,表示立足于天生軟弱這個事實,還能承擔苦難,很了不起,很能顯示人的尊嚴。
作者為什么“厭惡那種號稱鐵石心腸的強者,蔑視他們一路旗開得勝的驕橫”?一路旗開得勝,可見那些“號稱鐵石心腸的強者”只是生活中的幸運兒,不是真正遭遇苦難的英雄。作者認為他們不是真英雄,卻自己號稱是“強者”,所以厭惡與蔑視。其實作者認為“以軟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著尋??嚯y的人們”才是真英雄。這是作者與眾不同英雄觀的體現(xiàn)。
“也許,沒有浪漫氣息的悲劇是我們最本質(zhì)的悲劇,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氣是我們最真實的勇氣?!边@句話包含著思辨色彩,揭示了悲劇和勇氣的實質(zhì),那些戲劇化的,崇高感的悲劇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
“這里沒有舞臺,只有空漠無際的蒼穹。”運用比喻寫出了人在自然災難面前的卑微渺小。
一些句子是易懂的,但也有一些句子包含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因此語言含蓄,需要我們仔細揣摩,方能理解其含義。另外,也要對這些句子進行飽含感情的朗讀,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葉圣陶一直在關(guān)注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語文是工具,是貫穿其一生的教育思想。語文是思維的工具,是表達交流乃至人生的工具。否認這一點,其后果是可怕的。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這一點偏離的有點多。其實,工具僅是比喻而已,思想、語言、文字三者密不可分,語言訓練始終是和對作品情感內(nèi)涵的把握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欣賞文學作品“要理解得透,就必須多揣摩”。
二、內(nèi)涵的拓展和延伸
學習一篇哲思散文,最終結(jié)果不是懂得這一篇散文,而是學會欣賞語言文字,學會如何讀通文章的情感,學會領(lǐng)悟蘊含的哲理,所以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就非常重要。哲思散文的特點往往是說理多,敘述少,所以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抽象概括化到具體形象化的過程,主要是補充一些相關(guān)的事實幫助學生理解。通過拓展延伸,學生可以加深對課堂內(nèi)容的理解,可以增強對課堂所學方法的好感與熟練度。
《直面苦難》讓我感受到作者的悲痛和憤激,他對美化苦難帶有強烈的不滿。如“不要對我說”“何必用”“我厭惡”“蔑視”等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這種情緒,作者認為過于夸大苦難的積極作用是錯誤的,顯得做作,苦難帶有難以回避的消極作用。比如“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學生能夠看出情感,但是為什么他對苦難的態(tài)度是這樣的呢?這就和周國平個人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必須要拓展,才能讓學生明白這種情感的由來。
《直面苦難》最初出自被讀者稱為“寫盡完美的毀滅,超越平凡的感動”的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位讀者如是評道:“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父親用感情的一磚一瓦壘筑起來的一座墳!”
周國平是這樣一個父親,他的女兒妞妞出生后不久便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眼底腫瘤的絕癥,他守著注定會夭折的孩子,守著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女兒,他的內(nèi)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和心碎!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周國平選擇了勇敢地面對,百倍地寵愛著女兒妞妞,并用含淚的微笑記錄下了女兒在世的562天的成長,寫下了一本真正屬于女兒的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他與妻子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lián)嵊畠海蹛酆桶吹男木辰诲e,這使他對苦難也有了更切骨的體驗,他在女兒在世的日日夜夜里,都在苦難中掙扎和煎熬,他感受到自身的無助與無奈,又怎能為苦難而說贊美之詞?讀第四節(jié),抓住“浮華”“做作”體會作者的情感。
縱然苦難真有凈化作用,我也寧要幸福。常識和本能都告訴我,歡樂比憂愁更有益于身體的保養(yǎng),幸福比苦難更有益于精神的健康。只有經(jīng)歷了苦難才會對苦難有最真實的感受。因此,作者憤激地說:“不要對我說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边@就是他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啊!
這個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否則無法理解他的苦難觀。
三、思辨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語言具有思辨色彩,英雄與眾生,苦難與日常生活,軟弱與尊嚴,兩兩相對出現(xiàn),引人深思。所以,我們在教一篇哲思散文的時候,要關(guān)注人文性,也就是其內(nèi)容,但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其的語言和語言背后的情感,抓住它,就不會教成心靈雞湯,就會兼具人文性與語文味。
“默默之中,苦難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臺上的繪聲繪色,來掩蓋生活中的無聲無息!”文中有不少類似的句子,意味深長。這句話寫出了苦難的負面作用,和我們一般的美化苦難恰恰相反。自古以來,我們崇尚苦難,“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都是典型地認為苦難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本文作者給出了反面評價。從訓練思辨能力來講,我們可以搞一搞小型的辯論賽,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如果從訓練語言運用能力入手,可以讓學生仿照第二段寫一個排比句,列舉幾個實例證明觀點;也可以圍繞此句話為中心觀點,寫一段議論性的文字,能夠豐富翔實地論證此觀點。
語言和思維的結(jié)合,才是語文課最有價值的地方。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能夠與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哲思類散文的語言特點是精煉簡潔,思想是含蓄豐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和借鑒的。
研究思想的有效手段就是研究語言,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成熟的思想,在習得語言之前,是不能得到的,走不進語言,就只能徘徊在作者的心靈之外,永遠無法理解人文意蘊之所在。品味和體悟語言是我們走進作者心靈的唯一路徑。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0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