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集體備課時反映出一個共同的現象:這一屆學生具有基礎薄弱、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較低、學習主動性不強等特點,老師講內容他們根本愛聽不聽,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情況:研討了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一知半解,課堂中大部分同學不能積極地、真正地參與到與同學合作討論的學習中去,自己也不能獨立地進行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和總結方法;這些現實問題導致教師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卻不能很好地配合,最終的教學效果并非是課改者所期望的那樣,作業(yè)不理想、檢測不合格的學生接近一半,事實讓人觸目驚心!因此首先建立師生之間的親和力,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人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除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
我們農村初中生學習基礎較差,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數學的動機和熱情不高,學生家長很少與孩子溝通,面對這些家長從而導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和行為傾向。其原因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學習目標達不到,需要得不到滿足,困難又無法克服。他們對老師寄予依賴心理,希望老師把每一個題目都講給他們聽,習慣于模仿、硬套。久而久之,學生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不到發(fā)展。所以努力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外,還應在課外舍得感情投資,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對學生的困難,要主動幫助他們想辦法解決,使學生覺得你時刻在關心他,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二、縮短師生心距,學會傾聽學生心聲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如果教師自視甚高,不顧學生的感受,唯我獨尊,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學問最高,課講得最好,學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強,就不可能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上課前的幾分鐘預備時間中不僅要準備教案,更重要的是準備一個好的心情,能帶給學生一個輕松的微笑,也一定能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愛他們的,傾聽是雙向的,一個愿聽,一個愿說,教師也可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講給學生聽,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
三、幫助激活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自主思考。作為教師就要著力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要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在課堂上教師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fā)言交流。贊揚一些學生獨特的解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是愉快的事情,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其次,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課始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探索有效性思維,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更加活躍,這是教師的主要職責。一堂課每個問題特別重要,但自始至終要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tài)很困難,因此問題引入特別重要。第三,開展一些競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中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于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tài),能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第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充分展現自我。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的主角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四、開展活動,加強學生自主體驗的機會
教師要注重開展課堂合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數學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提升自主體驗能力,比如在“求代數式的值”進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課本,找出題目中方法,注意事項和技巧,開展自主學習,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促進學生不斷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真正讓學生高效率地在形象、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提升自己數學素質。在進行現代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后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對重點內容逐步進行熟悉,分析探究,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老師進行現代化教學。比如:在教學“三角形中位線”時,用幾何畫板做了如下事情:作三角形ABC,取AB的中點D,取AC的中點E,連接DE,接著預算出DE、BC,∠ADE、∠AED、∠ABC、∠ACB等,然后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關系,問:發(fā)現了什么?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只要拖動動點A(或B、或C)就可立即加以驗證其正確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歸納能力,這是以往任何教具所不能實現的。
可操作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其中,并使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實現有效學習。
因此,教學時導學要突出只有讓學生自己接近你、接納你的意見,最終才能接受你的教育,否則,那些讓學生敬而遠之的教師,是不可能獲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師生之間如果具備良好的親和力,就會形成和諧的教育氛圍,師生關系才會真正的民主、平等與尊重,所以可以說,親和力的產生,是人為關懷不斷滲透的結果,教師應盡量多為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學會傾聽、交流、合作、分享,并不斷獲取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潘洪建.當代知識觀及其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2]張承芬.教育心理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