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shù)學離不開解題,解題離不開變,“變在何處、為什么要變、怎樣變”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圍繞核心概念變,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圍繞知識節(jié)點變,發(fā)展思維的深刻性;圍繞解題策略變,加強思維的敏捷性。通過感悟思想方法、構建知識體系,揭示數(shù)學本質。
關鍵詞:變式教學;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本質
“變式教學”是通過對定理、命題進行變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背景揭示問題的本質,探尋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
“變在何處?”——變條件、變結論、變圖形、變背景、變拓展生長等等。在變中從簡單模仿到自發(fā)領悟到自覺分析;從基礎到創(chuàng)新再到卓越;從知識運用到經(jīng)驗積累再到能力提升。
“為什么要變?”——“變”可以使學生對問題解決過程和問題本身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本質特征,能幫助學生學會方法遷移、學會內省,利于揭示本質、啟發(fā)思維。
“怎樣變?”——圍繞核心概念變、圍繞知識節(jié)點變、圍繞解題策略變。
一、圍繞核心概念變,提升思維的廣闊性
案例1.如圖1,∠AOB=30°,點P是OB上一個動點,以P為圓心、3cm為半徑畫⊙P。
(1)若⊙P與直線OA相交,求OP的取值范圍;
(2)若⊙P與直線OA無公共點,求OP的取值范圍;
(3)若⊙P與射線OA只有一個公共點,求OP的取值范圍。
【案例分析】
這是一道考查關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典型習題,起點低,激活基本技能。引導學生將相交、相離問題轉化為相切處理,體會動靜之間的轉換;將圓與直線位置關系轉化為交點的個數(shù)探究,滲透轉化意識?!爸本€與射線”一字之差,關注審題,回歸概念?!跋嘟粫r圓與直線一定有2個公共點,而射線則可能有1個或2個公共點”,“d與r”的大小關系即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變式1:如圖2,菱形ABCD,AD=6cm,∠CDA=60°,點P從D出發(fā)沿DB向B運動,以P為圓心、3cm為半徑畫⊙P。
(1)若⊙P與線段BA相交,求DP的取值范圍;
(2)若⊙P與線段DA相離,求DP的取值范圍。
【變式分析】
將角的背景變?yōu)椤傲庑巍?,圖形在變化,求解思路不變,實現(xiàn)了從知識層面到方法層面的過渡。
變式2:如圖3,菱形ABCD,AD=6cm,∠CDA=60°,點P從D出發(fā)以 cm/s的速度沿DB向B運動,過P作PQ∥AB,交AD于Q,以P為圓心PQ為半徑畫⊙P,設運動時間為ts:
(1)DB=______,DP=______,PQ=________;
(2)t為何值時,⊙P與直線AB相交?相切?相離?
(3)t為何值,⊙P與邊AB相交有1個公共點?有2個公共點?
你還能提出一些關于⊙P與直線AB、線段AB有關的問題嗎?
(怎樣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哪些數(shù)學方法?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感悟?)
【變式分析】
將直線變?yōu)榫€段、射線,d變→圓心位置變→r變→圓心和r同時變,從定向的變到開放的變,從解決問題到提出問題,“變”將相關問題串聯(lián)起來,表象在變而本質未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沒變。通過“變”表象揭示核心;通過“變”與“不變”體會數(shù)學思想,感悟數(shù)學本質,提升思維的廣闊性。
二、圍繞知識節(jié)點變,發(fā)展思維的深刻性
案例2.已知拋物線的圖象經(jīng)過點A(-1,0),B(3,0),C(0,-3)。
(1)求拋物線的表達式;
(2)在拋物線上、x軸下方尋找點P,使得S△ABP=S△ABC,求點P坐標。
變式1:(相等是否特殊些?)在拋物線上、x軸下方尋找點Q,使得S△ABQ= S△ABC,求點Q坐標;
變式2:(等量關系是否特殊些?)在拋物線上、x軸下方尋找點E,使得S△ABE面積最大,求點E坐標;
變式3:在拋物線的對稱軸上是否存在點M,使得△AMC為直角三角形,求點M坐標;
變式4:在拋物線的對稱軸上是否存在點N,使得△ANC為等腰三角形,求點N坐標;
變式5:在線段BC上是否存在點G,使得△BOG與△ABC相似,若存在求點G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變式分析】
在2011版課標中,7~9年級課程內容“圖形與幾何”部分內容包含:圖形的性質(涉及平行線、相交線、三角形、四邊形、圓);圖形的變化(涉及軸對稱、平移、旋轉、相似、投影);圖形與坐標等。這道題以二次函數(shù)為背景,以坐標系為載體嵌入幾何與圖形,通過“變”引導學生審題——審共性、審差異,審變與不變;通過“變”挖掘條件(顯性條件:點的坐標,隱性條件;三角形面積、坐標系內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表達式)與結論之間的數(shù)學聯(lián)系,在條件與結論的聯(lián)系中探求架接渠道,探索解題之道。
變式1、變式2對比分析如下:
通過分析會發(fā)現(xiàn):平行線是溝通數(shù)與形的橋梁。
變式3、變式4、變式5對比分析如下:
在對比中會發(fā)現(xiàn),這幾個變式問題有著共同的結構,問題的落點都回歸到圖形構成的基本元素“點、線、角”上,看似問題各自獨立、各不相同,但實質上“同宗同源”,知識在此聚合、生長。在變式的過程中,辨析圖形的基本元素,抓住元素的本質屬性,提煉核心規(guī)律,內化“數(shù)形結合、分類討論、轉化與化歸”的數(shù)學思想,在知識的節(jié)點處發(fā)展思維的深刻性。
三、圍繞解題策略變,加強思維的敏捷性
案例3.如圖4,∠BAC=90°,AB=AC,BD⊥直線m,垂足為D;CE⊥直線m,垂足為E;猜想BD,CE,DE三者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這是一道課本改編題,開放的提問方式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學生借助全等能夠順利完成猜想:DE=BD+CE。
(一)縱向遷移
變式1:(90°→任意角度)
如圖5,AB=AC,點D、A、E三點共線,當∠BDA=∠BAC=∠AEC時關于BD,CE,DE的猜想還成立嗎?說明理由。
變式2:(刪減條件→全等變相似)
如圖6,點D,A,E三點共線,當∠BDA=∠BAC=∠AEC時,關于BD,CE,DE的猜想還成立嗎?說明理由。
變式3:(基本圖形辨析)
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Rt△AMN和Rt△FDE,如圖7,∠N=∠F=90°,點A是DE中點,DF交AN于點B,AM交FE于點C,關于DE,BD,CE三者的數(shù)量關系還成立嗎?你還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說明理由。
變式4:在變式3的基礎上,Rt△AMN繞點A旋轉一定角度,AN交DF的延長線于點B,AM交FE于點C,如圖8,你的猜想還成立嗎?
【變式分析】一線三等角的基本圖形沒有變,嵌入等腰直角三角形,植入旋轉,圖形的演變將知識點進行了串聯(lián),由點及面體會圖形在幾何中的作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圖形的本質,體會圖形的發(fā)展變化,在復雜的圖形中辨析蘊含的基本圖形,讓思維跳躍,讓解題策略靈動起來,直擊問題的本質。
(二)橫向遷移
變式5:如圖9,等邊三角形△CDE,B為DC上一點,,∠BAC=60°,AE=1,BD= ,求DE長;
變式6:如圖10,矩形DECF折疊,BC是折痕,點F落在邊DE上,BC=5 , = ,求FC的長。
【變式分析】
在這一組題的變化中,從角變到邊變,從顯性的基本圖形到基本圖形的組合內隱,從特殊到一般,策略隨問題而變,思維隨策略而動。在變化中,基本圖形從不同角度向外擴散,縱向深入、橫向拓展,使學生頭腦中的信息存儲更為系統(tǒng);在變中,對基本圖形進行理性思考,內化為思維單元進行解題運用,將復雜的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更加直觀地理解數(shù)學?!白儭笔怯袑哟?、有梯度的“進”,在進中找規(guī)律、尋通法,整合思維模式,加強思維的敏捷性。
英國科學家培根說:“數(shù)學是進入各個科學門戶的鑰匙,如果沒有數(shù)學知識就不可能知曉這個世界。”數(shù)學離不開解題,解題離不開變——“變則靈動”,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變”“變在何處”,更要明晰“為什么要變”。
變,延伸、拓寬,由例及類、由此及彼,在沉淀中,感悟數(shù)學思想方法,喚醒生命的課堂,使顯性的知識與隱形的素養(yǎng)自然融合;變,把知識連成線、串成網(wǎng)、構成體,在構建知識的內在體系中,深刻洞察、理解數(shù)學;變,讓知識有“固著點”,使能力有“生長點”,能揭示本質,啟發(fā)思維。
參考文獻:
[1]儲東華,薛鶯,陳鋒.一節(jié)“智慧、靈動、高效”的習題課[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4.
[2]謝景力.數(shù)學變式教學的認識與實踐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刁成海.中小學教師培訓[J].東北師范大學,2012(4).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