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論述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礎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挖掘的藝術和策略,提出措施建議如下:有教育意識;要向學生求教;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要用集體的智慧;要堅持聯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把握問題的實質和內涵。
關鍵詞: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8-0285-02
短信是繼網絡之后出現的又一新的媒體,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命方式,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還改變了教育界,特別是教師的行為方式,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新載體[1]。
一、短信及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短信這一傳播媒體將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傳送給受教育者,從而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響,使教育對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的一項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2]。短信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的優(yōu)勢:其一,短信有很強的趣味性,被青年學生普遍喜愛,是傳統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這實際上,滿足了青年學生好奇心和追求時尚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易被廣大青年學生接受。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將短信的趣味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融為一體,從而提升教育內容的新穎性,以青年學生喜歡的形式,出現在他們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其二,短信具有便捷靈活、時尚個性、間接含蓄、經濟實惠等特點,具有很強的實用性[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即教育目標的實現,主要取決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有機結合和兩者間互動的深度和廣度。短信作為思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直接影響到兩者之間的響應與配合,以及呼應和配合的程度。短信的便捷性、經濟實用性對于擴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一種可能。日常生活中的短信,能夠讓教育客體普遍感到教育主體的關懷,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填平彼此之間的鴻溝,增強彼此之間的親和力,從而改善彼此間的關系,樹立良好的形象。
利用短信回答和解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在情理交融的氛圍中實現更加有形、有色、有效的教育,能更直接、更綜合、更日常地體現出對教育客體成長的促進。短信對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探討與交流,彰顯著教育主體對育人的追求、對內涵的追求、對創(chuàng)造的追求、對自覺的追求,滲透于自身的靈魂深處,提升教育主體的教育智慧,感受到短信的獨特魅力,將學生的全部學校生活融為一體,滋養(yǎng)并促進學校教育。短信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學生工作的主題、資源、力量之源,并最終呈現為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重建。短信所內蘊的活力、堅實的學生基礎、廣闊的改革空間,完全可能率先打開局面,為學校整體變革記錄經驗、積聚變革力量,成為促成學校整體變革的推進劑、催化劑和綜合融通發(fā)展境界的直接體現[4]。
二、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短信作為一種傳播媒體,只是一種教育中介,本身并不含有教育的功能,即教育性。但是,短信具有承載教育內容的可能性,具有教育的潛質。短信的教育性是由其傳播者,準確地講是其編寫者賦予的,也就是說,短信的教育性完全由編寫者所創(chuàng)造。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將其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凝結在短信文字之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梢姡诰蚨绦诺慕逃δ?,就是讓短信賦予教育的質性,生長出教育的火種,讓主流聲音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日常短信成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把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體現在日常短信之中。
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深的學問,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化學、法學、傳播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上[5],并在研究其接收者思想形成、發(fā)展和行為規(guī)律及其方法的基礎上,面對其接收者的日常生活而形成的各種系列短信的集合??梢哉f,這項工作從目前還沒有得到被學界普遍的重視和認可。盡管國內一些學者對此也有相應的研究,但還沒有上升到學科屬性的高度加以研究。要想真正改善我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只有改善現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才能改變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不愿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黨團組織活動心不在焉;在“兩課”上,形勢教育報告中,干其他事情(看小說、雜志,或專業(yè)書,玩手機游戲)的現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信息化帶來的挑戰(zhàn)。特別是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給學校教育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手機短信很容易誘發(fā)某些不理智行為的發(fā)生,既加劇了大學生的誠信危機,也影響到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順利成長。對此,我們只有從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的高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短信”的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短信的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在游泳中學游泳是最有效的方法。由此推理,“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只能回到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之中。由于短信的表達能力和反饋形式都是有限的,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思想上,觀念上、價值上的溝通,從短信溝通的要素(發(fā)送者、接收者、編碼和解碼、目標、背景、信息、渠道或媒介、反饋、噪音或干擾)來看[6],利用簡短的文字來發(fā)送、反饋特定的思想內容、價值觀念,以及一定的價值規(guī)范,存在著如傳播信息較小、理論性不強、缺乏實踐支撐和情感交流等缺點。可是,這并不排除短信確實能夠承載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主張、價值規(guī)范的可能性。通過短信與其他媒體配合所形成的合力,完全能夠改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從這個角度和思路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短信完全可以成為配合其他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導,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子”。
筆者在“形勢政策”教學中,動員學生用“短信的形式”對當前形勢進行改寫。結果課堂秩序井然,還出現了在課間互相討論的熱鬧景象。面臨考試前,通常通過開會強調考場紀律。現在群發(fā)了一個短信:“考試結束后,每人要回發(fā)一條描述考試作弊者表情或動作的短信”。結果沒有一人考試作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再如,一個學生上網成癮,他的班主任做了好多工作都沒有成效,很著急。筆者給他發(fā)了“累了吧,該休息一會了”這樣一條短信,他復信說:“確實,很累,不舒服?!苯又P者說“我也有同感”,“那你現在上網嗎?”“不上了!”“你采取了什么辦法?”筆者的回答是“節(jié)制”,結果,這位同學約我見面,求教“節(jié)制”。事后,這位學生回到了課堂。其實,這樣的事例很多,不必一一羅列。事實上,短信用于學生日常工作,只要采取適當的策略,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思想政治教育短信的挖掘
編寫思想政治教育短信,首先,編寫者必須要有教育意識,深信學生工作本身就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教育。這樣才能把教育的思想融入短信之中。第二,要向學生求教。因為學生最了解自身及同學的心理,更清楚“對癥下藥”的方法。學生的“招”往往很高明,千萬不可小視。第三,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因為哲學是一切學科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為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務等問題的科學認識和確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5]。第四,要用集體的智慧。因為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群策群力才是解決問題有效的方法。因此,實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聯合,用集體的經驗和智慧,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短信學科的理論構架,并將用于日常學生管理的各種短信進行匯總、分類、加工、整合,形成不同系列的短信大全,以便于在日常短信思想教育中參照。第五,要堅持聯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對任何問題都應該分析其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真正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實質和內涵[5]。
四、創(chuàng)造條件,確保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短信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對此,我們只能在實踐中探索前行。眼下的任務就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加速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改革現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機制、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評價監(jiān)督制度。從目前各大學的情況來看,本來“育人”是廣大教師應盡的職責,可是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較為普遍。在課堂上,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看小說、玩游戲不加管理,這種現象已經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正常聽課了。出于對學生負責的需要,我們必須從思想上、組織上、管理上、制度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完善評價監(jiān)督機制的基礎上,將“育人”作為教師教學評價的首要指標,從而動員廣大教學人員一同加入到學生工作的大軍之中。這就要求各高校必須盡快創(chuàng)造條件,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運行與管理機制和評價監(jiān)督機制,以此來推動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孫長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研究及其評價與展望[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48-51.
[2]萬長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芻議[J].社科縱橫,2008(5):154-156
[3]周燦明.試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新載體[J].神州:中旬刊,2012(11):122-122.
[4]李家成.論學生工作性質的當代定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42-147.
[5]王桂霞.校園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依據[J].文教資料,2009(27):183-184.
[6]陳麗琴.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J].當代教育論壇,2011(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