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中,許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應成為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我認為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小學生比較容易滿足,考試取得好成績,只要有一粒糖、一個本的獎勵也會欣喜若狂,比較重視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而如今物質生活逐漸豐裕,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所以造成部分家長過于寵愛孩子,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忽略了對孩子品質方面的基本要求,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誤區(qū)。學生比較自私,不知道回報父母和社會,在班級表現為不團結其他同學;有的小學生對表揚、鼓勵無所謂,對什么事都滿不在乎,沒有榮譽感和責任感。
如今的孩子多半是獨生子女,他們都缺少玩伴,自我表現欲過強,占有欲較強,在班級集體活動中表現出過于自私、缺少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不懂得互相幫助。由于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大多數家庭獨門獨戶,孩子沒有交往的小伙伴,缺少交往活動,在班級集體中往往幾個能干的學生無法合作做好一件事,不懂得互相幫助。
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管教過嚴,以至于孩子一出家門仿佛小鳥一樣飛向天空,到了學校就任性放縱?,F代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要么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要么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要求絕對服從,使孩子對父母見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更有的孩子因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心靈受到嚴重傷害。
學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致使許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yōu)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 ,造成了學生進入社會以后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而做出許多過激的行為,甚至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這也與早期學校教育的狹隘和片面有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工作。
一、尊重每一個學生
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不要輕易傷害他們,消除內心對“差生”的偏見,所謂的“差生”只是需要我們格外關注的對象。他們渴望幫助和鼓勵,教師對學生尊重的同時也能獲得學生對教師的極大尊重。
二、教師不可有“私心”,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日常教學活動和班級活動中對學生切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因某位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良而刻意偏袒,這對其他學生是不公平的,應該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可愛之處。在日常教學和班級活動中,要多看到學生的優(yōu)點,尤其是所謂的“后進生”,更需要鼓勵和激勵,教師的態(tài)度和人格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要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教師首先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才能換來學生誠實的回報,同時你也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找到學生心理難題的根源,更好地解決問題。
作為一名人類文化的傳承者,教師既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又是守護者。能否把握學生心理,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將對教育工作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開展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原則是“理解”,成年人需要理解,孩子更需要理解。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才能讓他們從心底真正接納教師。從而使他們在真正需要關心、幫助時,能夠接受教師善意的意見和建議,把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讓“健康”扎根在每個孩子心里。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