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科目的教學內容開展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和教育要求的不斷完善越加嚴肅而豐富,尤其是針對小學教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是成為新時代數學教學的重點研究方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要談一談在教學實際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教學經驗;經驗總結
受多年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小學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都采取著“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主講、學生主學的單調枯燥教學形式。新時代的教育要求塑造全方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教師從小學教育開始,就樹立起學生創(chuàng)新和善于思考的思維習慣。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究竟如何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成績呢?筆者主要就這一方面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顧名思義,就是激發(fā)起學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實現沒有壓迫、沒有強制的學習氛圍。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細心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愛好和最容易理解知識的接收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原動力,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探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將數學問題與生活緊密相連
無論到了哪一個年紀,數學學科都是作為一種既是理論學科,又是實踐學科的兩棲學科,這也就意味著要想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將例題的解析背景放置在生活之中,設置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獲取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像是教師在進行“時間”這部分的教學的時候,就不妨將這一部分的知識與實際的生活進行聯系,對學生提問的問題可以是:“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什么時間放學呢?”或者是“我們放學回家看的電視節(jié)目(或者動畫片)是什么時間開始播放的啊?”讓學生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知識的存在和數學的魅力,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提高十分有利。
無論怎樣,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和數學有效教學方法的使用都是建立在數學作為應用學科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都不能讓數學學科偏離實際生活。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數學學科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和差異,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斷的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尋問題,并尋求問題的答案,做到“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張萬樹.探索小學數學中的分層教學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