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就年齡階段來說,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時期。他們想知道一切的東西。閱讀,作為小學語文能力的基本功之一,相信不僅教師懂得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家長估計也不會例外。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一、意識的培養(yǎng)
當我們在課堂上講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我們不妨讓學生了解安徒生本人的資料背景以及他的其他作品,這樣學生就會知道原來這個作家的作品這么吸引人啊。那么學生就會去搜尋他的作品來讀。這時候如果教師再組織一次安徒生童話故事比賽估計效果就更好了。學生在童話故事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在講到《爭吵》這一課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了解《愛的教育》這本書,鼓勵學生閱讀其中的故事,并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所見所聞,再與這本書中所講到的做一下比較和融合,這樣不僅學生的眼界拓寬了,而且心靈也會受到愛心的渲染。
二、感情的滲透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只看到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還要把自己的感情與書中所表達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讀書才有了效果。我們要讓學生讀完故事后學會思考,我看到了什么,我聽到了什么,我感覺到了什么,我的心情是不是和主人公一樣。這不僅需要學生的理解,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烘托,教師的感情時刻在影響著學生的心情,我們長嘆一聲,學生也會體會到書中人物的悲涼;教師大笑一聲,學生也會感覺到人物的快樂。
三、教師的參與
學生在學校時刻以教師為榜樣。教師的言行習慣有時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的做法是每周找出兩節(jié)課作為閱讀課,教師和學生坐在那里,人手一本書,靜靜地去讀,讀完書后會心地一笑,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心理的滿足和愉悅。
四、興趣的促成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不僅不會滿足于現(xiàn)狀,他還想知道的更多。而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了解了童話故事,還有天文地理。讀過了天文地理,還有歷史古今。找個時間把學生讀過的知識講一講,分分類,那么,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薄,就會激起更加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于陌生領域的好奇心。總之,不拘泥于一類,不拘束于形式就好了。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