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山水畫、花鳥畫、特別是人物畫,風格益發(fā)向著寫實素描方向滑行,刻意繁復(fù)矮飾堆砌,精工巧匠式的所謂“寫意畫”充斥社會。個性作品和個性畫家在“弘揚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口號下,被排斥在所謂的“主流”之外,中國畫已經(jīng)被人為地壓制在一個西方化模式和制作化的狹窄的甬路之中。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不正確的學習和借鑒之路。作為中國畫的主流——水墨畫,主張“以形寫神”“重在寫意”,文人畫還要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齊白石老人還提出中國畫應(yīng)“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與西方繪畫強調(diào)形體結(jié)構(gòu)素描關(guān)系是不同的。我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中西繪畫如何互融是個老話題。
一、中西合璧,名家輩出
最近我看了吳冠中先生的早期油畫作品《掃雪》,使我眼界大開,好像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油畫《掃雪》顯然具有民族風格并且富有水墨畫的情趣,確是一副中西合璧的好作品。在我國中西兼長的畫家不少,但往往是畫油畫的必須徹底西法,畫國畫的往往復(fù)古,以致中西永不碰頭。有人試探一下,也往往斥為“土油畫”,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幅《掃雪》意境深遠,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采用了單純的灰調(diào),與雪后初晴的意境非常和諧,表現(xiàn)了特有環(huán)境中的特殊情調(diào)。中國畫在色彩上追求單純的效果,注重墨色主導(dǎo)、色不壓墨。樹木枝干也體現(xiàn)了中國畫“骨法用墨”的特點,但在整體上并沒有中西混雜或勉強糅合的痕跡,也沒有違背油畫顏料、工具的常規(guī),是一幅值得一讀的“土油畫”。吳冠中先生老而彌堅,中西兼長,具象抽象全能,是藝術(shù)的常青樹。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索意識,促進了中西繪畫的融合。像《掃雪》這樣的好作品還有很多,1960年羅工柳創(chuàng)作的油畫《延安人》引起了社會的關(guān)注。這幅作品充滿了寫意性,淋漓酣暢、渾厚單純的筆觸,使老農(nóng)神態(tài)極為傳神,意境非常深遠,展現(xiàn)了作者熟練的國畫功底,給當時的肖像畫創(chuàng)作注入一股新的氣息,我們好像嗅到了陜北一片泥土芳香。有些中國畫家也創(chuàng)作出不少西畫味的優(yōu)秀作品,如著名山水畫大家李可染先生,學習荷蘭著名油畫家倫勃朗的明暗對比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像作品《黃山人字瀑》明暗對比分明,空間感強,山腳云氣繚繞,峽谷流水如帶,筆墨技法熟練,墨色厚重,層次分明,意境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
前幾年有人強調(diào)中國畫的特征,而對徐悲鴻、蔣兆和等著名畫家指責,斥為“不成功”;而對黃賓虹的畫作高度評價,被推為守傳統(tǒng)正宗的中國畫。我認為黃賓虹確是中國山水畫大家,他的積墨技法高超,層層積點卻不失滋潤,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實踐特別豐富,著書立說給后世留下不少寶貴的文字遺產(chǎn);而對徐悲鴻、蔣兆和等人的斥責,確是偏頗太激,有人將眼下愈演愈烈的雕琢修飾之風歸咎于徐悲鴻,也是有失公允的。國畫中兼用西畫之法,把畫面畫的更豐富、更有空間感、真實感又有什么不好!我們不能拒絕好的東西,有益的幫助。剔除糟粕,吸取精華,才能使自己進步。也有人說:要守住中國畫線條造型這個“線”。這個提醒是應(yīng)當?shù)?,然而也不容易,世界是多元的,線條不獨中國畫用,油畫起稿造型也用,只不過中國畫的線條為意象造型,西洋畫的線條只為輪廓、結(jié)構(gòu)用。中國畫運用線條的粗細、干濕、濃淡、疾徐、轉(zhuǎn)折來表現(xiàn)人的主觀意識。
現(xiàn)代人物畫家王子武、山水畫家苗重安屬長安畫派,是洋為中用成就卓著的中國畫家。王子武生活坎坷,身體欠佳,患有眼疾,每天默默作畫,不事張揚,為中國人物畫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王子武的人物頭像畫的很慢、很細,運用素描造型,明暗分明,過渡自然,立體效果突出。他把重點依次放在頭、臉、眼部位,而衣服、道具采用潑墨,意象造型,逸筆草草。臉部在淺墨渲染的基礎(chǔ)上,施以淡彩,很逼真。人物頭像《東海漁民》《長安老農(nóng)》造型準確,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他畫的《小木子》兒童頭像,運用明暗法把頭發(fā)畫的松軟、蓬亂,表現(xiàn)了兒童天真活潑、聰穎可愛的童趣?!洱R白石》描繪的重點放在面部,而帽子、衣服潑墨而成,揮筆而就;老人的胡須則用白粉,像畫粉畫,精工細雕畫得非常逼真?,F(xiàn)任陜西畫院院長的苗重安,山水畫獨具特色,他畫得《黃河源流》《太行峽谷》《黃河入海流》震動了中國畫壇。作品運用了西畫法,采用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相結(jié)合,畫得歷歷在目,畫面效果好,感情動人。
意大利畫家郎士寧,康熙54年進入中國,他是將西洋油畫精于寫實的技法帶進中國繪畫的第一人?!栋蓑E圖》即以中國畫法為主,摻和西洋的光影法,描繪得栩栩如生、造型優(yōu)美,對當時的中國繪畫有一定的影響。
西班牙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將一切物體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觀拼湊、組合。他創(chuàng)作的油畫《亞威農(nóng)少女》標志著立體主義的開端,在一張紙上可以看到鼻子、眼睛、耳朵,同時以正面和側(cè)面出現(xiàn),我們看到了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東西。畢加索不但打破了傳統(tǒng)的空間概念,也扭轉(zhuǎn)了人的欣賞趣味。畢加索的繪畫顯然具有中國繪畫意象造型的傳統(tǒng),晚年作品又看到中國水墨畫的痕跡,是東西方繪畫交流的典范。
趙無極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受父親影響熱愛書畫,學習塞尚、畢加索、馬蒂斯的繪畫,畫風比較接近印象派。1948年到達巴黎后,他從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認為西方油畫必須突破,畫了不少抽象畫。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lǐng)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xiàn)。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僅在畫布背面注明創(chuàng)作日期。趙無極的油畫受到西方抽象派的影響使他的作品產(chǎn)生變化,與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國畫的意象造型結(jié)合的更緊。
二、多個畫種,互相融合
傳統(tǒng)的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表現(xiàn)題材很窄,大多是風花雪月的貴族情趣,神化故事,歷史戲曲,主要形式是工筆畫。出現(xiàn)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優(yōu)秀作品,但是圖中的美女跟新仕女畫比起來就相形見絀了,如唐朝美女都是胖人,和當今的審美觀點就不協(xié)調(diào)了。隨著西方印象派、抽象派、前衛(wèi)派繪畫的傳入,現(xiàn)代的仕女畫正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傳統(tǒng)仕女畫的“三白法”被臉部凸凹渲染替代,國畫的“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轉(zhuǎn)化為“色墨并重、色彩代墨”,線條已被融入塊面中去,注重面型、身姿,追求人美、環(huán)境美。女工人、女農(nóng)民、女軍人、時尚美少女、裸體美女等,題材非常廣泛。窈窕淑女引人耳目,市場走勢看好,唯美主義作品開始出現(xiàn)。
18世紀的日本美術(shù)首推“浮世繪”(即日本的風俗畫),以東京為中心,持續(xù)發(fā)展了200年左右,以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和葛飾北齋三位畫家最為著名。浮世繪繼承了日本民族“大首繪”的傳統(tǒng),同時吸收了中國的線描和木刻版畫技術(shù),造型夸張,意象豐富。19世紀浮世繪作為遠銷歐洲的日本商品包裝紙進入法國市場,不久在歐洲形成一股浮世繪熱,對歐洲美術(shù)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水彩畫變化也不少,以前的標準第一就是講透明滋潤,講水色淋漓,是小品,不宜作深入的刻畫。最近看了關(guān)維興的水彩作品有了油畫感覺,像作品《鄉(xiāng)情》這么多的人擠在一起,眼睛、皺紋、衣紋都畫得清清楚楚,非常寫實。第十屆全國美展,山東青島人王紹波先生的水彩畫《漁歌》得了金獎,一舉打破了山東畫壇50年來在“美術(shù)全運會”——全國美展上沒有金獎的空白。此畫我拜讀再三,乍看像國畫中的積墨,細看又像油畫,真想不到是水彩畫。人家得了金獎,全國第一,這只能說明我的知識老化,因循守舊了。
水墨畫的潑彩和彩墨畫可以認為是與西畫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張大千潑的最好,宋文治的山水畫、楊之光的人物畫都有尚佳的表現(xiàn)。水色淋漓,墨彩互相滲化,肌理的不確性,質(zhì)感的偶然性,給人以趣味美感。彩墨畫有人稱為“新國畫”,是中西交融的中間產(chǎn)物試制品,發(fā)展前途光明。
三、中西繪畫,各有所長
如果談到中國畫與西畫的發(fā)展前途,我認為國畫發(fā)展空間較大,中西結(jié)合最好。中國畫的優(yōu)勢是意象造型,能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意識。由于水墨的透明性和交融性,加之宣紙奇妙滲化的不確性和魔幻般的可遇不可求的唯一性,其筆性墨韻往往帶給人們一種出其不意的愉悅。
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與中國畫結(jié)下不解之緣,我們不能放棄,也放棄不下。源遠流長的炎黃文化是中國畫的根,我們情有獨鐘。如山東人愛聽呂劇,如癡如醉,昆劇、越劇再好也聽不慣,鋼琴伴奏《紅燈記》更不順耳。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嘛!西方油畫的主流是寫實,它的一套造型理論,如明暗、色彩、透視、解剖,科學性很強,是我們應(yīng)該學習的。近百年的油畫實踐,使我們看到拿來階段即學習過程,還無法進入油畫深層次的思考,離成熟尚遠,中國油畫的歷史定位是剛剛掌握初步的語言系統(tǒng),處于發(fā)展前期,而不是標榜如何去與國際接軌。油畫發(fā)源于西方,深受西方人民的喜愛。最近我看了中國油畫家張京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油畫的魅力》,副題是《訪美雜記》。他出訪美國正遇“凡·高藝術(shù)大展”觀者人山人海,為了一張門票早6點排隊幾次都沒購得,最后托人寫了介紹信才勉強得到。有人說“太真實了和照片一樣”,作者卻說:“照片的真實感遠不及油畫的真實?!边@也叫情有獨鐘,油畫的魅力如此神奇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中國畫確要學習油畫的科學造型方法,中西合璧,傳統(tǒng)出新,才是一條正確的路。
四、創(chuàng)新要出好作品
現(xiàn)在人們都在講創(chuàng)新,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創(chuàng)新不等于以西潤中。創(chuàng)新一定要出好作品,要有試驗階段,也要有個“度”。作為第一步要借鑒好的東西,其中包括中西合璧,把失掉的觀眾請回來。油畫上的抽象處理更難掌握,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畫好“土油畫”比畫好“洋油畫”更難。中西造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是一條正確的路,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跟上社會進步的步伐。(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