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用歷史學和宗教學的理論方法,運用現(xiàn)有文獻資料,闡述了佛教傳入新疆的基本情況。對佛教在新疆各地的發(fā)展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佛教;新疆;發(fā)展
一、前言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產(chǎn)生于印度。創(chuàng)始人是當時北印度的城鎮(zhèn)國家迦毗羅衛(wèi)釋迦族凈飯王的太子釋迦牟尼。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的佛教僧團得到了當時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摩揭陀國等國的國王和工商業(yè)主的支持,因為主張在宗教信仰方面“四姓平等”,從而也得到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從事低賤職業(yè)的勞動者的支持,發(fā)展迅速。在釋迦牟尼去世一、二百年的時候,佛教僧團發(fā)展分裂,形成以主張改革的大眾部和主張維護原始佛教教義和戒律的上座兩大派,此后在這兩個大的部派底下又出現(xiàn)很多支派。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佛教從恒河中下游地區(qū)傳到印度各地,并不斷向鄰國傳播,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公元前一世紀前后,佛教傳入新疆。不久,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時期,在塔里木盆地邊緣各綠洲,佛寺林立,僧尼眾多,還形成了于闐、疏勒、龜茲等著名的佛教中心,同時出現(xiàn)了佛教畫像、寺廟、石窟等佛教建筑。
二、佛教傳入新疆及其發(fā)展態(tài)勢
佛教最先傳入地區(qū)應是新疆于闐。漢史史籍《洛陽伽藍記》、《大唐西域記》和藏文的《于闐國授記》等都記載了同一個佛教傳入于闐的傳說?!堵尻栙に{記》卷五《宋云行紀》:“于闐王不信佛法,有商將一比丘毗盧旃,在城南杏樹下,向王伏罪云:‘如來遣我來,令王造覆盆浮圖一軀,使王祚永隆。'王言:‘令我見佛,當即從命。'毗盧旃鳴鐘告佛,即遣羅睺變成為佛,從空而現(xiàn)真容。王五體投地,即于杏樹下置寺舍,畫作羅睺羅像,忽然自滅。于闐王更作精舍籠之,令覆甕之影恒出屋外?!雹佟洞筇莆饔蛴洝肪硎挠涊d也大致相同:“王城南十余里有大伽藍,此國先王為毗盧,折那阿羅漢建也。昔者此國佛法未被,而阿羅漢自迦濕彌羅國至此林中,宴坐習定。時有見者,駭其容服,具以其狀上白于王。王遂躬往,觀其容止,曰:‘爾何人乎,獨坐幽林?'羅漢曰:‘我如來弟子,閑居習定。王宜樹福,洪贊佛教,建伽藍,召僧眾。'王曰:‘如來者,有何德?有何神?而汝鳥棲,勤苦奉教。'”②
這些傳說沒有說明具體時間,《于闐國授記》記載說,于闐王地乳19歲時建國,為第一代王,其時佛涅槃已234年。建國后165年,當國王尉遲勝即位5年時,佛法在李國興起。學者一般把這一年代定于公元前86~76年間。因此說大約于公元前后佛教傳入于闐是有依據(jù)的。有關于闐的佛教流行方面,《魏書·西域傳》中曰:“于闐國……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重。王尤信尚,每設齋日,必親自灑掃饋食焉?!雹邸端鍟の饔騻鳌分性唬骸坝陉D國……俗奉佛,大多僧尼,王每持齋戒?!雹芘懦@些歷史史傳,很多西行僧人的札記中也提到佛香梵音縈繞的于闐小國,感覺更加詳實。中原高僧法顯西行天竺求法抵于闐,并留住三月。據(jù)《法顯傳》記載,這時于闐已“多大乘學”,大乘佛教已為于闐王所敬重和推崇。但于闐佛教卻在公元960年開始的喀喇汗王朝對于闐的伊斯蘭圣戰(zhàn)中徹底的滅亡。1013年喀喇汗王朝控制了于闐王國的領地。存在了千元年的于闐佛教受到了徹底毀滅之災難。
在絲綢之路南道有一地名鄯善,在羅布泊的西岸。約于公元初的東漢時,鄯善統(tǒng)一了周圍的小城郭,與于闐同成為南道蔥嶺以東的大國。這里是中西陸路交通要沖,當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佛教及其藝術也較早從犍陀羅、印度等地傳來。關于佛教傳入及其發(fā)展情況,史籍很少記載,《法顯傳》中提到這里說,“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但有精粗?!雹?/p>
在新疆的西部,今天的喀什,即古代疏勒。在公元2世紀時,疏勒佛教已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關于疏勒佛教的詳細情況,玄奘約于公元644年從印度回國,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這里的情況:“佉沙國周五千余里,多沙磧、少土壤。稼穡殷盛,花果繁茂……淳信佛教,勤營福利。伽藍數(shù)百所,僧徒萬余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瘋其文,故誦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⑥唐代時,疏勒僧人裴慧琳撰《一切經(jīng)音義》,共1225本,是研究佛教經(jīng)籍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龜茲佛教的傳入時間和早期流行情況,漢文史籍沒有確切的記載。從一些佛教典籍得知龜茲佛教自公元3世紀中葉即進入全盛時期。《晉書·四夷傳》提到:“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⑦
西晉過后,佛教可謂非常普及,公元七世紀,根據(jù)玄奘路訪及高僧過龜茲中提到的,“每歲秋分數(shù)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廢俗務,風持齋戒,受經(jīng)聽法,渴日忘疲?!雹噙@是說龜茲國王每年都要有幾十天排氣超正,齋戒聽法,國王、士庶如此,大臣自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佛教僧徒還經(jīng)常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玄奘又說,龜茲地區(qū)“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國王大臣謀議國事,訪及高僧,然后宣布?!?⑨這條記載使我們了解到龜茲國每月的定期議政制度,而且表明佛教僧徒可以參與朝政。
公元七世紀,吐蕃侵入西域,安西四鎮(zhèn)(疏勒、于闐、焉耆、龜茲)全部陷落。吐蕃統(tǒng)治制度殘忍酷烈。他們的侵占對龜茲地區(qū)的佛教文化是一次慘烈的破壞,并一直持續(xù)到公元9世紀中葉。在西鶻的西遷下,吐蕃退出了西域的歷史舞臺。
公元十三世紀,喀喇汗王朝-伊斯蘭教勢力的代表破壞了龜茲的佛教政權,歷經(jīng)千年的佛教文明也隨之逐漸衰敗。
三、佛教的發(fā)展在新疆走向沒落
5世紀至7世紀初,新疆戰(zhàn)亂頻繁,綠洲經(jīng)濟受到嚴重影響,人民生活逐漸貧困,需要肩負起建寺造塔和佛事活動的費用,供養(yǎng)數(shù)量不少的僧侶;對佛教的信仰不但無法給他們帶來幸福,而且還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悲慘。這些人慢慢的對佛教信仰衍生了動搖。從7世紀中葉起,佛教雖然在官方的庇佑下還是保持它重要的宗教地位,實質卻已經(jīng)受到襖教、摩尼教等其他宗教的影響,開始步入衰落。在伊斯蘭教傳入后,佛教便逐步衰落,它的主要宗教地位最終被伊斯蘭教所取代。
注釋:
賈應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176
②賈應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177
③[北齊]魏收.撰魏書·西域傳[M].中華書局,1974:卷一百二,二二六二
④[唐]魏征等撰.隋書·西域傳[M].中華書局,1973:卷八十三,一八五二。
⑤賈應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214
⑥賈應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229
⑦[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四夷傳[M].中華書局,1974:列傳第六十七,二五四三
⑧⑨余太山主編.西域文化史[M].中國友誼公司,1996:197
參考文獻:
[1]賈應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2][北齊]魏收撰.魏書·西域傳[M].中華書局,1974
[3][唐]魏征等撰.隋書·西域傳[M].中華書局,1973
[4][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四夷傳[M].中華書局,1974